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廣西糧改飼亟待再發力
2021-12-22 10:11:23來源:廣西日報編輯:楊永娟責編:趙瀅溪

  廣西開展糧改飼試點工作5年來,儘管各年度的總體任務計劃都能基本完成,但10多個試點縣的推進工作很不均衡,個別試點縣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措施不力,成效不佳,與黨和政府的要求還有相當差距。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糧改飼項目調研組經實地調研分析,認為主要存在幾個問題。

  一是受疫情影響,推進工作滯後。近兩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工作啟動不及時,項目資金下達較晚,項目批復較遲,以致前後工作不能有效銜接,影響項目推進。

  二是受制于地形,基礎條件不利。我區糧改飼多選在石山地區實施,喀斯特地貌導致收貯條件基礎薄弱,青貯玉米、甘蔗尾梢、牧草收穫加工勞動強度大,青貯設施陳舊老化,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産效率低下。

  三是品種品質不高,影響收貯進度。目前,我區推廣種植的全株玉米,病蟲害多,産量不高,效益不明顯。加上品種方面研究基礎薄弱,成果儲備較少,尚未研究出抗病力強的優質品種。

  四是品牌缺乏,産業化程度低。收貯主體普遍規模小、實力弱,專業化程度低,沒有影響力的主打品牌,帶動能力不足,發展緩慢。製作的青貯飼料品質不高,競爭力弱。

  具體到各個試點縣,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又各有不同。大化瑤族自治縣處在全國喀斯特地貌最為典型的地區,九分石頭一分土,根本無法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實施連片作業,種植、收貯等作業難度很大。因為種植産量低,勞動成本高,群眾沒有積極性,推廣難度很大。2019年自治區下達該縣糧改飼的50萬元補助資金,被全部整合用於脫貧攻堅。2020年下達的331萬元補助資金,大部分被整合用於建設鴿子扶貧養殖場,用於糧改飼項目的只有52.8萬元。

  運轉資金、銷售和青貯技術等問題,也制約了大化糧改飼加工企業的發展。業主資金不雄厚,無法收購種植戶的全部飼草,導致種植戶虧本嚴重,積極性備受打擊。與此同時,加工企業缺乏青貯技術,庫存部分草料積壓發黴,陷入虧損狀態。

  大化畜牧管理站稱,群眾對土地流轉“小塊並大塊”的抵觸、加工企業的用電瓶頸,也阻滯了糧改飼的推進。

  寧明縣與大化瑤族自治縣的情況有些類似。除了農田和雙高蔗地外,該縣大部分是凹凸不平、坡度較大的丘陵和低山地。由於無法機械化作業,人工成本又高,即使種植了飼草也無力收割收貯。此外,該縣規模養殖場和專業牧草加工企業少且規模不大,甘蔗尾梢收集難度大、利用率較低。

  天等縣遇到的問題不同,2020年全株玉米種植目標任務超額完成,但多方面原因造成收貯目標任務只完成了三成。為什麼種得下卻收不上?天等縣農業農村局列舉的原因很多:部分鄉鎮對糧改飼不重視不宣傳;糧改飼資金撥付不及時到位;糧改飼管理機構和人員變動大,銜接不暢;收貯單位因融資困難沒有及時給農戶支付飼草款,農戶種飼草的積極性受挫;地形複雜導致不能全部機收,錯過收儲時間……

  鍾山縣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實施糧改飼項目,由於受洪水、颱風等氣候影響,所種植全株玉米和甜高粱的長勢不好,收成很不理想,品質也較差,收貯量未能按時完成計劃任務。因為收貯青貯玉米的品質達不到要求,鍾山縣的養殖企業只能從外地購進,形成了惡性循環。

  為更好地推進我區糧改飼工作,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糧改飼項目調研組針對各地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

  首先,試點縣黨委政府必須深刻認識糧改飼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執行就無力。自治區政府關於加快牛羊産業高品質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意見政策文件強調,按照以養定種、種養平衡的原則,擴大糧改飼面積,優化糧經飼結構,推進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和循環發展……各地務必領會並執行到位,真抓實幹。

  其次,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解決飼草發展瓶頸問題。組織“産學研推”技術團隊,開展科技攻關,合作研發適宜廣西氣候條件種植的優質全株玉米品種;建立《全株玉米和甜高粱青貯品質數據庫》,組織飼草畜牧專家研究制訂《廣西全株玉米和甜高粱青貯品質標準》;加快飼草料基地建設,建立青貯飼草料檢測,完善飼草料生産體系。

  第三,加快水牛雜交改良,解決我區牛源緊缺問題。廣西水牛資源豐富,居全國首位。全區每年雜交配種母牛約30萬頭,當年産仔約15萬頭。在柳城、興賓、合浦、防城、港南等水牛養殖大縣(區、市),加快推動地中海水牛雜交改良工作,加大地中海水牛凍精推廣力度,批量生産優良雜交水牛,除少量選留作為奶用培育外,大量供應各地作為肉用牛産業發展,推動産業做大做強。

  第四,選準發展模式,開創糧改飼新局面。我區山多地少、地形複雜多樣,在糧改飼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不同區域的農業技術支撐和推廣部門針對需求開展聯合攻關,選擇適宜本區域的飼草品種、管理技術和産品形態等,總結選擇“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種養結合”“企業+養殖基地+貧困戶”等不同的糧改飼合作模式,優化糧改飼結構佈局,助推草食畜牧業發展。(廣西日報 記者 蘇超光 通訊員 姚 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