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不讓一名學生在求學路上掉隊 廣西靶向發力完善全覆蓋學生資助體系
2024-06-13 11:43:27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林姍婷責編:劉洋

  原標題:不讓一名學生在求學路上掉隊

  ——廣西靶向發力完善全覆蓋學生資助體系

  “目前,我國已經構建起高等教育階段‘獎、貸、勤、補、免’全方位學生資助體系……”近日,廣西民族大學2020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王珂,在其自媒體平臺宣傳學生資助政策,“春風化雨,飲水思源。作為一名得到國家資助的學生,我希望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學子。”

  近年來,廣西靶向發力,不斷健全完善頂層設計,構建全覆蓋學生資助體系,提升學生資助精準化、體系化、規範化水準,越來越多的學子在資助政策幫扶下順利完成求學夢。

  政策多元應助盡助

  “學費和生活費曾一度困擾著我,是免學費、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政策幫助我圓了大學夢。”回憶過往8年的求學路,廣西民族大學應用技術學院2022級學生曾華華很是感慨。

  “曾華華同學從中職到專科再到本科都獲得了學生資助政策幫助,體現了廣西學生資助全覆蓋政策的完整度和優越性。今後她在基層工作滿3年後,還可以在工作所在地申請廣西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基層就業補償,一次性補償她大學期間費用。”廣西壯族自治區學生資助中心主任全斌介紹,學生資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事關政府、學校、社會多個方面,除關注特殊困難群體外,遭遇突發家庭變故和自然災害的學生也是資助政策的保護對象。

  “為及時幫助遇突發情況的學生渡過難關,學校及時關注、迅速行動,開展暖心資助工作,第一時間啟動學生困難補助通道。”廣西民族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學生管理科科長李舒説,“升學路上不用擔憂經濟問題,學校作為國家學生資助多元體系的組成部分,我們會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不讓一名學生在追夢路上掉隊。”

  近年來,廣西不斷強化學生資助信息化管理,以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為主,輔助運用自主研發的“廣西學生精準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廣西中職教育學生資助實名認證系統”“廣西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系統”等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搭建廣西學生資助數字化管理新模式,為精準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提供保障。

  助學貸款讓學子安心

  日前,隨著2024年普通高考結束,廣西各地2024年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線下辦理也逐步開啟。

  “要是沒有助學貸款,我當時就只能放棄學業步入社會打工了。”黃會勤家住南寧市馬山縣喬利鄉。2015年9月考取大學的黃會勤,面對學費一度望而卻步。在窘迫之際,幫扶幹部通過電話告知黃會勤,大學新生可以申請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黃會勤與父親立即帶齊相關證件,前往馬山縣教育局申請每年8000元的助學貸款,黃會勤得以順利邁進大學校園。

  “為進一步健全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更好滿足學生貸款需求,減輕學生經濟負擔,自2023年秋季學期起,國家助學貸款每生每年最高貸款額度提高4000元,本專科生由不超過1.2萬元提高至不超過1.6萬元,研究生由不超過1.6萬元提高至不超過2萬元。”全斌告訴記者,2023年,廣西共發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資金75.75億元,受益學生達72.5萬人。

  為確保困難家庭學生能及時獲悉教育資助政策,廣西連續13年開展“學生資助政策宣傳月”活動,要求學校對畢業班學生開展下一階段學生資助政策宣傳,對初三學生宣傳高中和中職資助政策,對高三學生宣傳高校資助政策,引導學生向更高學歷學習深造,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學生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也是促進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

  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廣西實現資助政策“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2023年,廣西全學段財政下達資助經費77.53億元,比2018年增加近60%;受助學生444.3萬人次,比2018年增加42%,實現應助盡助全程覆蓋。

  近年來,廣西不斷健全完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學生資助政策優先向邊境地區傾斜,在精準落實邊境地區學生資助原有政策的基礎上,推進落實邊境地區學生資助傾斜政策,從2022年秋季學期起,每年廣西財政傾斜安排資金約5000萬元,對戶籍在邊境0至3公里的各類困難學生提供學費、入學補助、生活費補助。(《光明日報》 記者 王瑾雯 周仕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