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傍晚,廣西桂林漓江風景區內,夕陽映照江水,波浪輕撫兩岸,江風混著桂花香擁抱著船隻、遊人。
在漓江遊船上,來自北京的遊客李曉由對眼前風景讚嘆不已:“穿過商業街,居然能看到這麼純粹的自然風光,實在難得。”
就在同一天,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第八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宣佈,廣西桂林市入選“自然城市”平臺,這是廣西首個入選的城市。
桂林市民梁蕓得知這個消息後對記者説:“這個消息讓桂林人民喜出望外,但又在意料之中。”
多年前,由於污水直排、採石挖砂、亂砍濫伐等行為,桂林漓江生態環境和旅遊秩序一度遭到破壞。為了呵護好桂林山水,桂林採取了關停兩岸採石場、在流域劃定禁養區、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等一系列舉措。
“以前水面飄著機油和生活垃圾,現在污水及時處理、垃圾及時回收,遊客看到美麗山水開心,作為本地人我們也自豪。”眼見著家鄉這些年的變化,當了14年筏工的楊乃文,堅定了繼續留在漓江上劃竹筏的信心。
10月27日傍晚,廣西桂林漓江上,漁民正在收網。新華社記者李歡 攝
在桂林市臨桂區的桃花江沿岸一角,綠色藤蔓繁茂生長,攀爬上河道兩岸的生態護岸。岸邊坐著垂釣的老人,幾名騎行愛好者中途休息,坐在江邊草坪上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
而在過去,作為漓江支流的桃花江流域局部生態問題突出,也影響著漓江的水質環境。為此,桃花江相關河段生態修復工程提上日程。
遵循生態學原理,當地在保留原有河道自然彎曲形態的同時,生態修復工程摒棄以往生硬的水泥護岸護坡方式,改用松木樁護腳、疊石護腳疊加植物措施護坡等方式,共修復受損岸線21處,修復生態碼頭20座,還在岸坡布設了5000米的生態步道,為市民提供休閒空間。
“‘自然城市’,顧名思義,不是只要‘自然’,還有‘城市’,是在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保障人的生活發展。”廣西植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李先琨説。
從水面到水邊,濕地保護也尤為重要。作為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漓江之腎”的桂林會仙濕地,具有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
在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門口,記者遇到了第三次來桂林的遊客劉兆雷,這是他第一次來濕地。“每一次來桂林都會被這裡的山水折服,濕地更是讓我看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劉兆雷説。
儘管已入秋,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仍是一片生機盎然,植被鋪滿濕地,水面如鏡,綠意蔥蘢。
桂林市臨桂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副主任秦金福指著遠處的灘塗説:“以前這裡大量的濕地被圍墾為魚塘、農田、果園和旱地,現在全‘長’回來了。”
這是10月29日拍攝的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一景。新華社記者李歡 攝
截至目前,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工程已完成河道清淤約14萬立方米,穩定了濕地的生態系統和功能,逐漸增加了物種的豐富性,濕地公園鳥類增至173種、植物增至328種。
在桂林漓江生態品質綜合監測站,生態巡查無人機準時起飛,巡飛時拍攝記錄下沿途漓江流域的森林植被、高山流水、濕地湖泊等環境要素。
與此同時,生態觀測也能記錄下另一些畫面:赤腳打水漂的孩童,穿著民族服飾旅拍的遊客,江邊淺灘上露營的三五好友……
在這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令人陶醉。(記者李歡)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