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正在地裏忙碌。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覃鴻圖 通訊員吳傑/攝
在合浦縣常樂鎮高標準農田,村民在給玉米施肥。林啟波/攝
春耕好景,人勤地豐。
望著眼前一片平整寬闊的耕地,合浦縣星島湖鎮洋江村村民陳運強的腦海中浮現種稻穀、花生、豆角的場景……一年的春種秋收,他心中已有盤算。
這片平整的田地,有溝渠,有水泥路,是合浦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片區。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民生工程。作為廣西傳統農業大縣,合浦縣搶抓2023年北海市入選全國6個整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市之一的有利契機,早謀劃、早安排,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如今,正逢春耕好時節,一片片高標準農田中,群眾正開展春耕備耕工作,為全年糧食生産提質增效、穩産增收打好“耕”基。
1 田疇平整 溝渠縱橫
記者走進星島湖鎮洋江村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片區,這裡已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小塊地、多田壟。極目遠眺,田疇平整如砥,嶄新而寬闊的機耕路在田間筆直伸展,能排能灌的溝渠縱橫交錯,寬廣大田一片連著一片,猶如大地的調色盤。
此時,大型機械穿梭在田間,農民們搶抓農時翻耕土地、培土覆膜,奏響春耕春種樂章。
“以前這裡都是細碎田塊,東一塊西一塊,高低不平,灌溉不便,農機根本下不了田,種地效率低。”陳運強感慨萬千,以前他家幾畝田分散在好幾處,耕種起來費時費力。
變化,始於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
高標準農田建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土地平整和小田並大田的問題。
“有些人擔心建設高標準農田後,重新分地時,自己抽到的那塊地位置不好;有些人則覺得田地中間修了水泥路,有‘公攤’,自己的地變少了……”走村入戶收集群眾意見建議時,常樂鎮鎮長許坤本感受到了村民的顧慮。
但這個困難必須要克服。比如,按照常樂鎮蓮北村2024年高標準農田改造4467.95畝的任務,其中小田並大田的面積2205畝,將近一半,牽涉群眾很多,要逐一溝通。
“雖然有一點‘公攤’,但建設高標準農田後,田地可以機械化種植,效率高,降低人工成本,收益反而會增加……”許坤本帶著工作組到田間地頭做群眾思想工作,將群眾“要我並田”的老舊觀念打破,引導他們産生“我要並田”的新觀念。
“為村民答疑解惑後,大家慢慢地認識到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重要意義。現在,看到田地這麼平整,村民都很欣喜。”蓮北村黨支部書記張欽清説。
“與普通農田相比,高標準農田建成後,永久基本農田田間道路通達率達到100%,灌溉保障率達到90%以上,大大降低了勞動成本,促進部分撂荒地復耕復種,糧食畝産平均提高50公斤以上。”合浦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婕妤説。
2 聯保包乾 狠抓品質
在常樂鎮蓮北村委大江口村一片高標準農田,施工方沿著田邊建設了一條約2米深的排水溝,用於及時排水。以前,這片農田經常出現內澇。
與排水溝交叉的是,3米寬筆直的田間水泥路。春耕時,農耕機械可以通過水泥路快速抵達田間,貨車能運送肥料等農資;秋收時,也能及時將農産品運出,快速到達農貿市場。
田成方、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這是合浦狠抓高標準農田品質的具體要求。
同時,合浦縣實施“高標準農田+大中型灌區改造+現代農業産業園+土地綜合整治+和美鄉村建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六大工程,讓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為民、惠民的目標。
2024年,合浦建設12.58萬畝高標準農田,涉及黨江鎮、星島湖鎮、常樂鎮等9個鄉鎮。
“往年合浦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一般在2萬至3萬畝,2024年建設畝數翻了幾倍,小田並大田更是首次推進。”陳婕妤説。
為此,合浦縣制定聯保包乾責任制,以項目區分片包片的形式推進,各片區鄉鎮、村委也分別制定了工作方案,實行從縣、鎮、村、組、隊,以及業主、設計、施工相結合分片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創建“一村一專班”,保障項目高效、順利推進。
“科技發達了,現在動動手指頭,就可通過現場打卡等手段,實時監督,狠抓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品質。”陳婕妤掏出手機,向記者展示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一張圖”信息化管理系統。這是合浦縣創新打造的“一張圖”共享平臺,可通過圖斑套合、數據篩選、數據比對等功能,對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進行高效管理。
合浦縣創新出臺政策,在全區率先對機耕道、水渠建設佔用基本農田進行補劃。
高標準農田建設還將持續。2025年合浦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儲備任務為9.5萬畝,將選址在白沙鎮、常樂鎮、廉州鎮等10個鄉鎮。
3 規模生産 謀劃産業
記者在合浦縣一處建好的高標準農田看到,一輛農耕車在田間來回穿梭。不一會兒,一大片地就耕好了。
從彎腰插田到機器轟鳴,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機械化種地成為可能,以規模化生産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目前,合浦縣農機總動力69.58萬千瓦,各類拖拉機1.2萬台。
得益於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縣2024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1.18%,主要農作物甘蔗、水稻、玉米、花生、馬鈴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73.64%。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4.12%,甘蔗耕種收綜合機械率65.12%。
星島湖鎮洋江村黨支部書記王培章是當地水稻種植大戶,他在洋江村承包了500多畝地,30多名村民在他辦的農業合作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建好高標準農田後,我們加快土地流轉,吸引一些村民發展規模種植,土地不再撂荒了,農田成為農民的穩産田、高産田、致富田。”在提高高標準農田生産效益上,星島湖鎮副鎮長盧春有了新想法,“今年下半年,我們將在建好的高標準農田之上,根據村民的土地流轉意願,有序推進‘稻+魚’産業化種植項目。”
在常樂鎮蓮北村,成片的大棚在田間綿延。
何良是這片大棚的負責人,他説,蓮北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後,他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300多畝的蔬菜大棚。“我目前種了120畝辣椒、100畝青瓜,帶動周邊70—80名村民就業,村民月收入接近4000元。”何良説。
望著蓮北村的高標準農田,許坤本有了謀劃産業的進一步想法,“我們將吸引更多企業進駐,發展設施農業,特別是大棚種植,讓農田裏孕育出更大的機遇。”(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賓士雄 覃鴻圖 通訊員 羅虹莉 徐 暢)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