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西4000多名鄉村科技特派員送去助農“增收計”
他們,田間地頭爭春光
鍾山縣公安鎮梁屋村供港蔬菜種植基地內,農機在田間進行翻耕作業。黎豪圖/攝
2月25日,賀州市平桂區黃田鎮農業服務中心的兩名農業技術人員,走進平桂區新村30畝草莓種植基地,指導種植戶做好草莓大棚保溫防凍工作。 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王克礎 通訊員陶勝平/攝
2月22日,國家科技特派團廣西環江團團長、國家蠶桑産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趙衛國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西南村講解春季桑園管理技術。黃潔薇/攝
指天椒遭遇寒潮芽頭髮黑壞死怎麼辦?2月6日,唐小付趕到馬山縣宏博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開出“藥方”:天晴後噴淋殺菌殺蟲劑,配上磷酸二氫鉀和蕓苔素內酯。
2月22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西南村連泉屯桑園示範基地細雨紛飛,羅堅手把手教蠶農修剪桑樹、辨別桑病。“感謝特派員送來‘增收計’。”蠶農坦言。
唐小付是廣西大學副教授,羅堅為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鄉村科技特派員。春節假期一結束,廣西4000多名特派員就扎進田間地頭,為春種春管“開良方”。
作為全國率先選派鄉村科技特派員的廣西,以“統一選派、統一管理、統一投入、統一組團”之舉形成經驗向全國推廣。
廣西山區綜合技術開發中心負責人表示,我區強化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系統性,通過精準施策和長效保障,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科技資源與鄉村振興需求的深度融合。
1 統一選派,優化人才配置
拓寬選派渠道和精準匹配需求,構建多層次、多領域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廣西下好“先手棋”。
選派對象除了高校、科研院所的專業技術人員,還鼓勵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退休專家等多元化人才加入。同時,通過“雙向選擇”模式,確保特派員專業與産業需求對口,針對油茶、砂糖橘等特色産業組建專業服務團,凸顯技術指導的精準性。
據介紹,全區鄉村科技特派員由2020年的2900余人增至2024年的4100多人,服務村(社區)由5000多個脫貧村拓展到1.2萬多個。
這些年,在他們的服務和支持下,全區54個脫貧縣獲認證綠色食品産品294個、有機食品産品123個,為廣西構建“創一個品牌、帶一個産業、富一方群眾”的農業品牌格局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實現大化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等2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99.06%脫貧戶參與優質稻、雜糧雜豆、特色蔬果、桑蠶、茶葉等産業,94.41%脫貧人口實現增收。
2 統一管理,提升服務效能
為實現“菜單式”“訂單式”精準科技服務,我區成功開發具備科技特派員註冊申請、需求認領、服務分配、服務提醒、服務簽到、遠程指導、線上培訓、信息發佈、基地展示、服務滿意度評價、績效填報、考核評優等全程信息化、網絡化管理功能的一站式農村科技綜合服務“掌上平臺”,實現農村科技服務“五精準”:人員精準選派、需求精準推送、服務精準管理、績效精准考評、信息精準發佈。
鄉村科技特派員通過雲平臺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基地和培訓需求,實現科技人員服務能力、意願與服務需求的精準對接。鄉村涉農企業、合作社、農民、駐村第一書記等均可以通過雲平臺隨時提交基地服務、培訓服務等需求,雲平臺根據需求推送給相應的科技特派員提供“訂單式”服務。涉農經營主體可以隨時隨地向科技特派員提交生産管理技術問題,或者與科技特派員實時線上諮詢交流,實現遠程精準指導服務。
5年間,科技特派員開展實地科技服務超74萬天次,開展技術培訓超187萬人次,服務村(社區)、種養基地、農戶點3萬多個,惠及260萬人次,示範應用和推廣農業優新品種、適用技術等科技成果2000余項。
唐小付長期奮戰在40多個縣區基層一線,義務為30多家農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每年科技下鄉180天以上,實地指導農戶1000多人次,帶動農戶增收顯著。其間,唐小付示範推廣蔬菜生産新技術4項、蔬菜新品種93個,推廣面積23.75萬畝,新增産值3.96億元,指導北海市創立廣西首個農業創業孵化基地。
3 統一經費,完善激勵措施
科技特派員工作經費每人每年由2020年的自治區科技人員0.9萬元、設區市科技人員0.4萬元、縣鄉科技人員0.2萬元,分別提高到2024年的2萬元、1.6萬元、1.4萬元,同時統一安排每人每年工作津貼0.6萬元,大幅提高獎勵經費額度。考核優秀獎勵經費由0.3萬元/人提高到1萬元/人,並增設良好獎勵經費0.5萬元/人。
截至2024年,廣西累計安排科技特派員工作經費近2.8億元,其中使用中央“三區”人才專項資金約0.8億元、自治區本級財政科技項目經費約2億元。
同時,優化激勵政策措施。明確科技特派員優先享受國家和自治區現行的職稱晉陞、離崗創業、兼職兼薪、成果收益分配、人才項目申報等人才激勵政策,提升特派員積極性。
鼓勵和支持科技特派員深入鄉村開展創業和技術服務,帶領農民創辦、領辦、協辦科技型企業、科技服務實體或合作組織,激發科技特派員創業積極性。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唐遒冥根據市場需求,引進適合當地發展的鮮切花優勢品種,指導農戶標準化種植、采收、包裝、運輸等,以銷定産、控産促銷,形成“研—産—銷”閉環,不斷推出新優品種,創新高效栽培技術集成運用,實現廣西鮮切花發展從無到有,實現科技服務總面積3000多畝,年銷售2000多萬元,最高年收入5萬元/畝,成為廣西花卉産業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示範樣板。
4 統一組團,幫扶成效顯著
2022年,中央選派科技特派團服務廣西2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啟“組團式”服務。參照中央科技特派團,廣西當年面向24個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選派自治區科技特派團,覆蓋44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2023年,廣西試行將服務每個縣(市、區)的科技特派團成員、鄉村科技特派員組成一個科技服務團,實行“一縣一團”組團服務。
2022年以來,廣西20個中央科技特派團累計建設示範基地352個,線上、線下解決經營主體技術問題1005個,在良種繁育、設施農業、疫病防控、綠色生態種養等方面開展關鍵技術攻關270項、攻克129項,結對幫帶本土科技人才1811人,培訓農民10.01萬人次,協助引進企業57家、制定農産品標準26個、打造“土字號”“鄉字號”農産品品牌57個。
廣西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唐榮華帶領團隊育成高産高油花生良種桂花36等優良品種,創新花生結莢區平衡集中施肥技術,實現花生的精準施肥,提高花生單産和品質。這些年,團隊在廣西、廣東等地累計推廣1012.2萬畝,新增經濟效益57億元。(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莫迪 通訊員 林益群 徐有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