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碧海追鯨
2025-04-30 13:16:29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劉洋責編:劉洋

碧海追鯨_fororder_8639960_wangw_1745912278696_b

布氏鯨在北海潿洲島附近海域棲息捕食。(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供圖)

碧海追鯨_fororder_8639956_wangw_1745912363744_b

調查人員在北海潿洲島附近海域對布氏鯨出現區域的海水進行監測。 (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供圖)

  近日,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借助“大體積過濾+宏條碼”環境DNA(eDNA)監測新技術,在北部灣海域成功捕捉到布氏鯨、印太江豚的活動痕跡,為布氏鯨等珍稀海洋物種的監測與保護開闢了新路徑。這一技術突破顯著提升了監測效率,為北部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增添了科技助力。

  布氏鯨是世界最神秘的須鯨之一,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其生存狀況直接映射海洋環境的健康程度。

  為全面系統地掌握北部灣海域布氏鯨等鯨豚棲息地的生態品質,從2021年起,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攜手科研機構和高校,為這些珍稀海獸構築起嚴密的“生命監測網絡”。

  海洋環境監測科研人員與布氏鯨的每一次“邂逅”,都是科技與人文交融的生態守護見證,也是人類解密深藍生命密碼的故事。

  1 科學技術突破:從“大海撈針”到“一網捕獲”

  2025年春,海風裹挾著鹹澀的氣息掠過潿洲島,湛藍的海域一群布氏鯨悠然遊弋,脊背劃破水面,噴出的水霧在陽光下幻化成彩虹。

  “每一頭布氏鯨都是我們的‘老友’。可它們實在神秘。過去出海一整天,可能連影都見不到。”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高級工程師龐碧劍回憶起四五年來的監測經歷,感慨頗深。

  作為資深“追鯨人”,這些年來,龐碧劍和同事們在潿洲島與斜陽島間布氏鯨活躍海域,布設了10多個監測點,開展布氏鯨種群及其棲息地生態監測調查。他們如同偵探,綜合運用eDNA監測、漁業資源調查、高清影像等多種技術手段,層層剖析,基本摸清了布氏鯨的分佈區域、遷徙時間、食物種類及威脅因素。

  然而,受天氣、人類活動干擾等因素制約,穩定觀測布氏鯨並非易事。傳統eDNA技術因採樣體積小、易受海水稀釋,捕獲大型鯨豚類釋放的微量DNA好比“海底撈針”。

  如何科學精準鎖定布氏鯨在北部灣海域的活動痕跡,又儘量不打擾這些珍稀海獸?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調查人員一直在思考、探索。

  “近期監測中,我們採用大體積過濾技術,單次過濾100升海水,eDNA捕獲效率較傳統方法提升15—20倍。”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藍文陸欣喜地告訴記者。

  近日的監測調查中,調查人員不僅檢測到布氏鯨的eDNA信號,還發現了印太江豚(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微笑天使”之美稱)的痕跡,充分證明大容量過濾技術在珍稀瀕危物種調查中的可行性和獨特優勢。

  除大體積過濾外,調查人員還同步引入宏條碼技術,在布氏鯨棲息地邊緣海域測試中,檢測出44個有效序列,遠超定量PCR的4個陽性信號,顯著提升了痕量DNA的檢測靈敏度。這一突破讓調查人員能在物種分佈邊緣區域實現早期預警監測,為瀕危物種保護爭取寶貴時間。

  此外,調查人員還對採集的含布氏鯨糞便樣品進行檢測分析,經過去除低品質序列、篩選非本地物種等數據優化後,基於eDNA確認檢測到了前鱗鮻、花蓮沙丁魚等12種魚類。由此進一步證實,前鱗鮻、花蓮沙丁魚等是布氏鯨的主要食物來源,揭示了北部灣海域食物鏈的完整性。

  下一步,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將持續聚焦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創新,深化eDNA監測技術研究,建立標準化海洋珍稀瀕危物種調查操作流程,構建北部灣海域珍稀海洋物種數據庫,實現動態監測預警,為美麗廣西建設和北部灣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2 漁業資源調查:評價鯨豚類棲息地生態環境健康狀況

  北部灣海水水質優良,漁業資源豐富,紅樹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穩定。

  漁業資源調查是漁業資源評估和管理中的重要一環,也是了解漁業生物狀況、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基本途徑。從2021年起,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便定期對北海潿洲島周邊海域,以及欽州三娘灣—廉州灣的漁業資源開展調查監測,試圖解開布氏鯨、中華白海豚等珍稀海獸在此繁育棲息的奧秘。

  初入職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小楊,至今還記得2024年12月首次參加漁業資源調查的情景。

  彼時,為掌握北部灣海域漁業資源狀況,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組織調查人員冒著嚴寒,赴防城港、欽州、北海3市近岸海域以及潿洲島以南海域,開展了為期10多天、規模空前的漁業資源調查。

  其間,調查人員採用拖網作業,捕撈底層魚群後,對漁獲進行取樣、分類、測量體長、稱量體重、鑒定等操作,獲取監測海域漁業資源的種類組成與資源密度等信息。“監測點位多且相距較遠,我們每天早上7時多就乘船出發,連續在海上作業10多個小時。回到岸上已是晚上,還需連夜對漁獲物進行分類鑒定,工作繁重且耗時,但大家都毫無怨言,默默堅守崗位。”小楊回憶道,“這次調查讓我對家鄉北海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有了更多的認識,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守護海洋生態的使命。”

  連續幾年的調查監測,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已摸清鯨豚的主要食物種類,為評價北部灣海域鯨豚類棲息地生態環境健康狀況提供了參考依據。同時,進一步掌握了北部灣近岸海域漁業資源的分佈、數量和動態變化,為相關管理部門提供了科學依據、決策服務和技術支撐。

  3 持續聯動追蹤:期待解開布氏鯨未解之謎

  記者多方採訪了解到,20世紀80年代後,我國大陸沿海鮮有鯨類頻繁活動的記錄。直至2018年,北海市宣佈潿洲島海域發現新布氏鯨種群,潿洲島海域成為目前我國近海唯一能穩定觀測到布氏鯨的海域。同年起,國內鯨類研究團隊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對潿洲島附近海域的布氏鯨展開監測。

  經過7年持續監測,南京師範大學布氏鯨研究團隊最近確認,北海潿洲島的布氏鯨識別個體已超70頭,為全球最大的近岸小型布氏鯨群體。基因測序顯示,這群布氏鯨屬於近岸亞種B.e.edeni,體長均未超過14米,與遠洋亞種基因差異顯著。這一發現不僅為全球鯨類保護提供關鍵數據,更讓北部灣海域成為國際矚目的生態研究熱點。

  而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聯合廣西科學院、北部灣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的調查研究表明,潿洲島—斜陽島一帶海域水質優良,小沙丁魚、棱鳀、黑口鰳等中上層的小型魚類産量豐富,這正是吸引布氏鯨近年來每年9月中秋節前後至次年4月底來此棲息的主要原因。

  春末夏初,布氏鯨與這片海域暫別,但人類與這些珍稀海獸的羈絆從未中斷。

  在廣西海洋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基地,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設立了布氏鯨科普專題板塊,通過圖文、實物、視頻等展示布氏鯨調查技術、種群習性、棲息地生態環境狀況,邀請公眾零距離了解布氏鯨及其保護成效。在北海的學校、社區、漁港等地,眾多青少年、教師、社會團體成員接受培訓,成為海洋生態環境“志願者”“講解員”“傳播者”,共同構築北部灣美麗海灣建設的海上“森林”……

  如今,布氏鯨“從哪來”“去哪”仍是公眾與科研工作者共同關注的未解之謎。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相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該中心站計劃聯合廣州地理研究所等合作科研單位,對布氏鯨的行蹤進行衛星遙感監測,並在上級部門指導支持下舉辦全球性學術研討會,以期儘快解開這個謎底。(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余 鋒  通訊員 何佳敏 岑國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