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用AI點亮八桂山水之美
2025-05-19 15:00:12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劉洋責編:劉洋

用AI點亮八桂山水之美_fororder_1

在廣西民族博物館,遊客通過元境空間-元宇宙全息文物櫃,與千年前的銅鼓“對話”。 (廣西旅遊發展集團供圖)

用AI點亮八桂山水之美_fororder_2

今年4月,靖西古龍山通靈大峽谷景區創新利用無人機吊裝運輸技術,實現皮艇等重型物資的空中快速調運。 (靖西古龍山通靈大峽谷景區供圖)

用AI點亮八桂山水之美_fororder_3

“五一”假期,U05類人型機器人“抱抱”亮相北海銀灘,它既能與遊客暢聊,又能解答他們的遊玩疑問。 (北海市旅遊文體局供圖)

用AI點亮八桂山水之美_fororder_4

“五一”假期,“北海有禮”Go2機器狗在銀灘景區登場,它們由宇樹科技研發。 (北海市旅遊文體局供圖)

用AI點亮八桂山水之美_fororder_5

“三姐伴遊”文旅助手。

  人形機器人充當“AI導遊”,為你解答景區問題;“AI機器人咖啡師”上崗,為你特調漓江山水拉花拿鐵;透過元宇宙全息文物櫃,實現與千年銅鼓“對話”……當AI與廣西文旅相遇,碰撞出耀眼火花。今年“五一”假期,全區共接待遊客4005.38萬人次,同比增長18.0%;遊客花費(旅遊收入)340.23億元,同比增長18.5%。

  人工智能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引擎。當前,廣西積極探索“AI+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借助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煥新文旅場景,創新景區管理,提升旅遊服務,為遊客打造更加便捷、舒適、多元的智慧旅遊新體驗,為文旅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1 文博煥新琳琅滿目

  科技與文化雙向奔赴,讓傳統文化煥發出全新生命力。在廣西,一批批沉睡的文物在科技賦能下“活”起來、“動”起來,為文旅業發展增添了琳琅滿目的新産品、新場景和新業態。

  方形玻璃展櫃中,一面古樸厚重的銅鼓靜靜佇立……這是廣西民族博物館中最尋常不過的畫面。然而,當遊客手指輕觸玻璃櫃面,沉睡千年的文物隨即被“喚醒”。

  這是由廣西旅發元境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研發的元宇宙全息文物櫃,通過高精度數字化與AI大模型結合,遊客可以與千年前的銅鼓“對話”。

  走進南寧之夜景區的廣西文旅元宇宙數字體驗館元境空間,借助AI技術,百里漓江近在眼前,左江花山岩畫“動”起來,遊客可身臨其境體驗“自在山水境,人在畫中游”,感受古駱越祭祀場景。

  廣西旅發元境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今年重點打造AI創新融合産品矩陣,現階段在“人工智能+文化+科技”領域取得了進一步的突破性技術成果,實現了以三維重構數據直接驅動AIGC素材庫與全息展示內容,形成“採集—創作—展示”一體化産業鏈,讓文物“活”起來,為遊客打造“視—聽—觸”一體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攜手廣西聚象科技公司打造數字化展示系統,通過AI、多媒體交互等新技術,不僅對館藏碑文中提到的歷史名人形象、名人故事等進行復原活化,讓名人吟誦著自己的成名詩句與遊客見面。同時,設計推出自拍AI換臉互動小程式,讓遊客可以隨機穿越成不同名人,沉浸式了解名人的人物生平、文化貢獻等內容,在趣味互動中潛移默化了解歷史文化知識。

  廣西聚象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則表示,AI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重點已轉向“AI向實”和“AI落地”,他們將持續探索“AI+文旅”的邊界,以技術驅動文化傳承,為博物館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多個性化定制方案,助力“文物活化”從概念走向實踐。

  2 智慧服務悅目賞心

  “你好,歡迎來到北海銀灘!”“五一”期間,北海銀灘新上任的兩個AI“員工”——機器人“抱抱”熱情地接待遊客,給景區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是廣西旅遊景區引入的首臺U05類人型機器人,具備語音交互、路徑規劃、商品導購、語音播報、舞蹈表演等多種功能,是行走的“景區百事通”。

  “它們像是智慧導遊,可以隨時解答我們的問題,非常方便,而且還會跳舞,特別可愛!”一時間,兩位“AI導遊”成為景區新晉熱門打卡點,也讓遊客的出遊體驗更加智慧化。

  北海銀灘景區創新場景,讓遊客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文旅新體驗,只是廣西“AI+文旅”發展的生動縮影。

  在桂林,廣西景區首臺AI拉花咖啡機器人在象山景區“上崗”,它可以製作近10個品種的咖啡,還能把桂林山水“裝”進咖啡裏,深受遊客喜愛。“捧一杯AI特調,坐觀漓江美景和象鼻山風光,鬆弛感拉滿。”遊客黃先生説。

  走進憑祥友誼關景區,一批具備AI交互能力的機器人上演的“機械迎賓秀”,吸引眾多遊客駐足圍觀,引得連連喝彩。

  “今年景區的特色是引入智慧機器人和智慧機器狗,它們具備多國語言交互、講解導覽等功能,為遊客帶來創新體驗。”憑祥市祥旅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立法告訴記者,未來,景區將打造更多智慧旅遊創新場景,讓邊關風情遊變得更智慧、更富趣味性。

  人工智能技術升級,加速重構旅遊場景和旅遊體驗。當下,AI正成為不少遊客的旅行“搭子”。

  依託廣西首個文旅行業大模型——“劉三姐文旅大模型”,“一鍵遊廣西”平臺推出“AI智慧旅遊訂制”。到桂遊客可借助AI功能制定旅遊路線,預訂門票、酒店,聽取景區智慧講解等,還可在平臺搜索、預訂周邊美食餐飲,購買精美手信。目前,該項目已進一步優化提升,于2025年3月推出“三姐伴遊”文旅助手,實現文旅知識問答、行程規劃與推薦、景區導遊導覽等服務功能。

  “以前出門旅遊,總要花大量時間做攻略,而且還要綜合考慮吃、住、行等最優路線,很麻煩。如今在AI的加持下,輸入需求一下就能搞定,省心不少。”今年“五一”假期,來自重慶的吳先生通過“三姐伴遊”文旅助手,輕鬆完成廣西之旅。

  3 智慧管理提質增效

  今年以來,廣西各地文旅部門、景區等先後接入AI大模型,在優化智慧交互、創新場景和旅遊體驗的同時,進一步提升運營管理效能。

  在桂林市陽朔縣遇龍河指揮中心內,工作人員輕觸面板,數字沙盤瞬間“甦醒”。大螢幕上,200多艘竹筏化作靈動跳躍的綠色光點,竹筏的載客狀態實時更新。當景區出現人流過大情況時,AI識別系統能敏銳捕捉到遊客聚集區,並自動放大畫面,發出提示信息。

  同在景區內,“哮天犬”四足機器狗則化身智慧守護者,與景區工作人員協同配合,開展常態化生態巡查、協助疏導遊客,用科技力量為景區保駕護航。

  “過去節假日客流大、交通堵,處理起來可不容易。現在有了人工智能助力,輕鬆多了。”陽朔縣遇龍河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玉芬表示,應用AI新技術,猶如為景區管理裝上了一顆“智慧大腦”,帶來極大的便利。

  場景轉移到大新縣明仕田園景區遊客中心的電子大屏上,螢幕中實時顯示著景區出入口的人流、車流數據。景區的工作人員介紹,AI對景區的各項數據的分析,能夠準確預測客流高峰,為景區提供管理決策參考,保障遊客的安全和舒適。

  目光聚焦在“一鍵遊廣西”——全區智慧旅遊平臺,多組數據不停跳動,顯示全區的客流量;多屏同步慢直播,直觀展示重點景區的實時情況;監管電子化,讓在線投訴得到快速響應……

  據介紹,“一鍵遊廣西”平臺目前已對接打通12個部門的19項數據,歸集了14個設區市111個縣(市、區)的文旅資源數據,為廣西文旅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人工智能還讓許多“不可能”變成現實。今年4月,靖西古龍山通靈大峽谷景區創新利用無人機吊裝運輸技術,實現皮艇等重型物資的空中快速調運,將傳統人力跋涉數小時的運輸過程縮短至分鐘級。

  景區運營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在完善無人機運輸體系的基礎上,陸續推出“VR瞰峽谷”等創新體驗項目,提供更多智慧化、個性化的旅遊體驗。

  4 融合創新引領未來

  人工智能熱潮奔涌,發展潛力無限。今年初,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人工智能時代廣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後,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

  推動“AI+文旅”發展,廣西正在積極行動。4月21日至25日,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在杭州舉辦“人工智能+”賦能文化和旅遊業專題培訓班,通過基層文旅工作者與行業頂尖專家、標杆企業“面對面”交流,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文化和旅遊業的創新路徑,為解決文化和旅遊數字化改革相關問題提供新思路。

  4月28日,廣西發佈了2025年第一批共16個“人工智能+”行動開放場景清單,涉及農業、製造、交通、能源、文旅5個重點領域。

  4月30日,在南寧舉辦的人工智能+AR賦能文旅行業合作簽約儀式上,廣西文化和旅遊投資促進會與兩家科技企業達成合作,助力“AI+文旅”發展。

  “通過緊密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將在行業內形成示範效應,引領更多的企業關注和投入到文旅科技創新中來,共同推動行業的高品質發展。”廣西文化和旅遊投資促進會有關負責人表示。

  AI賦能千行百業,文旅産業發展迎來機遇,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戰。業內人士認為,在“AI+文旅”發展中,需要合理找到“技術賦能”與“人文溫度”的平衡點,通過融合創新,引領未來發展。

  “文旅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擇AI應用場景,避免盲目跟風。”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發展“AI+文旅”還要關注用戶體驗,將AI技術與人性化服務相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智慧文旅品牌。

  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廣西多元的歷史文化、秀美山水與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為人工智能與文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天然試驗場。各地文旅部門和景區應注重融合創新,通過AI深度挖掘山水文化內涵,打造沉浸式體驗,滿足個性化需求,提升遊客體驗,推動廣西文旅高品質發展。(廣西雲-廣西日報通訊員 李志雄 陳永霜 記者 梁盤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