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文明新風潤珠城
2025-05-26 17:59:43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劉洋責編:劉洋

  “如今東山村,瓦房變樓房,廣場映綠樹,整潔又漂亮......”這是北海市銀海區平陽鎮東山村村民傳唱的歌曲《東山新唱》。歌詞名副其實,眼前的東山村,乾淨整潔的村道、錯落有致的房屋、鄰裡間熱情的問候,文明新風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村莊的每一個角落。

  從“人情負擔壓彎腰”到“新風撲面心氣順”,近年來,北海市創新工作思路,將“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文明節慶,文明祭掃”納入公民文明行為規範,多措並舉推動移風易俗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讓群眾過上了好日子,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構建北海文明鄉風新格局。

  舊俗瘦身,陳規悄然退場

  “一年到頭,光隨禮就花掉近半年的收入。”5月22日,在銀海區僑港鎮電建村,漁民薛冬榮回憶,最忙時一個月跑8場酒席,“漁網沒掙幾個錢,人情債先壓彎了腰。”

  這個曾被陳規陋習困擾的濱海漁村,如今,正在經歷一場“文明革新”。

  “現在辦喜事,桌上擺鮮花比擺煙酒體面多了。”電建村村民郭兆英説起一個新變化,“過去彩禮講究‘萬紫千紅一片綠(不同幣值的紙幣顏色,寓意禮金豐厚)’,現在誰家這樣,會被鄰居戳脊梁骨。”

  變化始於村口的漁事夜談。2023年夏夜,村支書吳陵泉召集30多位漁民圍坐“蝦米廣場”,有人當場“曬”出賬本——去年隨禮8000元,佔家庭收入10%。這一組組數據觸目驚心,當晚大家就對《電建村村規民約》達成了共識:紅事彩禮不超過3萬元、白事宴席不超過2桌、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如今走進村裏,“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標語隨處可見。據村委統計,村規民約實施以來,全村紅白事平均花費從3萬元降至1萬元左右。“用省下的錢添了一台冰櫃,家裏的蝦米生意多收了3萬元!”蝦米加工戶洪英滿臉笑意。

  少了攀比的浮華,多了實幹的溫暖。北海鄉村實現了從“舊習纏身”到“新風撲面”的真切轉變。

  以前,合浦縣永安村“升學宴”是村民繞不開的“規定動作”。“不辦宴沒面子,辦了宴人情債又成負擔。”面對村民顧慮,該村村委給出新選項:每年8月統一舉辦集體升學禮。

  沒有宴席酒菜,沒有禮金賬簿,簡約莊重的升學禮上,鎮村代表、愛心人士與村民共同見證,學子們獲頒榮譽證書,誦讀國學經典,傳統禮儀與現代文明在此融合。此舉不僅為全村節省宴席支出16萬元,還讓升學家庭收穫了更有溫度的“體面感”。

  北海市各村開展漁事夜談、古樹議事,讓村民有了共商“自家事”平臺,當基層治理精準對接群眾的實際困難,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式替代舊習俗,文明新風便能自然生長。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北海市榮膺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問卷調查顯示,有92%的市民知曉移風易俗政策,88%支持簡辦婚喪,移風易俗與文明城市成效共享,深度融合。

  文明生金,振興奔涌而來

  初夏,合浦縣總江村家家戶戶的庭院中,胭脂紅番桃樹鬱鬱蔥蔥,拳頭大的果實壓彎枝頭。村民羅世蘭一邊修剪枝葉,一邊對記者説:“一棵果樹年收入約1000元,我家種有20棵,去年收入2萬多元。”

  錨定“農民增收”的目標,北海市推動移風易俗深度融入産業振興與集體經濟發展,減輕群眾“人情負擔”的同時,更激活鄉村“發展引擎”。

  2018年起,總江村將香甜軟糯的胭脂紅番桃定為支柱産業,通過免費發放果苗、保底回購模式,引導400多戶村民在房前屋後種植“致富果”。“腰包鼓了,思想觀念也跟著變了。”村支書馬祥雲感慨,過去村裏經濟落後,婚喪嫁娶卻攀比成風,一場酒席的花費往往抵得上農戶全年收入。

  隨著庭院經濟興起,村民物質生活改善,對移風易俗的接受度顯著提升。一次村民大會上,簡辦紅白事的提議全票通過。以此為契機,總江村創新“積分制+産業激勵”模式,將遵守村規民約、參與環境整治等行為量化為積分。20積分可兌換市場價120元的番桃苗。制度推行以來,全村80余戶村民參與到簡辦紅白事兌換果苗的活動中,人情支出下降60%,主動參與網格管理、河道清理的農戶增加40%。

  如今,全村種植番桃面積超500畝,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曾經堆滿雜物的庭院也變成了“聚寶盆”。

  2024年,在深入實施集體經濟“百萬強村”行動下,北海市全市377個行政村(社區)依託特色資源壯大集體經濟,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8909.7萬元,較2023年增長14.8%,村均收入23.63萬元,其中19個村收入突破百萬元大關。

  五個統一,村村走出新路

  小巷村道蟲鳥相鳴,山木蒼翠可望,微花園、微果園隨處可見,一不留神還會在轉角遇見網紅奶茶店。漫步海城區流下村,仿佛走進治愈係小清新的漫畫世界,這裡的一花一草一物,無不散發著文藝氣息。

  “很難想像,過去村裏基礎設施落後,道路泥濘、雞鴨散養,亂搭亂建隨處可見,集體經濟更是一片空白。”村民麥運滿回憶道。

  面對困局,流下村將移風易俗作為破題關鍵,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組織村民成立議事會,通過共商共議凝聚共識。在黨員幹部帶頭下,村民主動拆除違章建築、參與道路管網改造,扭轉了“臟亂差”局面。

  移風易俗不僅“破”陋習,更在“立”新風。首任村支書麥運禮率先將廢棄倉庫改造成高端民宿“鄰舍”,在保留傳統建築風貌的同時,融入現代設計理念,成為流下村“藝術鄉建”的典範。

  在他帶動下,村民紛紛將閒置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文創工作室,將鄉愁記憶轉化為發展資源。 

  隨著村莊顏值與內涵的雙提升,流下村乘勢發展文旅經濟。依託院落式民居特色,聚焦特色民宿、藝術文創等四大旅遊業態,形成集疍家美食、文化體驗、鄉村露營于一體的全産業鏈。2024年,該村旅遊收入突破500萬元,村民人均旅遊收入達3.5萬元,實現從“三無村”到産業興旺的蛻變。

  從缺乏特色産業的傳統舊漁村,到年接待遊客超60萬人次的“網紅村”,這是北海市立足自治區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工作法,鼓勵各村因地制宜拓展“N個特色”的縮影,如今,每個村都走出了各自的路子——

  赤西村依託自然資源與文化底蘊,在“五個統一”基礎上創新推行“4331”工作法,實現基層治理精細化;香山村發展香山雞嘴荔種植3000余畝,年産值達20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25%;塘仔村建成百香果育苗基地,帶動3鎮種植面積擴大至2000畝,村集體年收入突破百萬元……

  文化加碼,續寫古村榮光

  “孩子們,你們看,當年咱們村的穀倉可是秘密交通站,現在成了紅色課堂,連墻上的馬燈都在講‘勤儉節約’的老傳統。”鐵山港區南康鎮掃管龍村,在修繕一新的南康武工隊舊址前,幾名孩童圍著老黨員姚寧厚聽革命故事。

  作為欽廉四屬革命老區,該村曾因紅色歷史聞名。這裡走出過22名革命先驅,南康武工隊舊址、掃管龍武裝起義舊址等紅色地標星羅棋佈。當年先輩用熱血換來了和平,如今掃管龍村用文明新風續寫著老區榮光。

  2021年起,該村以紅色資源為支點,全面推廣文明鄉風建設和移風易俗工作:修復革命舊址,打造“紅色革命展示廳”;組建了一支由黨員幹部、青年志願者、退伍老兵組成的紅色宣講志願服務隊,他們創新“革命故事+村規民約”模式,從地下黨交通員“一根竹竿傳情報”的機敏,就引申到“反對鋪張浪費”的新風尚。

  村裏的掃管龍小學經常在愛國主義基地開展“紅色課堂”教學,五年級學生姚雨桐指著展櫃裏的舊軍帽説:“老師講過,這是姚寧澤同志的帽子,打滿補丁還在繼續戴。”

  這種“從娃娃抓起”的教育成效顯著——孩子們主動勸阻長輩鋪張行為,促成12起紅白事簡辦案例,在該村未成年人文明素養測評中,優良率達98%。

  當革命先輩的奉獻精神與新時代文明理念交相輝映,群眾從“被動遵守”變為“主動創造”,這場潤物無聲的變革讓珠城大地煥發新韻。(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蔣璐陽 通訊員 陳 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