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所盼,改革所向。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六個必然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以來,廣西把牢價值取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從政務服務“高效辦成一件事”、社保“一卡通達”的清風拂面,到“農地入市”喚醒沉睡資源、“碳票”“林票”點綠成金的生態實踐;從媒體融合三級貫通壯大主流強音,到“一鍵遊廣西”激活文旅消費、“職教出海”助企佈局東盟……廣西全面深化改革縱深推進,改革的力度,不斷轉化為民生的溫度。
數智賦能
提升為民服務新效能
“原以為要花大半天,沒想到10分鐘就拿到了新社保卡!”南寧市民徐興在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大廳的感慨,折射出廣西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成效。
廣西以數賦能推進涉企涉民“一件事”高效辦成改革,近年來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快辦”升級。
目前,全區2.8萬多個網點可提供社保卡服務,3100多個即時制卡網點實現“立等可取”,部分金融機構即時制卡網點進駐市縣人社服務大廳,提供“一站式”服務。
“我們正著力打造‘一卡在手、萬事通達’的廣西社保卡居民服務‘一卡通’品牌。”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中心主任姚志權介紹,依託廣西“數智人社”信息系統,不斷拓展社保卡政務服務、就醫購藥、文化體驗、交通出行等應用場景。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針對企業群眾辦理關聯政務服務事項存在的重復填報、流程繁瑣等問題,廣西精簡全區政務事項,打通231套業務辦理系統,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並依託“桂通辦”等線上平臺,讓辦事民眾少跑腿。
——水電氣網報裝並聯辦理。廣西推行水電氣網聯合報裝“一件事”改革,實現全區覆蓋,從原來各部門“分開辦”到並聯辦理。通過廣西數字政務一體化平臺等線上渠道,極大縮減涉企涉民辦事流程和時間。
——住房公積金貸款“只跑一次”。通過跨部門數據共享和並聯審批,我區住房公積金辦理時限從35天減至15天,材料從19份精簡至6份,環節從8個壓減至3個,實現群眾辦事“只跑一次”。
——教育入學集成服務。2025年起,我區全面推進教育入學“一件事”的改革工作,實現新生網上報名、資格審核、錄取調劑、結果查詢等一體化集成服務。全區統一建設線上入學報名平臺,新生家長報名“只上一張網”,報名材料從14份壓減到最少4份。
悠悠民生,健康為大。廣西醫療便民惠民措施落地見效。
就醫便利性不夠、看病難……群眾反映強烈,亟需破題。自治區紀委監委持續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深入整治醫藥領域風腐頑疾,貫通監督監管責任,一體推進“查、改、治”,大力糾治醫藥領域突出問題,督促全區各級公立醫療機構樹牢人民至上理念,推出“一號管三天”“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等便民惠民措施。
“患者在別的醫院做過檢查,如近期內開相同醫囑,就會觸發系統,提示結果是否互認。”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蔡雙啟表示,改革目的就是要減輕群眾負擔,讓患者看病更省錢、就醫更省時。
文旅體驗智慧升級,暢遊廣西更便捷。“請幫我設計南寧3天2夜旅遊攻略。”在廣西一鍵遊數智文旅産業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指令下達,AI産品“三姐伴遊”數秒生成個性化行程。
該公司董事長喻新徵介紹,“三姐伴遊”是“一鍵遊廣西”智慧旅遊綜合服務大平台下的數字産品,可為遊客提供行程推薦、導航導覽、産品一鍵預訂等智慧伴遊體驗。
據了解,自治區文旅廳錨定遊客服務不全面、産品供需不匹配、市場監管不規範等痛點,打造“一鍵遊廣西”數字化平臺,通過重構工作體系、再造業務流程、重塑體制機制,探索出文旅數字化改革的“廣西模式”。
改革破題
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
河池市宜州區北牙瑤族鄉平裏村,在這裡開工建設的振威液化氣有限公司辦公樓,不到一年便建成封頂。
“‘農地入市’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公司負責人邱其振告訴記者,該公司屬於危險品特種行業,多次選址均不符合規定。宜州區被納入改革試點後,通過“農地入市”途徑使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有效破解了項目落地困境。
這一試點,對於項目所在地意義重大。“這不僅給村集體帶來83萬元收入,還給當地群眾帶來30個就業崗位,年稅收可達50萬元。”北牙瑤族鄉黨委書記朱曉廣説。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試點期間,廣西各試點地區合計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37宗,成交面積580.48畝,成交價款1.04億元。入市土地保障了全區37個鄉村産業項目用地需求,預計帶動産業投資規模超10億元、提供840多個就業崗位。
盛夏時節,九萬大山深處,草木葳蕤。其中一片990多公頃的林區,正悄然轉化為生態財富。
近年來,河池積極探索林業碳匯開發和交易機制,讓生態資源變成可流通的資産,將碳庫變為“金庫”。目前,該市林業碳票完成交易26筆,累計交易量10137噸。
除了“碳票”,“林票”同樣是我區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重要嘗試。
“過去林地零星分散在林農手中,林木採伐期長,農戶單打獨鬥難見效益。”廣西國有黃冕林場環江分場場長廖靜文表示,林票制度改革將零散的集體林地重新歸集,放活了林地經營權,實現生態變現。
“我家中有10畝林地,通過林票分紅和到林場打工,年增收1.6萬元。”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川山鎮下豐村的林農韋繼純説。
2022年,我區在全國率先開展國家儲備林林票制度改革,林農、村集體參與自治區直屬國有林場林票合作經營面積達8.4萬畝,發行林票總額達1.17億元。“林票”“碳票”改革讓閒置的森林資源變成了“真金白銀”。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漫步在桂林市陽朔縣遇龍河畔,竹筏遊弋于碧波上,車輛有序行駛在鄉間道路。這幅和美鄉村圖景,得益於桂林市“交所合一”警務機制改革。
該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副支隊長陸軍介紹,2021年起,桂林公安率先推行“交所合一”改革,將道路交通管理納入鄉鎮派出所職責。民警通過培訓實現“一警多能”,有效解決了農村地區“交警夠不著,派出所管不了”的尷尬局面。
“以前旅遊旺季路堵得厲害,出警都得繞小路,現在治安、交通一把抓,效率高多了!”陽朔縣公安局白沙派出所所長蔣柏介紹,改革後全鎮道路通行效率提升60%。
目前,全區有941個派出所實行“交所合一”警務運行模式,查處各類交通違法58萬起,設置交通違法處理窗口316個,車駕管業務辦理窗口359個,實現警務、服務、管理前移。
南寧市蟠龍社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社區,各族群眾在這裡一起生活,多元民族文化在這裡交融。
走進蟠龍社區,暑期公益課堂熱鬧非凡。“暑假小孩有地方去,還能學到東西,讓家長很放心。”社區居民胡女士高興地對記者説。
“我們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通過加強黨的領導、織牢精神紐帶、做好治理服務,促進各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蟠龍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雁琳表示。
近年來,我區大力推動民族事務治理同市域治理、基層治理有效銜接,通過社區常態化開展聯誼等群眾性交流活動,辦好“一老一小”等民生實事和公共事務,引導各族群眾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鄰居。
“我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的生命線、幸福線,共建共享‘五個家園’,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不斷走深走實。”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創新引領
構建宣傳教育發展新格局
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挺進主戰場,呼喚主力軍。廣西各級媒體以刀刃向內的勇氣,通過系統性變革探索“突圍”路徑。
“我區以推進融媒體技術平臺三級貫通為牽引,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一體化推進全區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實現內容生産貫通、經營發展聯動、技術賦能共享。”廣西日報社信息技術中心主任覃俊介紹。
“既上接天線,又下接地氣。”柳州市融媒體中心數字出版部主任李華表示,三級貫通後區市縣媒體聯動密集,形成了“時時有互動、月月有聯動”的大宣傳格局,去年5月至今已産生千萬級爆款43條、百萬級作品超1200條。
改革紅利直達基層,“我們縣級融媒找到了娘家。”桂林市永福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唐影宸説,依託全區三級貫通技術平臺打造的“愛永福”App,有效整合政務、招聘、活動等便民服務,構建起本地化“媒體+”生態圈。
改革之刃,既對內攻堅,亦向外開拓。
廣西職業教育不斷加速國際化轉型,由“借船出海”邁向“造船出海”,構築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
“我在‘訂單班’學習機電一體化技術,學成後將回到家鄉的中資企業工作,留學經歷讓我能夠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柳州職業技術大學印尼籍學生何雨中,道出了眾多東盟學子的心聲。
柳州國軒電池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婭囡表示,“隨著出口訂單增加,人才支撐對於海外項目運行至關重要,校企合作的‘訂單班’,可為企業海外技術崗位儲備專業人才,提升企業佈局東盟的競爭力和信心。”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柳工、深南電路等企業和東盟國家的普遍歡迎。我們牽頭成立了中國—印度尼西亞職業教育産教聯盟,掃清了許多跨國職業教育合作障礙。”柳州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劉子林介紹。
自治區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區發揮區位優勢,聚焦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多維度交流合作需求,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特色品牌。目前,已建設中國—東盟10個技術創新學院、建設17個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培養培訓東盟師生近3.2萬人次,有力服務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何明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