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桂大地的交通脈絡中,公路是連通城鄉的“動脈”,更是守護民生的“安全線”。今年以來,貴港公路系統持續深化“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以下簡稱“‘四新’技術”)應用,為傳統公路養護注入智慧動能,推動養護管理從“經驗驅動”向“科技驅動”轉型。如今,從智慧巡查到綠色養護,從高效施工到科技防汛,一系列技術創新正讓貴港的公路更安全、更耐久、更高效,為區域交通高品質發展築牢根基。
國道209線荷美覃塘路段 攝影 馮俊銘
新技術織密“智慧防護網” 巡查預警精準度再升級
行駛在貴港的國省幹線公路上,“智慧眼睛”守護著道路安全。貴港公路部門依託“無人機一體化巡檢”平臺,人工智能與遠程操控技術深度融合,對公路路面、橋梁、護欄等附屬設施開展立體化巡查——高清影像實時回傳至後臺,能快速識別裂縫、坑槽、結構損傷等隱患,相比傳統人工“步巡+車巡”,覆蓋範圍擴大,人力成本降低,應急響應速度也得到大幅提升。
無人機一體化巡檢設備 供圖 貴港公路發展中心
重點路段的安全保障更實現“智慧躍遷”。在省道209線、310線、206線等災害多發路段,橋梁邊坡災害智慧預警系統已全面投用:系統整合視頻AI識別、多維度感測器採集及物聯網傳輸技術,對邊坡位移、路面沉降等風險實時監測;一旦數據超出安全閾值,會自動觸發聲光報警,並同步將隱患位置、風險等級推送至監管人員和養護單位手機端,構建起“監測—預警—處置”全流程數字化閉環。
新材料破解養護痛點 道路“壽命”與“綠意”雙提升
面對傳統養護中“易損壞、高成本、不環保”的共性難題,貴港公路部門以新材料應用為突破口,實現“降本”與“提質”雙向突破。
在國道241線,新型彈性柱式輪廓標憑藉柔性材料特性,碰撞後可自動復位,徹底解決了傳統剛性輪廓標易因碰撞、老化損毀的問題,其更強的耐候性與耐磨性不僅延長使用壽命,更降低了後期維護成本;同期應用的水性耐久標線,經過5個月重載交通考驗,依舊保持良好反光性,無明顯開裂、脫落,玻璃珠附著牢固,為道路標線升級提供了可靠方案。
綠色低碳理念也深度融入養護實踐。在省道206線邊坡修復中,植生毯技術的應用讓生態修復效率大幅提升:養護人員將含有草籽、營養基質的植生毯鋪設在邊坡上,配合定期灑水,兩個月即可形成穩定植被層;相比傳統“挖方+砌墻+覆土”工藝,綜合成本節約70%,還避免了土方開挖對周邊生態的破壞,真正實現“一次施工、長期見效”。
當前,貴港公路部門正加速推進省道204線的兩項路面改造工程,分別為芳田村至古硫村路段改造工程、平美村至陳鵬村路段改造工程。這兩項工程採用德通和維特根泡沫瀝青就地冷再生技術,其核心施工工藝均為“舊料再生利用、低溫就地施工”:一方面可大幅減少瀝青、砂石等原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施工過程中的能耗,從公路養護源頭切實踐行“綠色、低碳、環保”目標,為推動公路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工藝+新設備聯動 養護作業“省力又提效”
工藝革新與設備升級,是貴港公路養護效能提升的“雙引擎”。
在國道209線路肩鑲邊墻澆築工程中,滑模施工技術的應用便取得顯著成效:傳統施工需先搭建模板、再澆築混凝土,不僅耗時耗力,還易出現模板錯位、混凝土漏漿問題;而滑模設備可沿標線自動行走,實現“免裝模、一次成型”,工期直接縮短30%,不僅減少模板使用與人工投入,還降低了安全風險,綠色施工成效明顯。
公路養護人員應用滑模技術開展混凝土連續澆築施工 攝影 韋瑩
新設備的引入與改造,讓一線養護人員得以“輕裝上陣”。在清淤領域,“水老鼠”高壓疏通設備成了“得力助手”:其高壓水流可穿透水溝內的泥沙、雜物,1小時即可完成傳統人工3天的清淤量,有效解決了“水溝堵塞、排水不暢”的問題;針對狹長管徑涵洞堵塞難題,經過巧妙改裝的廢舊輪胎疏通設備替代人工掏挖,疏通效率提升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國道241線還創新採用“沉沙池+過濾網+輪胎拖拽”組合工藝:沉沙池攔截涵洞進水口的泥沙,過濾網阻擋雜物,輪胎拖拽裝置定期清理濾網——這一工藝讓涵洞排水效率提升60%,有效解決了“涵洞易堵、頻繁清掏”的問題,為公路排水系統優化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科技賦能防汛,築牢道路安全屏障
在防汛應急領域,“四新”技術除上述應用外,貴港公路部門更形成“設備+材料+監測”的立體防護體系。新材料方面,柔性混凝土複合墊、水泥毯、高標號砂漿固化技術的應用,從“路基防護”“坡面防滲”“邊溝加固”三個維度強化路段抗災能力;新設備方面,大功率電動管道疏通設備與“沉沙池+過濾網+輪胎拖拽”組合工藝聯動,解決涵洞堵塞與排水效率問題;智慧監測方面,橋梁邊坡災害智慧預警系統與專項巡查、應急演練結合,實現“隱患早發現、險情早處置”,今年龍舟雨期間的邊坡滑坡快速處置案例,正是這一體系實效的直接體現,為公路防汛安全築牢堅實屏障。
從智慧巡查到綠色養護,從高效施工到科技防汛,貴港公路部門以“四新”技術為抓手,持續推動養護工作提質增效。這些技術創新不僅守護著每一條道路的安全暢通,更以實實在在的改變,為群眾便捷出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著堅實的交通保障。(文 馮俊銘)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