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一步跨千年——貴州188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小康路
2020-07-06 09:30:34來源:貴州日報編輯:周文進責編:李佳藝

(頭條)一步跨千年——貴州188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小康路

6月17日,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銅仁市松桃自治縣城區一家錦繡坊學習苗繡。

  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自治縣多措並舉加強和完善“五個體系”建設,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截至5月底,縣城區5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已有4082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龍頭企業和“扶貧車間”就近就業。       新華社發

  壯闊大遷徙,一步跨千年。

  從“憂居”到“優居”,從“苦業”到“樂業”,貴州書寫易地扶貧搬遷大文章,省委、省政府創造性探索出易地扶貧搬遷的“六個堅持”和後續扶持工作的“五個體系”,188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奔向小康路,把安居樂業夢想紮根在城市新家園。

  7月4日一大早,銅仁市萬山區旺家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陳霞吃過早餐便下樓上班。公司就在新家樓下,她現在的職業是一名“人工智能標注師”。

  兩年前,陳霞一家搬出大山深處的印江自治縣杉樹鎮冉家村,住進旺家社區。丈夫外出務工,她獨自在家帶孩子,成為一名“留守媽媽”。去年8月,社區啟動人工智能産業扶貧項目招收工人。陳霞立馬報了名,免費培訓之後順利入職,“真沒想到,家門口就找到了工作!”

  從深山土屋搬進城區樓房,從“留守媽媽”到“人工智能標注師”,陳霞的生活變遷,是貴州188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走上小康路的一個縮影。 

  2015年12月2日,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用不到四年的時間,全面完成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人口規模約佔全國的1/6,相當於冰島全國總人口的5倍多,從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成為率先完成易地扶貧搬遷的省份。

    跨入新天地:從山旮旯到新城鎮

  目送用了50多年的老水缸被送進“鄉愁館”,秦躍仍然覺得不可思議,自己家裏真的再也不需要水缸了。

  秦躍的老家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大坪村,山高坡陡,乾旱缺水,村裏家家都有一口蓄水的大水缸。

  去年9月,得益於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秦躍帶著父母和妻兒,搬到了兩百公里之外的銅仁市碧江區正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住進了四室一廳的寬敞新家。新家打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老水缸宣告“退休”,送進了當地正在修建的“鄉愁館”。

  如今,秦躍通過參加銅仁市事業單位招考,成功進入面試,一家人漸漸在城裏站穩腳跟。

  貴州貧,很大程度上貧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2015年冬天,貴州啟動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全國搬遷人數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間,搬遷總規模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4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

  幹非常之事,需非常之策。

  貴州用城鎮化發展思路破解山區貧困難題。圍繞“搬得出”,創新“六個堅持”舉措。2017年,省級層面先後出臺了17個政策性文件,系統建立和完善城鎮化集中安置政策措施。

  2016年8月22日,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在貴州召開。2019年4月12日,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現場會又在貴州召開,這是對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檢閱,更是肯定。

  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建成安置項目946個、安置住房45.39萬套,累計完成搬遷入住188萬人,其中城鎮化安置179萬人,佔比95.2%。

  “新家好!現在土地流轉了,不用種地了,兒子就在園區上班,就醫、就學都方便!”坐在寬敞明亮的新家,安順市西秀區飛虹路彩虹社區的何天友感慨萬千,兩年前,全家4口從楊武鄉最偏僻的補董村搬到80平方米的新家,生活翻天覆地。

  邁入新時代: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

  7月3日清晨,榕江縣蔬菜採選場熱鬧非凡,上百名工人們或分揀或裝筐或搬貨……忙碌有序。

  “每天八點上班,六點下班,包中午飯,有七八十元收入。”今年41歲的楊老廈邊揀辣椒邊説,她家原住月亮山腹地的興華鄉高排村,靠種田為生。今年過年時搬進了榕江縣城臥龍小區,如今還有一份穩定工作,“這日子好得,真是做夢也想不到。”

  臥龍小區位於榕江縣城北新區,距車江壩區5分鐘車程,聚居著全縣19個鄉鎮1813戶易地搬遷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34戶6786人。目前,在壩區務工的搬遷群眾有3872人。

  像楊老廈一樣,如今在貴州,越來越多的搬遷群眾不僅住上了新房,還當上了産業工人。

  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2019年2月,貴州作出了全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的制度性安排,工作重心從以搬遷為主向後續扶持為主轉變,著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在後續扶持中,貴州把就業放在最突出位置,全力做好搬遷勞動力就業服務指導。同時通過發展産業、對外勞務輸出等多種方式,確保有勞動力搬遷家庭每戶至少一人穩定就業。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道“加試題”,貴州幹部群眾上下一心有序推進搬遷群眾就業工作,因地制宜謀劃新建扶貧車間和基地,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問題。

  4月30日,貴州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增收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拓寬就業渠道、強化就業增收政策扶持等17條舉措,進一步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增收。

  “要不是好政策,我們兩口子還在大山裏打轉。”在銅仁市碧江區矮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蔡世萍正在編制藤製品。

  今年4月,67歲的蔡世萍與老伴從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冷水捱村搬遷到矮屯安置點不久,聽説這裡的扶貧車間不限年齡招工,便第一時間報名,“我眼神不太好,主要給老伴打下手,我們一天能賺90元。”

  矮屯安置點有來自印江、松桃等地搬遷群眾2900多戶1.3萬餘人。當地引進製鞋幫、藤編、刺繡等手工活,解決了搬遷群眾居家就業難問題。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近兩年,貴州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打出系列“組合拳”,助力搬遷群眾就業創業。截至目前,我省有勞動力搬遷家庭中,86.17萬人已就業。建成扶貧車間914個,解決搬遷勞動力就業1.97萬人;建成扶貧基地238個,解決搬遷勞動力就業8123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務工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70%左右。

  以前放下鋤頭就不知道幹啥的羅桂芳,搬到惠水縣明田街道新民社區後,跟著扶貧車間師傅學習“唐人娃娃”製作技藝。“跟師傅好好學,爭取早點出師。”這是她現在最迫切的願望。

  融入新生活:從老農民到新市民

  “兩位不要害羞,靠近一點,笑一笑拍出來才好看。”近日,石阡縣湯山街道平陽社區,53歲的楊勝宏和妻子張玉屏來到居委會3樓拍婚紗照。

  “以前在鄉下,只求溫飽,沒這些講究。”楊勝宏笑著説,如今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他們搬出大山過上了好日子,也學著城裏人,補拍婚紗照,融入新生活。

  據了解,該社區開展的“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免費為搬遷群眾拍攝婚紗照,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為幫助移民“快融入”,貴州按照“安置點建到哪,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體系就覆蓋到哪”的要求,及時建立健全管理機構、群團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讓他們的生活實現新跨越,真正成為“新市民”。

  在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阿妹戚托小鎮”,凡是搬遷到這裡來的群眾都有一個新身份——“新市民”,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務、同等市民待遇,在就業創業和就學就醫上還有更多優惠。憑證還可享受子女免試就近入學、辦理出入境證件等39項公共服務,全面幫助搬遷群眾向“新市民”轉變。

  “我們現在月月有賽事,周周有活動,夜夜有歡歌。”三寶街道副主任鄢嬌説,小鎮依託彝族“火把節”開展一系列社區文化活動,加快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生活。目前,來自三寶彝族鄉的1195戶6112名新市民穩穩紮根阿妹戚托小鎮,開啟新生活,創造小康景。

  “安置點到哪,服務就延伸到哪”。貴州所有安置點在項目建設時就同步謀劃了社區衛生室。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集中安置區醫療配套項目397個。部分集中安置區依託周邊醫療資源,保障了搬遷群眾基本醫療需求。

  據隨機入戶調查結果,搬遷群眾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滿意度為99.03%;住房滿意度為98.28%;就業脫貧措施滿意度為97.95%。

  大山深處,看病難。而現在,“小毛病不用挨,慢病有新政策,負擔輕了,日子更有盼頭。”搬到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思源社區的63歲粟周然説,“最滿意的是下樓就是衛生站,隨時能夠量血壓。”

  如今,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已實現了“六個100%”——100%實現教育配套設施全覆蓋;100%實現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1萬人以上集中安置區100%設立街道辦事處;200個3000人以上集中安置區100%設立警務室;842個集中安置區100%設立綜合服務中心(站),實現綜合服務全覆蓋;有黨員的集中安置區100%設立基層黨組織,實現了黨的基層組織全覆蓋。

  從山溝到城鎮,從下田到上班,從農民到市民,貴州創造了彪炳史冊的易地扶貧搬遷人間奇跡。新與舊,苦與樂,搬遷群眾家家戶戶都在家裏顯眼處挂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大山裏的老破屋,一張是現在的新生活。188萬父老鄉親對美好生活的熱望,正在各地黨委政府的精心呵護下拔節生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