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貴州:深化産教融合 激發創新活力
2020-07-06 09:45:32來源:貴州日報編輯:周文進責編:李佳藝

  基於互聯網,集在線掛號、在線問診、私人醫生、快捷購藥、健康資訊等主要功能于一體的移動醫療應用介面設計,為解決傳統醫療弊端提供了方案……6月16日,貴州大學明德學院數字傳媒係的應屆畢業生陳紅陽的畢業作品設計——《U醫》互聯網醫療APP介面,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進行雲展播。《U醫》APP是貴大明德學院縱深推進産教融合發展的成果之一。

  深化産教融合,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産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性舉措。近年來,貴州積極佈局産教融合發展,為各行業發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6月出臺的《貴州省産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通過試點佈局建設産教融合型城市、行業、聯盟、示範基地、工程項目等,形成教育和産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發展格局。

  教育+大數據 提升區域教育品質

  大數據為個性化學習和針對性教學提供了數據支持,是提升教育品質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貴州師範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副院長熊偉程和團隊聯合企業在石阡縣、黔西縣、凱里五中、貴州省實驗中學等地建立教育大數據技術應用示範基地,利用大數據技術為貴州基礎教育提供教育決策、教育評價、個性化教育實踐服務。

  “貴州良好的大數據生態體系,這對我們針對典型教育場景及跨場景的教學環境,進行學習全過程數據的採集、對學習資源進行語義描述與關聯提供了便利環境。”熊偉程説,基於海量數據的自然匯聚與生成,可形成區域教育大數據資源,為區域教育品質管理、教育資源配置、區域性精準教研、區域性教育公共服務提供科學的決策基礎。

  貴州師範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黨委書記李艷琴也認為,教育大數據的應用,是以學生數據為紐帶,形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緊密協同關係,能夠有效提升區域教育品質,促進教育公平發展。

  目前,貴州師範學院聯合企業打造的貴州教育雲教育大數據平臺已在石阡、遵義等地投入使用,讓38萬餘名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公平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教育+裝備製造 培育工匠精神

  裝備製造業是工業的重中之重,而人才則是關係裝備製造業發展的關鍵。近年來,隨著貴州省十大工業産業振興行動的不斷推進,對人才,特別是在基礎性人才、應用型人才以及高層次人才需求迫在眉睫。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貴州省納米材料模擬與計算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沈虎峻認為,關鍵是要整合教育資源,推動裝備製造業與教育融合,為裝備製造業轉型發展提供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和創新人才支撐,積極促進産學研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貴州師範大學就瞄準培養人才這一關鍵,成立大數據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與貴州小i機器人公司達成校企合作,直接讓企業參與到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培養出更貼近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而在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通過與興富祥、大連機床、廣州數控、富士康等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將生産現場搬到課堂上,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教學水準和品質有了質的飛躍。

  “作為老師,我會更加注重學生實操、實踐能力的培養,傳承‘技精於勤、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教師李明楊説,在産教融合中,通過與企業接軌,將實際的生産、管理、質檢等經驗,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術、適應未來的工作。

  教育+旅遊 深挖旅遊資源內涵

  在貴州,以學校名字取名的旅遊景區不多,黔南職院研學旅遊景區是其中之一。這得益於黔南職院以産教融合推動“教育教學、茶旅康體、創業孵化”的一體化功能建設,形成基地、種植、加工、檢測、茶藝、行銷、教學、觀光等全鏈條的茶旅人文體驗遊,既豐富了學生的研學內容,也有效挖掘了景區旅遊資源,重塑旅遊載體。

  和黔南職院不同,貴州大學明德學院與泰豪集團共同孵化的企業——貴州有點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從實體轉向抽象的形象挖掘,借此展現貴州的旅遊文化內涵。

  “我們主要是圍繞全省文化旅遊、文化農業、文化娛樂三大板塊,打造‘黔貴世界’動漫項目,助力本省文農旅産業升級。”貴州有點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鄧磊表示。

  鄧磊也是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傳媒係雙創辦主任,因此,他在帶領團隊創造的同時,還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項目的實際製作中。

  “參與項目製作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要求及市場的運作,能夠將産與教進行很好的結合”鄧磊表示。

  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副院長楊波認為,教育與旅遊融合,既是培養旅遊專業人才的過程,也是充分挖掘旅遊資源內涵的過程,是推動全省旅遊行業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記者 袁航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