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安順屯堡地戲傳承隊伍擴大
2021-11-04 09:16:58來源:貴州日報編輯:羅淼責編:周經韜

  10月27日上午,走進安順市平壩區天龍屯堡文化傳習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安順地戲傳承人陳先松正在製作地戲道具背包。

  “如果要選一件最能代表地戲的物品,那會是什麼?”記者問。

  “臉子。”陳先松幾乎沒作多餘思考,乾脆地回答出來。

  臉子,是屯堡人的叫法。陳先松説,也有人把臉子稱作面具或臉譜,但在屯堡,就叫“臉子”,這來源於屯堡老話。

  話匣子打開,600年的屯堡故事,隨著陳先松的講述,慢慢鮮活起來。

  洪武十四年,即西元1381年,明朝軍隊安營紮寨在黔中,10萬大軍就地屯軍,寓兵于農,一邊厲兵秣馬,一邊開荒種地。閒時則圍坐篝火旁聊天唱書。大家把前人事跡寫成書本,分角色扮演,帶上招式比劃對打。但由於都露著臉,熟識之人容易齣戲,於是有人建議把前人形象雕刻出來,“臉子”便由此而來。

  由於唱跳不需刻意搭建舞臺,直接平地而舞,所以稱為“地戲”,又叫“跳神”。屯堡當地每年跳兩次,一次在春節期間,稱為“玩新春”,一次在7月半穀子揚花時節,稱為“跳米花神”。

  “鳴鑼收兵,擊鼓前進。”陳先松説,地戲靠鑼、鼓兩種樂器伴奏,配以弋陽腔,用七言和十言韻文説唱,再結合唱者肢體動作,表現征戰格鬥打殺。

  帶著原始、粗獷韻味的地戲,在屯堡流傳了600年。在屯堡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心中,地戲是永遠割捨不掉的情結。沒有地戲,過年就沒了味道。

  但如今屯堡村寨裏青年外出打工,老年人雖然喜歡卻慢慢跳不動了,地戲開始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如何傳承,成了現實問題。

  陳先松作為國家級傳承人,率先履行責任,敞開屯堡文化傳習館大門,凡是愛好地戲的人,只要肯學,他都無償教授。屯堡演武堂也成了他日常工作場所。就連原來一個村寨“一堂神”、一個村不傳另一個村的地戲表演方式,及只有男性演繹的規定,也在天龍鎮文化站支持下有所改變。

  “大家觀念慢慢改變,喜歡地戲的女性漸漸加入並壯大了地戲隊伍。”天龍鎮綜合文化站主任楊平説。

  “在天龍鎮天龍村、天臺寨、二官村、雙洞寨,每年我們會組織活動、培訓或比賽,提供機會讓各村寨互相溝通、切磋。”楊平説。

  此外,文化站每年都會撥經費給各村寨表演隊,為他們更新替換服飾和道具,支持他們練習和表演。去年,每個隊收到3000到5000元活動經費。

  保護和傳承,還得從娃娃抓起。天龍鎮文化站于2011年組建第一批少兒地戲隊,共13名隊員,全是當地中小學生。同時,文化站組織地戲進校園活動,邀請地戲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傳承人在中小學表演室、陳列館等地傳授地戲知識,甚至在有些小學安排常規課時。

  目前,陳先松收徒已達上百人,“地戲流傳這麼多年,哪怕以後只有幾個學生,它都是一種傳承,就像苞谷種一樣,一把種子撒下去,門前總會冒出苞谷苗。”71歲的陳先松説。(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向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