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課堂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服務一方引領一業 科技特派員:讓技術“長”進泥土裏
貴州菜走俏省外,貴州辣椒有全國定價權,貴州茶揚帆出海……近年來,貴州農特産品聲名鵲起、産銷兩旺。近年來,貴州克服短板、發揮比較優勢,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打好了科技創新引領和農業技術服務兩張牌。
2015年,貴州實施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6年來,持續組織和選派1萬名農業專家奔赴基層,有效推動了農業科研轉化、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2020年至2022年,貴州將加強農技服務作為十件民生實事之一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紮實推進該項工作,通過選派科技特派員和“産業導師”赴基層開展農業技術服務,助推鄉村振興和産業發展。
新國發2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做優做精特色優勢農産品,提高重要農産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準。加快現代種業、特色優勢雜糧、優質稻推廣,推動山地適用小型農機研發推廣應用,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
這賦予貴州農業發展重大政策機遇,同時也為貴州農業科技人才提出了“闖新路”的新使命。
技術創新讓傳統産業煥發新生
大方縣冬蓀種植歷史悠久,但由於缺乏技術、市場低迷等,發展後勁不足,産業一度陷入沉寂。
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朱國勝的到來,給這個傳統産業帶來生機。他帶領食用菌科技創新團隊與該縣相關企業合作,利用天麻廢菌材栽培冬蓀新技術、冬蓀代料發酵菌棒和菌床層架栽培新技術等,破解了制約産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如今,大方縣冬蓀種植覆蓋全縣25個鄉鎮,種植規模達3.2萬餘畝,成為推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産業。
在貴定縣雲霧鎮,一朵朵菊花撬動起千萬級産業。
2018年,貴州省中國科學院天然産物化學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胡華林作為第一批科技特派員奔赴基層,開展菊花産業的技術研究及推廣。
“過去,企業因留種繁育技術不規範,造成菊花種苗、品質、産量不佳。”胡華林説,實驗室組織大量科技人員進行技術攻關,從菊花的生長特性、栽培技術等角度,找到了癥結。此外,他們還積極開展菊花提取物抗菌、抗炎、抗腫瘤方面的活性研究,為菊花的深加工奠定理論基礎。如今,雲霧鎮的菊花産業收入常年穩定在1500萬元以上。菊花種苗累計外銷350余萬株,科研成果轉化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科技增值。
近年來,天然産物化學重點實驗室形成了加快科技轉化、共享科技成果、服務經濟發展等“天産惠民”創新理念,在服務優勢特色産業、培育新型農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標準規範助特色産業做優品牌
讓世界喝上貴州“乾淨茶”,這是貴州大學精細化工研究開發中心副主任吳劍和團隊共同奮鬥的目標。
近年來,他們針對貴州茶園主要病蟲草害防治生物藥劑缺乏、病蟲草害危害加劇,以及茶葉品質安全等問題,構建“生態為根、農藝為本、生防為先”茶園綠色防控理念和技術模式,為貴州750萬畝“乾淨茶”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持。
2014年,羅燕進入遵義市農業農村局工作,長期致力於辣椒産業規劃及技術推廣。她參與制定了《遵義朝天椒栽培技術規程》《遵義朝天椒綠色防控技術規程》以及《遵義朝天椒(幹椒)》等標準化項目,為該市200余萬畝辣椒種植提供了規範化、規模化的參考。
憑藉多年研發經驗,貴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周英敏銳地捕捉到貴州藥食兩用資源的發展優勢。她率先在全省組建藥食同源資源研究開發創新人才團隊,完成鐵皮石斛葉地方食品安全標準制定等,為貴州藥食兩用産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同時,她還圍繞中藥材産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指導編撰《貴州中藥材種植技術300問》和《冊亨縣中藥材種植技術手冊》等,有力解決中藥材産業鏈共性技術難題和關鍵技術難題,有效助推貴州中藥材産業高品質發展。
躬耕鄉野培育農技“二傳手”
不論嚴寒酷暑,深入田間地頭,這是貴州省土壤肥料工作總站二級研究員夏忠敏堅持了30多年的工作方法。
為推廣辣椒種植技術,她走遍全省40多個辣椒産業發展重點縣及主要鄉鎮,手把手地指導農民種植辣椒。新冠疫情發生後,她開辦“空中課堂”為椒農上課。此外,她組織編寫了圖文並茂的《辣椒主要生育期病蟲害圖譜》等實用技術手冊,千方百計把農業技術留在田間、傳給農民。
“高枝嫁接”是貴州大學農學院院長潘學軍破題赫章核桃産業高品質發展的秘訣。
2006年,潘學軍作為農業專家被派往赫章,開展核桃技術攻關。穿山越嶺尋找優質種源,多番嘗試得出最佳嫁接方式……潘學軍不負眾望交出一份優異答卷,赫章核桃憑藉産量高、品質優、口感好的特點,迅速獲得果農和市場的認可。
在潘學軍和團隊的幫助下,赫章縣核桃種植面積從14萬畝增加到160余萬畝,核桃加工産值翻了11倍,核桃産業一躍成為赫章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同時,他還積極幫助赫章、長順等地的基層科技特派員選定核桃創業項目,指導組建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定向培養核桃方向科技特派員,廣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為産業發展築牢人才根基。
“傳技術、送服務、強支持。”潘學軍説,科技特派員和“産業導師”在貴州農業大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既是産業技術的傳播者、産業難題的解答者,又是地方政府、企業、農戶和派出單位的聯絡員。(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登成)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