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西南煤海”變身綠色之都 ——貴州省六盤水市特色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2022-07-05 15:11:29來源:農民日報編輯:羅淼責編:趙瀅溪

  時值夏季,涼都大地綠意幽幽,處處生機盎然。

  曾經被稱為“西南煤海”的貴州省六盤水市,近年來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産業,農業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新型經營主體蓬勃涌現,品質品牌效益逐步提升,為這片廣袤土地帶來了無限生機與活力。

  從貴州省會貴陽出發,沿著高速公路行駛不到兩個小時,就來到了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境內。

  入夏的六枝茶園,已經鮮見繁忙採茶者的身影,但茶企加工車間卻仍是一片忙碌。作為貴州43個重點茶葉種植縣之一,這些年六枝特區堅持做大做強茶産業,全區茶園總面積累計達14.58萬畝,建設了規模化、標準化茶葉加工廠17個。通過茶企帶動務工3.8萬人次,直接帶動茶農人均增收3400元。

  一片茶葉何以成為“金葉”?在同現場的茶葉專家、企業負責人和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人交流後,答案便浮出水面:堅持高品質。

  為保證茶葉品質,讓消費者喝上一杯“乾淨茶”,當地對標準茶園建設、品質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清潔化加工等環節採取嚴格措施,構築起一張巨大的品質防護網。

  與此同時,六枝特區積極申請使用“貴州綠茶”品牌,配合六盤水市打造區域品牌“水城春”,構建“省級公共品牌+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的品牌體系,加快創建省級茶葉出口示範區。

  聞著茶葉的清香,各地遊客紛至遝來,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觀光休閒旅遊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六枝農民端上“旅遊碗”、吃上“産業飯”、過上好日子。

  六枝特區的成功實踐折射的是六盤水發展茶産業的路徑選擇。為加快現代化基地建設,促進茶葉産業提質增效,六盤水逐年推進茶葉“萬元田”建設,力爭到2024年全市建成每畝春茶産值在8000元以上、夏秋茶産值在2000元以上的茶葉“萬元田”5萬畝,實現綜合産值7.5億元以上,帶動全市茶葉産業綜合産值25億元以上,真正把産業做成生態,把産量做成産值,把産值做成效益。

  “不好意思,因為去市裏和一家房開商談生鮮超市的事情,所以回來晚了。”一見面,六枝特區月亮河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韋仕龍向記者解釋道。

  這個擁有“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省十三次黨代會黨代表諸多榮譽的種糧大戶,卻要去城裏開超市,讓人有些匪夷所思。

  “把村裏的優質農産品快速送到市民的餐桌,讓城裏人吃到最新鮮、最安全的農副産品,還能便宜很多,這就是我要在市區開設生鮮超市的初衷。”韋仕龍笑著解釋。

  作為土生土長的月亮河人,青年時代的韋仕龍曾經懷揣走出大山的夢想,成了一名大型國有企業首鋼水鋼煉鋼廠的技術人員。2006年,人到中年的韋仕龍突然對家鄉的月亮河紅米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打算用工業生産的標準化模式來推動紅米産業的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營養豐富、安全健康的有機産品需求會越來越高,市場前景會非常廣闊。同時我也想證明,在農村也是會有出息的、有出路的。”韋仕龍説。

  經過一年多的考察調研,2008年,韋仕龍組織同村的5人一起成立六枝特區月亮河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並確定了“有機紅稻種植-有機紅米加工-有機米酒釀造-有機牛(豬)養殖-有機肥加工-有機紅稻種植”的産業發展模式,開啟了尋求有機循環農業發展、帶領當地百姓致富的創業之路。

  重新回到土地上的韋仕龍有想不完的點子、使不完的勁兒。3年時間,合作社順利通過有機認證,獲得《有機産品認證證書》。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經建成了3000畝有機水稻種植基地、300畝獼猴桃種植基地、100畝蔬菜種植基地,新建了大米加工廠、臘肉加工廠、生豬養殖場,目前正在籌備米酒作坊的生産建設,初步形成了有機循環農業的生産經營體系。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探索,韋仕龍對農業現代化有著更深的思考。他表示,要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生産體系建設,尤其要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一批高標準種養基地和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目前,我們重點要推進土地宜機化整理,不管是排灌系統,還是交通等各種基礎設施,最終都是落在土地整理上……”

  20世紀60年代,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數十萬人馬奔赴六盤水,在“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的艱苦條件下,在烏蒙腹地建起“西南煤海”。“三線建設”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大山,讓曾經的不毛之地迎來發展新機。

  當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大江南北的時候,六盤水一部分當地人靠著“吃煤飯”,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能力者更是跳出“農門”當起了“煤老闆”。但還有更多在“山”上的老百姓,辛苦勞作一年僅夠糊口,離土離鄉、進廠進城成為無奈之選。

  轉變,起源於2014年一場“統分結合”的農村産權制度改革試驗。

  距離六盤水中心市區東南方向50多公里的水城縣(現水城區)米籮鎮群山環繞,沿著盤山公路行駛而上,雲霧之下綠水青山的美景映入眼簾。然而長期以來,這些美景一直是“沉睡”的資源。

  豐富的生態資源何以長期“沉睡”?時任六盤水的黨政領導一致認為是産業結構偏重導致城鄉和工農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得出這樣判斷的依據是:2014年之前,六盤水的農業産業在全省排倒數第一,農村貧困人口達50.99萬人,貧困發生率19.55%。

  為解決這一“痼疾”,六盤水充分發揮自力更生的“三線”精神,蹚出了一條山地特色農業發展之路:“三變”改革。

  2014年,米籮鎮農民李如明將自家3畝土地流轉給園區負責種植獼猴桃的龍頭企業,自己也進入園區務工。讓李如明沒想到的是,按照園區“固定分紅收益分紅”的利益聯結模式,他不僅可以拿到每個月3500元的工資,還能拿到逐年遞增的分紅。“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在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兒上還能當上工人和股東。”李如明説。

  在六盤水,像李如明這樣擁有“股東”和“工人”雙重身份的村民還有很多。通過實施“三變”改革,六盤水構建起了村集體、農民、經營主體“三位一體”及“産業聯體”“股份連心”的農業經營新體系,激活了“沉睡”的自然資源。

  入駐米籮鎮的貴州潤永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農村“三變”改革的實踐者和受益者。2012年開始,公司入駐俄戛村,從事有機獼猴桃種植和銷售,計劃投資1.8億元建設萬畝獼猴桃産業園,推行農村“三變”改革當年,公司産值400多萬元,農民分紅100多萬元。

  “農民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企業和農民形成共生共榮的利益機制,才能真正盤活農村經濟,才能實現雙贏。”公司總經理胡君説,自從推行“三變”改革後,農民的土地不僅可以流轉給公司,還能到基地打工,離家又近,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掙錢,這讓當地許多村民都看好獼猴桃的種植。

  “三變”改革的著力點雖然在農民,但是在一系列政策的鼓勵下,它也為六盤水産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切入點。六盤水按照“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思路作為出發點,加快構建山地農業産業體系建設,以獼猴桃“噸産園”、刺梨“千斤園”、茶葉“萬元田”為抓手,鞏固提升特色優勢種植業,推動特色産業提質增效。

  在六盤水特色農業産業中,獼猴桃、茶葉和刺梨被稱為“涼都三寶”。截至目前,當地獼猴桃、茶葉、刺梨的種植面積分別為20.08萬畝、31.51萬畝和117.56萬畝。

  來六盤水,看獼猴桃産業,“毛果果”變成“富果果”;看刺梨産業,“野果果”變“金果果”;看茶葉産業,“綠葉子”變成“紅票子”,農業特色産業的發展真正讓這個“西南煤海”的黑色之城變成了滿山金翠的綠色之都。

  “涼都三寶”的産業發展過程中,除了當地黨委政府矢志不渝的高位推動、農民的積極參與外,社會資本、技術和市場的經營主體的介入,不僅解決了生産端的問題,更破解了品牌打造和市場端的瓶頸,也正是因為有經營主體深耕産業發展、深挖産業潛力,才帶來了産業的蓬勃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可持續。

  胡君認為,作為“新農人”,在獼猴桃産業從“大”到“強”的路上,必須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開闢新的發展境界。“具體來説,就是要面向市場做農業,使我們的獼猴桃實現標準化生産,依託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散戶等主體將六盤水獼猴桃種植技術標準落到實處,讓我們的獼猴桃品質更優,成為市場上的‘俏銷品’。”胡君説。

  2014年10月,由六盤水市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發起,與水城區宏興綠色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六枝特區強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一起聯合六盤水市內規模較大的19家民營企業,成立六盤水涼都獼猴桃産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負責鮮果銷售和精深加工,從而加快鮮果價值的轉換。

  “公司以全市近21萬畝紅心獼猴桃鮮果為基礎,精深加工5大類30余種産品。”六盤水涼都獼猴桃産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輝介紹,目前,公司直控優質獼猴桃基地29個,總規模8000余畝,基本涵蓋了水城區、六枝特區和鍾山區千畝以上的大型種植基地。

  “推進鄉村振興,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堅持品質、綠色、品牌和科技等核心要素,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推動三個産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六盤水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胡興建的一番話,道出了六盤水三農的發展路徑。

  採訪結束,細雨霏霏,採訪中六盤水鄉野的一幅幅畫面仍不停地在眼前浮現:碩果滿枝的獼猴桃、綠浪翻涌的茶園、漫天遍野刺梨花、緊張繁忙加工車間……豐收笑臉猶在眼前,縈繞耳畔的是産業發展帶來的歡聲笑語。(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久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