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六盤水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建設“兩園一田”系列報道之刺梨篇(上) 唱響“青山”和“金山”的最美和聲
2022-07-22 14:41:56來源:六盤水日報編輯:羅淼責編:趙瀅溪

  立夏不久,刺梨花開正當時。

  清早,細雨綿綿,記者走進“刺梨谷”——六盤水市水城區野鐘鄉野鐘村刺梨種植基地。

  只見青山環繞下,碧綠的刺梨枝昂揚挺拔,粉紅的刺梨花嬌艷欲滴,遠處的農家升起嫋嫋炊煙,在薄霧的映襯下恍若仙境。

六盤水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建設“兩園一田”系列報道之刺梨篇(上)  唱響“青山”和“金山”的最美和聲_fororder_ee27588c-4e79-49b1-991d-144e7c413405

野鐘鄉“刺梨谷”花開分外香

  貴州清代詩人田榕曾寫道,“蓐食匆匆甚,鞭絲裊月斜。一聲批頰鳥,幾樹刺梨花。”那時的刺梨花,就已成為詩人筆下的景色。

  殊不知,刺梨是雲貴高原特有的珍貴野生資源,也是烏蒙山區、有著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六盤水的“獨特標簽”。在六盤水境內,分佈野生刺梨455萬株,它在石旯旮裏頑強生長,耐寒,有“維C之王”的美稱。刺梨根系發達、樹冠繁茂,對涵養水份、治理石漠化、保護生態有著先天的優勢。過去很長時間,刺梨這個“摸起來扎人、吃起來養人”的山間野果,並不為人們所關注。

  踐行“兩山”理念,綠水青山是“關鍵招”,金山銀山是“落腳點”,對於過去生態脆弱、經濟落後的六盤水來説,是一道“難題”,更是一道“必答題”!

  如何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六盤水將目光瞄準刺梨這一不起眼、但野生分佈廣的“小果果”身上,通過人工馴化,終於找到了通向小康的“脫貧密碼”,並開始艱辛的實踐——

  2014年,野鐘鄉黨委、政府發動群眾種植刺梨,8年間,人工種植刺梨面積從當初的“0”變為如今的2.03萬畝。

  光禿禿的山野“綠”起來了,森林覆蓋率達到69%;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2020年,全鄉刺梨鮮果銷售共涉及1010戶4040人,其中貧困戶656戶2726人,戶均收入4300元、人均收入1075元,為全鄉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極大支撐。

  “刺梨産業好處多,我種刺梨幾大坡;青山綠水生態美,增收致富暖心窩。”野鐘村81歲的刺梨種植大戶鄧吉棟自己編寫刺梨山歌,唱出了種植刺梨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的美好現實。

  “這幾年收入怎樣?”記者問道。

  “前年賣了4萬元,去年賣得6萬元,今年嘛,收入會更多!”鄧吉棟信心滿滿……

  循著翠綠,一路向南。我們來到盤州市盤關鎮賈西村,站在山頂,舉目遠眺,萬畝刺梨綠浪翻滾,座座山頭鬱鬱蔥蔥。

  “賈西村刺梨種植面積6226畝,2021年産量2200噸,産值880萬元,覆蓋1350戶農戶,戶均增收3400多元。”談起賈西村的刺梨産業,“刺梨大王”聶德友滿是自豪。

  2013年,聶德友從“煤老闆”轉型,成立了盤江天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三變”改革,將原本零散、荒廢的土地集中起來,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刺梨,使過去的荒山、石山披上綠裝,全村的森林覆蓋率一躍提升到了82%。

  説起以前的賈西村,老聶直搖頭:“山高路陡石頭多, 又缺吃來又缺喝。全村土地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佔了51%,石漠化面積超過20%……”

  “現在不一樣嘍,山美、水美、環境美,一片綠色望不到邊……”聶德友説。

  目前,以賈西村為核心的天富刺梨産業園種植刺梨5.6萬畝,盤州市的刺梨種植面積達到61.04萬畝,2021年刺梨果産量達到2.982萬噸,形成了國內體量最大的刺梨多元化加工體系。

  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通過發展刺梨産業,六盤水石漠化面積大幅下降,森林覆蓋率從2014年的43%提升到現在的62%,其中刺梨貢獻超過7個百分點。

  貌不驚人的刺梨,已成為六盤水喀斯特生態治理的“先鋒樹”,脫貧致富的“搖錢樹”,也成為六盤水市最直接最有效的山地特色産業之一。

  截至目前,六盤水市刺梨種植面積已達117.56萬畝,成為全國刺梨種植面積最大的市,産業覆蓋全市60%以上的鄉鎮,帶動農戶20.98萬戶68.97萬人參與。刺梨産業成為農民群眾的“幸福不動産”和“綠色提款機”。

  “幽居空谷本自尊,遍身芒刺為生存。粉紅春花艷山野,沉黃秋實獻人群。”

  一顆小小的刺梨,在六盤水實現了“石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的漂亮逆襲,精彩地演繹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故事”,涼都大地一曲“青山”和“金山”的最美和聲正在唱響!(六盤水日報記者 趙芳 顏春勻 郭坤 吳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