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世居少數民族、99項國家級非遺名錄,在黔貴大地上,文化之花處處點綴,形成多民族“文化千島”、古老文化“百花園”。貴州獨特的地形地貌留存下民族的絢麗文化,造就豐富的人文空間,鑄成一道道靚麗風景線。
依託傳統建築、田園風光等特色資源,發展具有休閒體驗功能的旅遊業態;利用文物古跡、非遺技藝等文化遺産,打造富有現代藝術氣息的娛樂活動……貴州高效盤活多彩民族特色文化,將其作為實現旅遊産業後發超越的原動能,著力打造多彩貴州旅遊強省。
世界文化遺産——遵義海龍屯。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供圖
如今,貴州持續加強文旅融合、著力保護傳承文化遺産、不斷創作藝術精品,為旅遊産業注入文化基因、增強文化內涵,逐步形成有生活、有生氣、有生意的旅遊産業,促使貴州文旅發展邁上新臺階,呈現出高品質發展新態勢。
因寨施策 産業特色靚起來
經濟落後、環境荒僻、文化保護乏力的傳統村落,蛻變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文化創新發展的民族村寨,這是西江千戶苗寨在十餘年間實現的華麗轉身。“中國民族特色村寨”“全國十大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等種種榮譽加身的背後,是“民族特色村寨+”的持續探索和有效實踐。
依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西江千戶苗寨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靜態展示“田園觀光區”“苗族風雨橋”“吊腳樓建築群”等人文景觀,動態打造“高山流水”“千人長桌宴”“滿月回門酒”等民俗活動,形塑動靜結合的村寨旅遊氛圍,拓展苗族傳統文化的現代生存空間,打造出堪稱民族鄉村旅遊發展典範的“西江模式”。
西江千戶苗寨。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供圖
民宿體驗型、文化藝術型、景區依託型、健康養生型……針對民族特色村寨數量多、分佈廣,但特色産業小、弱、散的現象,貴州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獨特資源,制定“一寨一策”工作方案,因“寨”施策,推動民族特色村寨與旅遊産業協同發展。
在黎平縣黃崗村、黔西市化屋村等傳統文化濃厚的村寨,活態展示染繪、陶藝、漆器等手工藝;在修文縣岩鷹山村、赤水市五星苗寨等田園風光獨特的村寨,開發農家樂和精品民宿;在從江縣高華村、六枝特區西陵村等具備醫藥産業和民族體育基礎的村寨,發展康養服務和運動競技;在貞豐縣董箐村、石阡縣鴛鴦湖村等具有科研價值資源的村寨,規劃岩洞探秘、研學旅行……
如今的貴州,有較高保護髮展價值的民族村寨近5000個,有1328個被命名為“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312個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村寨差異化地延伸旅遊鏈條,已然成為旅遊産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激活遺産 品牌效應顯出來
貴安招果洞遺址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石阡縣仡佬族民歌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宋水仙榮獲“2020年度中國十大非遺年度人物”稱號……
苗族刺繡非遺博物館裏陳列各種民族銀飾、地戲面具,錦雞廣場上高聲縈繞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在蠟染小院裏展示傳統手工技藝……在貴州這座活的“非遺博物館”,立體多元的非遺項目為旅遊産業添注了色彩。
侗族大歌。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供圖
近年來,貴州大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融合發展,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産有機融入景區,開發“非遺+研學”“非遺+會展”“非遺+博物館”等“非遺+”模式,推出的苗疆非遺研學主題體驗走廊、天龍屯堡人文遊、歡度苗年節慶遊等非遺旅遊新形態,不僅讓非遺項目活了起來,也讓景區旺了起來、遊客留了下來。
看一段舞、聽一首歌、製作一件手工藝品……在以黃岡侗寨為中心的侗族非遺深度體驗遊中,侗戲、侗族牛腿琴等非遺元素成為旅遊線路亮點;在“非遺週末聚”活動上,遊客零距離與非遺傳承人互動學習,體驗農民畫、剪紙、水書、陶泥等非遺項目;在素有“中國非遺之鄉”的黔東南州丹寨縣,7項國家級、24項省級、100余項州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融入吃、住、行、遊、購、娛全要素中,讓遊客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
如今,坐擁99項159處國家級非遺名錄、628項1025處省級非遺名錄的貴州,為進一步推動非遺與旅遊的良性互促關係,推出涵蓋十個主題、N條線路的非遺專題旅遊線路,打造“多彩貴州·博物盛筵”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展示窗口,讓文化聚合效應伸展出品牌效應,走出一條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創新産品 指尖經濟活起來
用蠟染工藝製作床單被套,拿刺繡作品做成筆記本的封皮,將折耳根做成麻辣、海苔口味的“蔬菜幹”,把刺梨加工做成各種果凍、果脯……貴州將旅遊商品作為提升旅遊消費的關鍵抓手之一,不斷推進旅遊産業化。
2020年以來,貴州重點打造旅遊商品産業集群,實施鄉村旅遊藝術提升計劃,走上研發、生産、銷售的産業化之路。根據市場需求、地域特色,銀飾、刺繡、制陶、木貼畫等為代表的傳統民族民間工藝被創新開發為有文化、有特色、有創意的旅遊商品和文創産品,滿足遊客的多元需求。
苗繡産品。人民網 龍章榆攝
通過連年舉辦旅遊商品大賽,貴州以比賽、電商等方式,挖掘並宣傳當地特色旅遊商品。2021年,經選送的86套(件)參賽商品,在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中摘得8金17銀14銅,打響了貴州旅遊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與此同時,貴州培育打造旅遊商品産業園區和商品基地,不斷提高旅遊商品生産企業的創意設計水準,優化旅遊産業鏈,促進産業結構調整,致力於推動形成一批“黔酒”“黔茶”“黔藥”“黔菜”,以及“黔珍”“黔織”“黔繡”“黔銀”等“黔系列”旅遊産品,在實現旅遊大提質的同時拓寬群眾就業增收渠道。
如今,貴州的“指尖技藝”正在轉化為“指尖經濟”,通過將技藝、圖案、符號等進行再設計,創意賦能轉變為特色旅遊産品,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在畢節,彝族漆器技藝、苗族蠟染、苗族刺繡等非遺商品的年銷售額早已突破億元大關;在凱里,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民族元素的服裝品牌已在全國擁有20多家門店,遍佈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
不只山水靈動,貴州更有人文躍動。民族文化內生力持續轉化為旅遊産業新活力,促成貴州逐步走出一條民族特色文化旅遊新路徑,持續釋放多彩文化魅力,助推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李麗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