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12日電(記者羅羽)從“做銷售”到“種古稻”,43歲的吳孝福站在稻田間,回憶著六年前的職業轉變:“這是一條正確的路。”
六年前,貴陽市開陽縣馮三鎮金龍村村民吳孝福從恩師王國藻手中接過一些種子。從事原生稻種和微生物研究的王國藻當時語重心長地説,這種名叫紅花稻的原生品種,希望你把它種植傳承下去。
2021年5月23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上洋、下洋、岑埂等村的農民牽著耕牛來到岑丈梯田,參加“千牛同耕”活動,向遊客展示當地傳統農耕文化(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從一開始試種10畝到目前的400多畝,吳孝福放棄城市豐厚收入返回家鄉,成立農旅專業合作社,逐步發展壯大紅花稻種植事業。
“紅花稻米米粒飽滿、外觀紅潤,蒸煮之後滿屋飄香,産量較高、品質很好,將它種植傳承下來,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具體實踐。”吳孝福説,他們採用傳統的種植方式,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由於産品品質好,在市場上逐步成為‘搶手貨’”。
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生産國和消費國,更是稻作歷史最悠久、水稻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從事稻類資源研究工作的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焦愛霞介紹,農家品種是種質資源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一直致力於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工作,聚焦滿足當前和未來作物育種和種業高品質發展的需求。
“伴隨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開始進一步關注人與食物、人與種子、人與物種的關係,不少人開始從事水稻等農家品種的‘活態傳承’。”焦愛霞説,所謂“活態傳承”,就是採取傳統的“自留種子”方式從事農業生産,讓種質資源在自然耕作中代代傳承。
5月23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上洋、下洋、岑埂等村的農民來到岑丈梯田,參加“千牛同耕”活動。 新華社發(方鵬 攝)
已經從事古稻“活態傳承”11年的51歲“新農人”楊正熙,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洋洞村人。2012年,他辭去工作,返回家鄉從事農作物原生品種保護,通過帶動老百姓從事古稻種植等農業生産,踐行“藏種於民”理念。
“我目前已收集有稻類、薯類、豆類等原生品種200多種,其中僅稻類就有80多種,如高桿芒粳稻、小麻紅米稻、胭脂紫米稻等。”楊正熙説,原生品種具有很多優良性狀,如抗病性、抗旱性、耐澇性等,同時它們在口感方面也各有特點,有效保留下來,將促進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最近兩年,我們已經把80多種古稻種植區域從洋洞村拓展到了隔壁榕江縣的栽麻鎮和計劃鄉,目前全部種植面積超4500畝,帶動種植戶超1000戶。”楊正熙説。
錫利貢米、茅壩貢米……記者了解到,貴州黔東南、遵義等地的不少古稻品種在持續贏得市場信任、形成品牌後,步入穩定發展狀態,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遵義市湄潭縣永興鎮茅壩村的茅壩貢米聲名遠播。“2010年我返鄉帶領村民種植茅壩貢米,目前種植面積穩定在4500畝左右、年銷售額4000余萬元。”茅壩村村民、貴州湄潭茅壩龍脈皇米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明説,茅壩貢米的穩定種植,為保護物種多樣性、帶動百姓增收做出了有益探索。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