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貴州加大投入、健全機制、完善服務—— 基層老年教育覆蓋面不斷擴大
2023-07-20 12:51:30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羅淼責編:魏寒冰

  原標題:貴州加大投入、健全機制、完善服務——基層老年教育覆蓋面不斷擴大(推動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③)

  核心閱讀

  根據老年人實際需求設置課程,請專業老師精心輔導;利用農閒時節開辦老年學校,豐富農村老年人文化生活;設立技能和文化課程,幫助搬遷老人融入城市新生活……貴州大力發展基層老年教育,覆蓋面不斷擴大。

  吃完早餐,裝好五線譜,挎上帆布袋,王友蘭出門向社區居委會走去。每週三早上9點半,社區老年學校的合唱課準時開始,作為班長的王友蘭很少缺席。

  退休後,曾在縣裏當語文老師的王友蘭搬到貴陽市。10餘年間,她拾起了小時候的唱歌愛好,輾轉參加過多個合唱隊。2021年4月,小區所在的觀山湖區金陽街道金元社區利用居委會場地開設了老年學校,看到有合唱課,王友蘭立馬報名。“走路5分鐘,家門口就能上合唱課了!”王友蘭樂呵呵地説。

  今年1月1日,《貴州省老年教育條例》正式施行,提出加大老年教育事業發展投入力度,健全管理和服務體系,完善各項政策和保障措施。2022年,貴州著力解決基層老年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弱項,在全省新建1394所行政村(社區)老年學校,到年底已建成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8717所,基層老年教育覆蓋面不斷擴大。

  針對需求設置課程

  專業老師悉心輔導

  “聲音豎起來一點,到了高音往裏吸,再來一次……”悠揚的鋼琴聲響起,王友蘭坐在前排,和學員們一起盯著譜子,腳底打著節拍,高聲唱起來。

  金元社區有2000多名老年人,約佔常住人口的20%。“為進一步豐富老年人的業餘文化生活,2021年初,社區整合文體團隊和群眾力量,充分利用居委會的辦公場地,建設了金元社區老年學校。”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潘方琴介紹,“經過3個月的籌備,老年學校于2021年4月8日正式開學,目前學員達400余名。”

  籌備期間,金元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入戶走訪,開展問卷調查,了解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潘方琴介紹:“社區老年人對瑜伽、書法、太極拳、舞蹈、合唱等課程的需求較高。我們就照此制定了課程表,後續又根據老年人的建議增加了攝影、時裝表演等課程。”

  金元社區老年學校得到了市、區一級老年大學的教學支持。“市老年大學專門下派了聲樂老師,區老年大學及街道專門下派了書法、瑜伽教師,其他課程由志願者授課,有效緩解了社區專業師資不足的壓力。”潘方琴説。

  長期從事聲樂教學工作的羅秋山是金元社區老年學校的聲樂老師。55歲的羅秋山從事聲樂教學多年,有著豐富的授課經驗。“這裡的老年人都有一定的聲樂基礎,要教一些技巧性、提高類的內容。”授課兩年多,社區合唱班老年人現在學會了用腰腹力量發聲,唱歌狀態也越來越好。

  在社區老年學校開辦之前,王友蘭需要坐半個小時的公交車去合唱隊,“現在出門就能上課,還有專業的老師,我們都很滿意。”合唱課結束,王友蘭和三兩鄰居走出教室,一起往菜市場走去。

  特色課程一校一品

  農閒時節豐富生活

  清晨,幹完農活,王成偉拿上蘆笙,步行一公里,來到村裏的老年學校。教室前的空地上,蘆笙隊員們站好隊形,開始當天的排練。

  都勻市勻東鎮壩固村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寨。和其他村莊一樣,年輕人多外出打拼,村子裏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2021年初,勻東鎮在開展民情大走訪工作中發現,村裏老年人農閒時節無事可幹。“沒有精神文化生活,大多數老年人感到孤獨。”勻東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舒嘯宇説。

  2021年4月,壩固村利用閒置場地,開辦了村老年學校。舒嘯宇介紹,“結合老年人的興趣、少數民族文化和基層政府的工作重點,我們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衛生健康、法律法規、書法、詩詞、蘆笙等課程。”

  課程有了,老師怎麼來?在壩固村老年學校,思政課主要由黨校、政府幹部輪流來上,法律、衛生類的專業課程請公安、醫療衛生部門的專業工作人員來授課,藝術類課程則由當地“能人”作為志願者義務教授。

  59歲的陳廷永是學校的蘆笙老師,有著十幾年蘆笙吹奏經驗的他帶領班上的學員組建了蘆笙隊。村裏有紅白喜事時,陳廷永會帶著蘆笙隊去吹奏,還能順便賺點外快。60歲的王成偉就是蘆笙隊中的一員,“學了一年多,現在可以吹大蘆笙了。”王成偉的目標是吹上小蘆笙,也就是“樂隊主唱”,“蘆笙一響,煩惱的事都忘掉啦!”

  “我們根據每個村的特色抓一校一品,為老年學員提供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目的是讓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不僅有柴米油鹽,還要有歡歌笑語。”都勻市老年大學校長索恩乾介紹,目前,都勻市已建有老年學校的村達35個,全市農村老年學校建校比例達32%,超過省定標準。

  既學知識又交朋友

  搬遷老人有為有樂

  將橙色的藤條穿過鐵架,在邊緣處拉緊又折返,68歲的楊國飛坐在小凳上,熟練地編織藤椅。

  楊國飛家所在的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是目前貴州單體安置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群眾來自34個不同的鄉鎮,60歲以上老年人共3167人,佔了街道常住人口的多數。”柏楊林街道組織委員宋敏介紹,為了讓安置點老年朋友積極融入城市新生活,2020年7月,街道老年學校掛牌成立。

  “過去,許多老人在家有農活做,搬到縣城裏來有點不知道幹啥了。”宋敏和同事們發現,大多數農村老人體力好、身體好,不少人還想著在城市裏找點活幹。因此,街道老年學校成立之初,就協調當地就業車間,免費為老年人開設草編、刺繡等技能類課程。“學完以後,老年人可以靈活到車間就業,掙點生活費。”

  聽説社區開了老年學校,楊國飛本打算參加聲樂班,發現還開有技能班,立即改變了主意。“學了一週就能上手了,現在熟練了,一個月能掙個1000多塊。”楊國飛説。

  在離就業車間不到800米的地方,是柏楊林街道老年學校的活動室,七星關區文化館請來的合唱老師余春江正在教學員們一首新歌。“剛來上課的時候,可沒這麼順暢。”余春江笑著回憶,“最開始教的不是怎麼唱歌,得先普及基礎知識。”

  余春江帶的聲樂班,平均年齡在70歲上下,大多數老年人不識字。“拿著歌譜,先教認字,再教識譜,最後再解釋整首歌的含義。”在余春江的帶領下,聲樂班學會了近百首歌。“既能學知識,又能交朋友,我們都樂意來。”73歲的趙遠英説。

  “目前畢節市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共建立了52所老年學校,共有學員6420人,建校數和學員數都名列全省第一。”畢節市老年大學校長陳勇説,“將安置點老年學校建設成為老年人的‘新家園’、政策宣傳的‘主陣地’、增收致富的‘加油站’、展示形象的‘大舞臺’,讓老年人在集體活動中加強交流、增進感情,找到精神寄託,為搬遷群眾‘穩得住’提供保障。”(人民日報記者 陳雋逸)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