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中山市攜手六盤水 著力打造粵黔東西部協作典範
2023-07-20 14:09:11來源:新華社編輯:羅淼責編:魏寒冰

  位於珠江口西岸的廣東省中山市,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

  貴州省六盤水市,別稱“中國涼都”,地處貴州西部烏蒙山區,滇、黔兩省結合部,由於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經濟欠發達。

中山市攜手六盤水 著力打造粵黔東西部協作典範

盤州市噠啦仙谷(攝影:趙樺)

  2021年,按照國家新一輪東西部協作戰略部署和粵黔兩省工作要求,中山市結對六盤水市。中山市著眼六盤水所需,以高頻互動強化聯動、以産業引領“強肌造血”、以共商共建改善民生、以創新探索拓展空間,攜手打造粵黔東西部協作典範。2021、2022年國家東西部協作成效考核,兩省連續兩年“雙優雙好”。

  2021年以來中山市累計投入財政援助資金5.01億元,重點用於産業發展、勞務協作、人才培訓、鄉村建設等,實施幫扶項目202個,引導55家企業到六盤水投資興業,實際到位資金30.22億元,共建“一縣一園”現代農業産業園3個、共建工業園區3個,幫助六盤水市銷售農特産品14.08億元。

中山市攜手六盤水 著力打造粵黔東西部協作典範

兩市共建農業産業園盤關天富刺梨産業園(攝影:趙樺)

  立足優勢  共建産業“聚寶盆”

  六盤水雙元鋁業有限責任公司為六盤水市水城區區屬國有企業,也是水城經濟開發區鋁産業鏈頭部企業,主要從事有色金屬冶煉、電解鋁生産業務,産品以就近銷售為主,主要供給下游鋁精深加工企業生産高附加值鋁加工産品。

  2022年以來,根據共建産業園區産業定位,按照建鏈、補鏈、強鏈思路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中山市累計引導新增入駐共建園區的東部企業15家,累計新增到位投資約4.73億元,有效補充共建園區産業鏈條,推動共建園區實現産業升級。中山市火炬區與水城區鋁産業鏈的緣分便就此開始。

  兩地“聯姻”以來,中山市火炬區與六盤水市水城區達成協作共識,依託水城區的鋁業資源,合作共建産業園區,促進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水城鋁産業園成為兩市共建的百億級産業園。

  不僅如此,六盤水市水城區與中山市火炬開發區鎮街組團在水城經濟開發區新增共建産業園區,引導南昌加迪豪鋁業有限公司、李氏明進(佛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鋁産業相關企業入駐該園區,助力水城經濟開發區實現鋁及鋁加工産業鏈條完善升級,2022年鋁及鋁加工産業鏈條實現産值112.3億元。

  為共建産業“聚寶盆”,兩地立足地域優勢,深挖特色資源,牢牢扭住脫貧重心關鍵,積極搭建産業發展平臺,切實找準産業促振興的“結合點”。

  中山市在白色家電、燈飾五金等領域擁有雄厚實力,六盤水市則在礦産資源、鋼鐵、氫能等方面具有資源優勢,六盤水市與中山市堅持産業耦合、項目為王的原則,深入探索“中山企業+六盤水資源”“中山市場+六盤水産品”“中山總部+六盤水基地”“中山研發+六盤水製造”等“四+”合作新模式,用中山市資金、技術、管理等“發展性資源”激活六盤水礦産、氣候、生態等“基礎性資源”,雙方在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旅遊産業化等産業領域持續加強協作。

中山市攜手六盤水 著力打造粵黔東西部協作典範

兩市共建工業園入住企業(攝影:趙樺)

  中山市堅持産業引領、市場導向、穩崗就業“三位一體”同向發力,有序引導東部省市産業向六盤水梯度轉移,全力推動東部優質企業在六盤水投資落地。

  2023年,中山市新增引導17家企業到六盤水投資興業,到位資金7.64億元。共建6個産業園區,實現入園企業到位資金2.71億元,有力帶動了當地産業發展。

  取長補短  共譜群眾“致富經”

  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增加農村勞動力收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農村群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之一。

  2022年以來,中山市用好東西部協作機制和優質企業多、用工需求大、職業技能培訓發達等資源優勢,通過“勞務輸出+技能培訓+政策補助”,大力開展粵黔協作“一縣一企”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基地創建工作,多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

  中山市和六盤水市加強協作對接,成立“一縣一企”雙向共建工作專班,形成工作合力,通過摸底調查、實地走訪、與企業員工交流了解等方式,在兩地企業中遴選出了6家經營發展優、吸納就業多、群眾口碑好的粵黔協作企業,雙向建立“一縣一企”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基地。

  兩地共同發力,攜手建立健全“接、送、穩”等“一條龍”有組織勞務輸出工作機制,三個幫扶組團(東區組團、小欖組團、火炬組團)分別建立了中山TCL製冷設備有限公司、華帝股份有限公司、緯創資通(中山)公司3個“一縣一企”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基地,累計吸納黔籍農村勞動力679人;攜手建立健全“招、培、用”等“一體化”穩定就地就近就業工作機制,三個被幫扶縣區(六枝特區、盤州市、水城區)分別認定貴州順騁實業有限公司、盤州市創延達實業有限公司、貴州安博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為“一縣一企”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基地,累計吸納560名六盤水籍農村勞動力實現就地就近務工。

  中山市和六盤水市兩地推動一批勞動密集型項目擴大投資、增設崗位,積極引導鼓勵産業合作落地企業通過帶動就業、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與農村農戶、脫貧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2022年以來,産業協作項目累計帶動5136名農村人口、3617名脫貧人口就近就業,受益農村人口人均增收約2.34萬元,實現一個項目帶動就業一批人,讓農村群眾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産業增值效益。

中山市攜手六盤水 著力打造粵黔東西部協作典範

兩市共建工業園入住企業(攝影:趙樺)

  聚焦重點  共搭幫扶“連心橋”

  2022年8月20日,骨幹教師馮淑榮從中山市三鄉鎮載德小學出發,到了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她被六枝教育局聘為六枝特區第十一小學教學副校長,分管學校數學教學工作。

  “困難比預想的嚴重多了。”馮淑榮坦言,“學校處於城鄉接合部,貧困和留守兒童較多;數學教師隊伍基本上都是從音、體、美等學科轉崗過來的,專業數學老師只有幾人。”

  馮淑榮老師幫助孩子們端正學習態度,培養他們的學習熱情是當務之急。於是她準備了學習用品和小玩具等各種物品用來獎勵。同時,她還運用啟髮式教學,引導孩子們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馮淑榮所任班級的小朋友們每天帶著笑容和希望而來,課堂上孩子們積極性高漲,班級數學成績進步明顯。

  馮淑榮老師是兩地教育攜手共建的生動案例。中山、六盤水兩地教育部門針對幫扶學校學科專業弱項、教育管理短板等實際,詳細摸清幫扶學校底數,充分利用“組團式”幫扶教育資源,點對點明確幫扶學校,不斷提升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水準。

  中山市確定水城區職業技術學校、六盤水市第八中學2所學校為“組團式”幫扶學校,通過“一個東部學校聯繫一個幫扶學校”模式,實現“校際校共建”,東部幫扶學校緊密對接受援學校管理與教學需求短板,選派2名校長、2名中層管理人員、2名專任教師到被幫扶學校支援,強化管理力量。幫扶人才進駐學校後,採用與學校班子、教師和學生代表座談交流、實地走訪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情況、教育辦學特色、教師隊伍整體結構等進行多方位了解,完成內容充實、有思想有規劃的工作調研報告,為學校發展、學生健康保駕護航。

  “組團式”教育幫扶專家借鑒東部教育模式,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師培訓活動。通過錄播、線上交流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學品質和效率。

  兩地充分發揮教育“組團式”幫扶人才“傳幫帶”作用,精心設計教育人才培養措施,挑選有培養潛力的跟學人員,通過採取“師帶徒”“以工代訓”培訓教育等方式,幫助培養更多教育人才。

  2022年以來,以“六盤水所需”“中山所能”為工作思路,兩地在“學校結對”“人才交流”“教師培訓”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卓有成效的友好交流協作。兩地教育幫扶協作不斷深化,六盤水市教育高品質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在醫療幫扶方面,中山市選派“組團式”醫療幫扶團隊5名專家到六盤水市水城區人民醫院,其中1名專家任職水城區人民醫院院長。

  幫扶團隊5名專家與水城區人民醫院15名青年醫師“一對三”結成“師徒”關係,簽訂“師帶徒”協議書,變“同事”為“師徒”,手把手教授技術經驗,把幫扶專家最擅長的領域技術留在水城,培養一支本土的高品質醫療隊伍。

  “組團式”醫療幫扶工作以來,幫扶團隊共引入8項實用型新技術。目前,幫扶團隊已開展手術238台次,診療患者1500余人次,並積極帶隊開展“百千萬”醫務人員進基層暨醫療救治巡迴指導義診活動17次,服務對象1020余人次。

  除教育和醫療領域組團幫扶外,中山市還高效精準統籌資源,確定18個鎮街結對幫扶六盤水市18個鄉鎮,26個村(社區)、29家企業、11家社會組織結對幫扶六盤水市100個脫貧村。

  不以山海為遠,心連千里共好。中山市和六盤水市正在攜手譜寫奔向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