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從“安居”到“優居”——貴州省多舉措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物業服務
2023-09-14 09:20:12來源:貴州日報編輯:羅淼責編:魏寒冰

  清早,獨山縣麻萬鎮鄢家山安置區裏響起幼兒園傳來的歡快童謠;午後,安置區涼亭下,幾位老人圍坐,或閒談聊天,或放聲歌唱,安享休閒時光……

  作為獨山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鄢家山社區“因圈施策”,積極爭取中央、東西部協作資金建設社區服務中心、衛生室和基礎配套等項目,完善社區綜合服務、醫療衛生等功能,新建活動廣場、生態停車場、文體器材等基礎設施,群眾生活品質進一步提升。

  從“安居”到“優居”,良好的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必不可少。依託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政策,獨山縣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不斷推進移民搬遷群眾“15分鐘生活圈”建設,提升社區治理能效,搬遷群眾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為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貴州省加強政策設計,2022年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關於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物業服務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從省級層面著力解決物業服務管理組織體系、物業服務管理模式、物業服務管理規範化、規範物業服務管理費用、籌集安置社區住宅維修資金等問題,提出了14條指導意見,堅持以基層政府主導、因地制宜、逐步推進、多措並舉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物業服務管理工作。

  政策的出臺為安置區物業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增強了搬遷群眾紮根新家園、追求新生活的信心。

  “搬到這裡,打心底裏高興。遇到問題,只要告訴社區物業工作人員,他們都會隨時過來幫忙。”説起社區的物業服務,江口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梵瑞社區居民紛紛點讚。

  梵瑞社區現有居民2363戶10185人,轄區面積大、居民多、利益訴求多元。面對千頭萬緒的社區管理工作,社區以“紅色物業”為載體,從小處著手辦好事辦實事,破解安置社區物業管理難題,全面提升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該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社區黨委“軸心”作用,組建社區黨委領導下的實體化物業管理公司。目前,物管公司由7名社區“兩委”幹部任管理實職,吸納55名搬遷群眾就業;建優服務機制、提供“24小時保姆式”物業服務,組建以“黨支部+黨員+駐村民警+保安+公益性崗位”志願服務隊;建好“長效機制”、實現“24小時自治式”物業服務,對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配合社區物業工作等行為進行量化積分,激發搬遷群眾參與社區自治與管理的熱情。5年來,該社區實現集體經濟規模超200余萬元,並先後榮獲“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等榮譽。

  “群眾提出的每一件小事,社區都當成大事來辦。”梵瑞社區黨委書記楊麗介紹,為了能夠更加精準、及時掌握居民的差異化需求,社區發動網格員和鄰裡黨員,借助上門聽取、群眾會等渠道,將居民意見進行匯總,提煉共性問題,依據緊迫性、可操作性原則,確立解決的時間。

  物業服務聯繫著千家萬戶,關乎居民群眾的安樂幸福。有困難找物業逐步成為廣大搬遷群眾的共識,貴州省以一攬子政策舉措,打通基層治理與服務群眾“最後一百米”,托起搬遷群眾穩穩的幸福。

  細化工作措施。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期間,各地在按時足額收取物業服務管理費確有困難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可結合實際給予補貼。通過盤活安置區各類資産、壯大社區集體經濟和發展後續扶持産業等措施,拓展物業服務管理資金的補助渠道。由縣級政府統籌相關財政資金、社會幫扶和捐贈資金、安置社區公共收益等,多渠道籌集住房維修資金,用於住宅公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保修期滿後的維修和更新、改造。

  啟動實體化運營試點。在具備條件的安置點組建社區物業管理公司,承擔物業管理實體化運營職能,以及負責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資産管理、項目建設、實施勞動力就業服務等,既解決社區可持續發展和搬遷群眾就業增收問題,又能促進安置社區治理與服務規範化、市場化運作。

  抓好物業服務管理示範社區創建工作。牽頭制定《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物業服務管理示範社區創建實施方案》,從2023年—2025年在全省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物業服務管理示範社區創建活動,推動各地互學互鑒、比學趕超,切實提升安置社區治理水準,把安置社區建成搬遷群眾的幸福家園。(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