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早上10點左右,文昌北路垃圾轉運站最後一車生活垃圾駛出,工作人員隨即對地面、操作臺沖洗,關閉卷閘門、貼上封條。自此,貴陽市區最後一個生活垃圾轉運站——文昌北路垃圾轉運站正式關停。這也意味著,伴隨城區市民生活了30多年的垃圾轉運站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36座更現代、更環保、更高效的“生活垃圾轉運分類分揀中心”(以下簡稱“分揀中心”)投入運營,標誌著貴陽生活垃圾全程分類治理體系基本建成。
工作人員對地面、操作臺進行沖洗。
垃圾轉運站退出歷史舞臺
“貴陽市中心區有77個生活垃圾轉運站(以下簡稱“轉運站”),大多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這些轉運站大多建於居民小區附近,年限久遠、功能單一,垃圾處理無環保設施,致使臭氣、臭水污染嚴重,嚴重影響周邊環境,達不到國家環保相關政策要求。”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環衛處負責人介紹。
以文昌北路垃圾轉運站為例,該站建於上世紀90年代,改建於2006年,主要承擔文昌北路、蓮花坡區域生活垃圾壓縮轉運工作,採用水準式壓縮處理,日處理垃圾能力80噸。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設計逐步過時,設備不斷老化,作業中産生的異味對周邊居民帶來一定影響,曾多次被周邊居民投訴。
“我們這棟樓緊挨著垃圾轉運站,夏天,我家連窗戶都不敢開。一開窗,就能聞到一股子垃圾味,還連帶著蒼蠅亂飛,衛生環境實在差。”在君子巷住了40多年的老居民葉正軍説到。和葉正軍一樣,有不少老居民表示,文昌北路屬於城區一環內,緊鄰小十字商圈。垃圾轉運站設置在這裡,既佔用土地資源,又影響市容市貌,應該關停。
按下按鈕,這座使用了30多年、市區內最後一座垃圾轉運站的卷閘。
更重要的是,轉運站只能對生活垃圾進行簡單的壓縮轉運,不能滿足垃圾分類處理的需要,導致很多本來的“寶貝”不能有效分出,直接被運到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或垃圾焚燒發電廠焚燒,浪費了資源,增加了環境壓力。
為此,貴陽市決定關停包括文昌北路在內的城區77座垃圾轉運站。那麼,垃圾轉運站關停後,從小區出來的垃圾去了哪?
全新的生活垃圾轉運分類分揀中心取而代之
“傳統的清運模式是垃圾從小區出來後,被運至垃圾轉運站,然後再被運往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如今,生活垃圾經過‘四分類’後,廚余垃圾直接運往廚余處理廠進行資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運送到有害垃圾暫存中心進行貯存和無害化處置。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就會被運至新的分揀中心。”貴陽市生活垃圾分類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當天,文昌北路垃圾轉運站的最後一車生活垃圾被運至位於楊惠村三組安貓山的雲岩區三馬分揀中心進行處理。該分揀中心配備了3套30噸/小時的水準式生活垃圾壓縮機組,單日最高可處理垃圾約400噸。
“分揀中心配備了除臭系統、壓縮轉運車間、中央控制系統,實現垃圾處理全過程的統一調度。”分揀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同時,分揀中心的分揀車間還能對接收的本區域內的可回收物進行精細化分揀,分揀設備將按照玻璃、金屬、廢紙、廢塑膠、織物等五大類,再次進行細分,分品類壓縮成塊塊後進入下游資源再生企業以創造循環效益。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垃圾分類工作‘五個環節’的頂層設計和部署要求,貴陽貴安2022年至2023年新建及改造生活垃圾轉運分類分揀中心36座,建成後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7050噸/日,可覆蓋服務近700萬人口。目前,36座分揀中心已全部建成。”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環衛處負責人説。
貼上封條,生活垃圾轉運站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生活垃圾全程分類治理體系基本建成
貴陽市堅持黨建引領,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書記”齊抓共管垃圾分類工作,全力構建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垃圾投放、收集收運、初次處理、終端處置”“五個環節”治理體系,探索建立“分、投、收、轉、處”全程分類治理體系。
在垃圾産生的源頭——小區,貴陽市正通過統一化規劃、標準化建設,將原有的暴露垃圾收集點,提質升級為更封閉、更清潔、更環保的小區垃圾收集房。目前已建設1066座。
“垃圾收集房日産日清,垃圾臨時存放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個小時。而且,當垃圾清運車輛將垃圾清運後,保潔人員每天都會清洗其他垃圾桶和廚余垃圾桶,確保垃圾房不會産生異味。”貴陽市觀山湖區金陽街道麗陽天下小區物業管理負責人介紹説。
在垃圾處置終端,貴陽市先後改擴建花溪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瀚藍焚燒發電廠等其他垃圾處置設施,焚燒能力達到4700噸/日左右,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成白雲貝爾藍德、烏當黔鷹“廚余+餐廚”協同處置項目,南明花果園、雲岩雅關、修文農産品批發市場、花溪農産品批發市場等其他廚余處置項目處理能力達1500噸/日,可滿足全市廚余餐廚垃圾處理需求;建成經開區桐蔭路、修文縣小箐有害垃圾貯存中心,有害垃圾貯存能力達41噸/日,已經形成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終端分類處理體系。(記者 湯利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