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2024-07-16 10:06:08來源:新華網編輯:羅淼責編:邱觀史

  原標題:文化中國行·傳統村落人文影像志|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夏日時節,控拜村與周圍優美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7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在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郊外雷公山半山腰的陽面上,經常能聽見叮叮噹當的打制銀飾聲——這裡就是遠近聞名的首批中國傳統村落——“銀匠村”控拜。

  控拜村海拔近1000米,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由上寨、中寨、下寨三部分組成。村落中純木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疏密有致。村落四週是層層梯田,遠離村落處海拔較高,分佈著茂密的森林。村落、梯田和森林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恬靜田園景色。

  “控拜”是苗語音譯詞,翻譯成漢語是“豬脖子”之意。據傳,控拜祖先搬遷途中經過控拜村,看到該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個休養生息的好地方,就像人見人愛、肉多骨少的“豬脖子”,因此將這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親昵地稱為“控拜”,並在這裡安居樂業,世代繁衍。

  控拜村的銀飾鍛造技藝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的發源地之一。在這裡,很多家庭都與銀飾有著極深的淵源,他們子承父業,薪火相傳,形成了銀匠們獨特的集體記憶。銀飾鍛造技藝不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控拜村村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産業。

  近年來,控拜村不斷加大對村寨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了村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同時,加強村寨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工作,保持了控拜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田園風光。璀璨的銀飾鍛造技藝和美麗的生態環境成為了控拜村的兩張名片,每年都吸引大量遊客慕名而來,年旅遊收入超過千萬元。

  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龍澤錄肩挑扁擔走在稻田間(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王紅梅在為前來研學的高中生講解銀飾製作知識(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在銀片上雕刻花紋(7月11日攝)。新華社發(余天英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龍澤錄(右)、楊通英走在村中的樹林裏(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龍澤錄在稻田中勞作(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一間傳統民居掩映在控拜村的青山綠水中(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楊通英在自己家的涼亭內縫製苗族服飾(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的傳統民居和稻田相得益彰(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日落時分,晚霞將控拜村染成金黃色(7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日落時分,晚霞將控拜村染成金黃色(7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日落時分,控拜村村民陸二毛在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後回到村子裏(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這是在控拜村村民龍太陽家裏開的銀飾工坊中拍攝的銀制器具(7月11日攝)。新華社發(余天英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龍太陽在為前來研學的高中生講解銀飾製作知識(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楊通英走在村中的樹林裏(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這是在控拜村村民龍太陽家裏開的銀飾工坊中拍攝的銀飾産品(7月11日攝)。新華社發(余天英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日落時分,控拜村的山谷中飄起陣陣炊煙(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夏日時節,銀河在控拜村的夜空中熠熠生輝(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的傳統民居在落日余暉中顯得格外靜謐(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龍太陽(左一)在為前來研學的高中生講解銀飾製作知識(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的傳統民居依山而建,鱗次櫛比(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楊通英在晾曬棉被(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楊通英在自己家的涼亭內縫製苗族服飾(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日落時分,控拜村村民毛榜金(左)、穆仕建在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後回到村子裏(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的傳統民居和稻田相得益彰(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王紅梅在製作銀項圈(7月10日攝)。新華社發(余天英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控拜村村民李普橋在給家裏養的鵝喂食(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雷山控拜村:600年間回蕩的銀之歌

日落時分,控拜村村民龍澤錄在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後回到村子裏(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