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在網上看見一個很精緻的銀飾,一眼就被深深吸引,萌生了學習的念頭。”談起學習銀飾技藝的初衷,李一丹笑著説道。
今年25歲的李一丹,畢業于天津科技大學的産品設計專業。原本滿腦子現代設計的她卻在一次不經意的“相遇”後,徹底“沉醉”在千年苗族銀飾的世界中。
圖/李一丹提供
“考慮一千次,不如親身去做一次。”李一丹開始搜索網絡,尋找銀飾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拜師學藝。
浩瀚網絡,資訊豐富,但是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卻很難獲悉。正當她一籌莫展之際,從事藝術類工作的父母點撥了她:到黔東南州,那裏有很多非遺教學點。
黔東南是中國苗族銀飾製作技藝最精湛的地方之一,他們將獨有的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建築文化等貫穿銀飾製作中,用最古老的方法,最簡單的工具,打造出最精美的銀飾,守著一份匠心,傳承著苗族銀飾鍛造技藝。
李一丹的第一站選擇了雷山縣著名的銀匠村——麻料村,師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潘仕學。
“麻料村距離縣城很遠,交通不太方便,當時一起學習的小夥伴,都陸陸續續離開了。”李一丹説,最後只剩下她自己一個人在村裏學習。雖然很孤單,但是她心無旁騖,認真學習,從潘仕學這裡正式開啟了自己的銀飾製作生涯。
過了一段時間,已經初窺門道的李一丹又選擇來到凱里市的學習點,跟隨另一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李正雲學習技藝。
“兩位老師都是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李一丹告訴記者,這兩位老師的指導都特別用心,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説話間,她拿起一個銀圈,給記者展示銀圈的製作過程——安靜的小屋裏,只聽見敲打銀器的噠、噠、噠聲。“我現在做的是壓鏨。”她説道,熔銀凝固後,需要通過反復捶打使其緊實並形成所需的形狀,形狀出來後還需要拉絲、掐花、鑲嵌、雕花、洗銀等十幾道工序,才能製作成我們市面上常看到的美麗銀飾。
“一方面,我會繼續沉下心來鑽研銀飾技藝,另一方面,我也準備開一家自己的銀飾工作室,不斷融入新的創意,讓傳承千年的銀飾從‘活’起來到‘潮’起來。”李一丹表示。
圖/李一丹提供
如今,有越來越多像李一丹這樣的“95後”甚至“00後”,願意加入銀飾製作之中,他們用全新的理念、躍動的創意傳承著這項非遺技藝,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苗族銀飾的非遺技藝之美。
2020年以來,黔東南州共計培訓傳承人群超過3萬人次。全州已形成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名錄體系,有各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170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23處、州級26處、縣級119處。2023年,有11家非遺工坊入選省級非遺工坊示範點名單,2023年全州納入監測非遺工坊87戶,累計産值超過3億元。(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