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不久的哈爾濱亞冬會中,貴州運動員文穎、費學清大放異彩,分別在冬季兩項女子4X6公里接力和男子冰壺項目中獲得1金1銅的好成績,為貴州實現在亞冬會上奪牌零的突破。這是貴州自2017年開始組建冰雪運動隊伍以來,在大型綜合性國際賽事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亦是貴州冰雪運動發展的階段性成果。
文穎(左二)與隊友在頒獎儀式上。哈爾濱亞冬會組委會供圖,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地處西南的貴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豐富、雨熱同季。這樣的氣候條件似乎暗示著貴州與冰雪“緣分”淺薄。
不過,自然條件不足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機會。2017年,貴州積極響應“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號召,一方面,創新模式培養冰雪運動競技人才,另一方面,不斷擴充冰場、雪場,豐富冰雪旅遊業態。經過8年探索,貴州在“南展西擴東進”的戰略之下,冰雪運動發展已翻開了新的一頁。
從第一片雪場説起
有“中國涼都”之美譽的六盤水市,地處烏蒙山區,黔、滇交接處,是貴州溫度最低的地方。這裡冬季雖然不常下雪,但低溫天氣對人造雪地的維護有利,2010年,貴州省第一片滑雪場——六盤水玉舍滑雪場在這裡孕育誕生,一個屬於南國的冰雪夢也開始萌芽。
費學清(右)和隊友李智超在比賽中。哈爾濱亞冬會組委會供圖,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滑雪場建成後,對大部分對冰雪充滿好奇和嚮往的貴州人産生了極大吸引力。前來滑雪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六盤水市又先後建成了梅花山國際滑雪場和盤州市烏蒙滑雪場,三大雪場搭建起六盤水冬季旅遊品牌,“南國冰雪城”的IP開始孕育。
2017年,貴州省第一屆滑雪節在六盤水開幕,期間還舉辦了全國高山滑雪青少年邀請賽(回轉和大回轉)、冰雪産業發展國際論壇等系列冰雪活動。據貴州省體育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黃毅回憶,首屆滑雪節後,貴州從哈爾濱專業冰雪運動員的表演中捕捉到靈感——貴州要培養一批自己的青年冰雪人才。
文穎在比賽中。哈爾濱亞冬會組委會供圖,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黃毅説,當時之所以産生組建冰雪運動隊伍的想法,一方面是基於多年積累下來的場地優勢和群眾優勢,另一方面更是基於北京冬奧會籌備期間釋放的政策信號。2014年索契冬奧會期間,“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願景首次被提出,此後,冰雪運動、冰雪旅遊就已在全國各地開始鋪墊,逐步走進人們生活,貴州的冰雪運動也完成了從0到1的跨越。
在此基礎上,在省體育局指導下,六盤水于2017年成立了貴州省首個冰雪運動管理中心,開始向競技體育的方向發力。六盤水市文體廣電旅遊局黨組成員、涼都體育中心主任王波介紹,中心計劃以越野滑雪和冰壺項目為主要培養目標,借“冰雪運動進校園”活動,採取跨界跨項的方式,在六盤水市各中學廣泛臻選苗子。同時,中心向國家體育總局尋求幫助,請冰雪運動大省黑龍江省提供訓練上的支持。
2017年,先後有4批,上百名田徑、拳擊等方面的體育人才被陸續送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努力被看見的年輕人
此次在哈爾濱亞冬會上奪金摘銅的文穎和費學清,正是通過這一系列選拔得以改變命運的運動員。而在他們背後,還有近30名同樣在冰場、雪場上揮灑青春的年輕人,其中冰壺運動員17人、越野滑雪運動員13人。
文穎在比賽中。哈爾濱亞冬會組委會供圖,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文穎曾就讀于六盤水市體校,是一名成績較為突出的馬拉松人才。她歷經兩次選拔,展現出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長跑方面的特長,最終成功入選國家越野滑雪隊。而時年僅15歲的費學清,則與一批同齡的孩子前往更北方的哈爾濱,在懵懂中參與選拔,最終和謝興銀、譚斯婷等運動員成為第一批貴州省冰壺隊的隊員。
對於這群十多歲的少年而言,來到遠離家鄉3000多公里外的北方,無疑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適應期。“肉是甜的,很多菜裏也都會放糖。”據費學清回憶,從小吃辣椒的貴州人難以適應北方的飲食,一開始居住的地方也並不方便。但在參訓人員穩定後,貴州省體育局、六盤水市體育局給予了充分的後勤保障,換到離冰壺館更近的宿舍,還專門安排廚師照顧他們一日三餐。
譚斯婷在訓練中。受訪者供圖
對於這群十五六歲的孩子來説,一開始並不知道成功被選拔入地方隊意味著什麼,他們大多來自農村,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哈爾濱,父母也對冰雪運動一無所知。第一批入選的10名年輕隊員中,有5名陸續離開,費學清、謝興銀和譚斯婷等依然決定留下,他們也成為貴州冰壺運動的第一批代表性人物,在全國乃至國際賽場上頻頻亮相,斬獲不少佳績。
前國家隊隊員陳子昂自2018年開始接手貴州省冰壺隊的訓練工作,在這位從小生長在哈爾濱、有十多年冰壺經驗的教練眼中,貴州運動員與北方孩子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毅力以及刻苦鑽研的精神。“他們大多都是將冰壺作為自己的未來職業來學習的。”在陳子昂看來,貴州冰壺運動員能在短時間內在全國賽場上叫響名號,與他們學習冰壺的初心有很大關係。
譚斯婷向記者吐露了真實想法:“我們來自農村,家庭條件都不太好,從事這個職業是我們最有可能改變命運的機會。”2022年,她和費學清、謝興銀等成功入選國家集訓隊,並代表中國隊出戰2022年和2023年的冰壺世青賽,最終,費學清、謝興銀拿下世青賽B組和A組的冠軍,為中國刷新歷史。
謝興銀在比賽中。受訪者供圖
儘管沒能和隊友一樣在世青賽中拿到如此耀眼的成績,但譚斯婷仍滿懷信心:“晚點來也沒關係。我們貴州的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刻苦地訓練、提升技術,爭取讓自己被看見。這一天總會來的。”
織一個南國冰雪夢
2018年,國家體育總局為加強北京冬奧會籌備工作,印發《“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明確工作機制,深入推動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大力推廣普及群眾性冰雪運動。好政策和好成績,給貴州省體育局和貴州的運動員們帶來莫大鼓勵,借此契機,貴州又陸續選拔了兩批運動員送往哈爾濱,形成了不同年齡段的梯隊建設。
2024年2月,貴州首次組團參加全國冬季運動會,在比賽中拿下8枚金牌、3枚銀牌、4枚銅牌,創造了貴州冰雪運動的新歷史。如今,在哈爾濱亞冬會上,貴州運動員文穎在冬季兩項女子接力賽中成功反超對手,展示了過人實力,費學清也在中國男子冰壺隊中挑起副隊長重擔,不僅全程參與了每一場比賽,更貢獻了多個精彩瞬間。這是貴州冰雪健兒的風采展示,也是貴州在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中的實踐成果。
費學清(左二)與隊友在哈爾濱亞冬會頒獎儀式上。哈爾濱亞冬會組委會供圖,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冰雪運動在貴州的“南展西擴”,不僅帶來競技體育人才的擴充,更帶動了冰雪旅遊的發展。過去8年間,貴州冰場、雪場從1個擴展至9個,分佈在六盤水市、貴陽市、遵義市等地。在近年來的不斷優化建設和廣泛宣傳推廣之下,“南國冰雪城”的名氣深深吸引著來自四川、湖南、廣東等地的遊客,“冷資源”正逐漸升溫變成“熱經濟”。
“後冬奧時代”,貴州的“冰雪夢”已一步步走進現實。(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彭芳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