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貴州以村史村事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2025-03-27 09:08:19來源:農民日報編輯:羅淼責編:趙瀅溪

  鄉村,有歷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靈魂。作為國家地理版圖的基本單元,鄉村是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的空間載體。情牽大國小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一段村史,幾多鄉愁?在貴州,13695個行政村,每一個都是當地村民在時間的流變中用勤勞、智慧、善良、拼搏塑造而成的美麗家園。尤其是新時代以來,貴州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創造了世界減貧史的奇跡——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92萬群眾搬出大山,曾經的貧困縣、貧困村,如今産業興、環境美、人氣旺,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闊步鄉村全面振興新賽程。

  對於一個個村莊而言,如何濃縮過往、映照當下、寄託未來?村村有村史,寨寨有村事。2024年3月,貴州省啟動“鄉愁印跡——貴州村史村事徵集”主題宣教活動,以行政村為單位,在全省範圍內深入挖掘整理村史村事,為鄉村述史、為鄉愁立心,記錄展示貴州厚重豐富的鄉村文化和發展成果,推動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

  一年來,這項活動不僅找回了那些丟失的鄉土文化,還挖掘了眾多鮮為人知的鄉村故事和傳統習俗,記錄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口述和民間技藝,有效促進了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傳播鄉村文化的魅力,增強了鄉村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喚醒了沉睡的鄉愁記憶,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的文化動力。

  鑄魂

  ——喚醒沉睡的鄉愁記憶

  村史,是一個村莊的文化記憶,承載著鄉村發展的根基與脈絡;村事,則生動描繪了一村一戶的生活畫卷,折射出一域一地的發展變遷。

  “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古老的哲學命題,是每個人乃至每座村落都要面對的問題。作為地方史中最小單位的一種,村史更具體而微,村事多口耳相傳。不熟悉村情、民情,工作推進難免盲人摸象;沒有熱情、激情,挖掘整理難見好成果。

  村落何時形成?村名因何而定?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所屬行政區劃演變幾何?民間藝術誕生傳承情況咋樣?

  “我們精心組織編撰小組深入各個村落,通過村民大會、院壩會、面對面訪談、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對村莊的歷史和事務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六盤水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王超説,同時,積極調動各地“五老”、村幹部、村民、大學生等各方力量,充分利用村檔案室、族譜、地方史志以及村民家中保存的舊書信、契約等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深入而細緻地整理和研究,確保村莊歷史和事務的完整性和規範性,實事求是地精心編寫村史村事,勾勒出村落的自然風貌、描繪村落的歷史軌跡、記錄村落的特色故事,展示村落的發展變遷和多彩文化。

  在六盤水市鍾山區大河鎮大橋村,這座以“橋”而命名的村莊,也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從清朝時期建成的“以勒河石拱橋”到現代的鋼繩吊橋,橋梁不僅連接了南北兩岸,更見證了村莊的變遷和發展。大橋村通過挖掘和整理橋梁文化,不僅讓村民感受到了家鄉的歷史魅力,更激發了他們保護文化遺産、傳承歷史文脈的責任感。

  新時代以來,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帶動下,貴州的村寨整體面貌一新,一份份文字記錄深刻展示了貴州的發展巨變,深層記錄了貴州豐富的多彩文化,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滿滿的鄉愁和時代的變遷。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後更名為花茂,寓意花繁葉茂。”在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一本名為《花茂村志》的書籍成為了村民們傳閱的熱門讀物。這本書詳細記錄了花茂村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名人軼事等,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村史村事不僅是文字的記載,更是通過發掘和喚醒集體或個體的鄉村記憶,構築鄉愁共同體。在黔東南州的雷山縣郎德上寨,一座新建的村史館成為了村民們的“精神家園”。館內的老照片、舊農具、生動壁畫,無不訴説著郎德上寨的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

  “以前,我們村的歷史都是靠老人們口口相傳,很多年輕人對村裏的過去知之甚少。”郎德上寨黨總支書記陳尚福感慨,現在有了村史館,大家可以隨時來了解村裏的歷史,感受先輩們的艱辛與智慧。

  “村史館的建成,不僅讓村民有了歸屬感,更激發了他們的文化自信與自豪感。”雷山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文物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劉安榮説,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這種文化自信成為了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貴州,像郎德上寨這樣的村史館不勝枚舉。它們不僅成為了展示鄉村歷史文化的窗口,更成為了凝聚人心、激發活力的精神家園。截至目前,貴州省已建成村史館1000余個,已徵集村史村事資料10萬餘份,涵蓋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形式。

  從“口口相傳”到“文字記載”,從“被遺忘的角落”到“精神家園”,貴州省通過深入挖掘和整理村史村事,不僅讓村民重溫了往昔歲月,更激發了他們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這些文化遺産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價值,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賦能

  ——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青石板上迴響著六百年前的足音,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天龍屯堡古建築群在晨霧中甦醒。這座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軍事屯堡,如今以“活態文化博物館”的姿態,成為黔中鄉村旅遊的璀璨明珠。

  一碗屯堡特色大碗茶奉上,一場精彩的地戲表演也即將上場。

  “我們馬上上演的是三英戰呂布。”地戲非遺傳承人鄭汝紅説,“地戲是盛行于黔中屯堡地區的一種民間戲劇,隨著屯堡旅遊業的發展,我們對節目進行精簡,加強與遊客互動,讓遊客能有更好體驗。我們還在天龍村的中小學開設地戲課程,讓學生了解地戲、學習地戲,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

  一冊村史、一卷村事,是時代大窗口、貴州新圖景。開展村史村事挖掘整理,絕非是在“故紙堆”裏打轉,而是要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挖掘整理的視野不能限制于一地一隅,更要聚焦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過程中,小小村落升騰起的夢想與希望。

  村史村事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在黔貴大地多點開花。

  在銅仁市江口縣雲舍村,村裏依託土家族傳統文化,打造了“雲舍土家民俗文化村”,發展鄉村旅遊、特色餐飲、手工藝品等産業,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小康村的華麗轉身。

  從20世紀80年代起,六盤水市水城區陡箐村苗族婦女“白天扛鋤頭,晚上提筆頭”,將刺繡與蠟染的傳統技藝轉化為筆下的畫卷。如今,陡箐村不僅作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的發源地大放異彩,還在文化“出圈”上不斷創新,為農民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我們村自建寨以來,就有著村民治寨的優良傳統,在清道光時期立‘鄉禁碑’治理村寨,警示後人。”黔南州惠水縣司蒙村黨總支書記羅萬平介紹,村史村事徵集活動開展以來,司蒙村將村史村事融入村規民約,引導村民樹立文明鄉風,形成了“人人講文明、戶戶爭先進”的良好氛圍。

  村史村事的徵集編撰正推動著貴州鄉村從“外在美”向“內涵美”躍升。從屯堡地戲到鄉禁碑,從文旅融合到治理創新,貴州正探索著鄉村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貴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耿傑表示,徵集村史村事,旨在為貴州立心、為發展賦能,是賡續農耕文明、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之舉,是統籌推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有力之策,是留住鄉愁、更好推動“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的創新之方。

  聚力

  ——譜寫鄉村振興的時代新篇

  “紅色文化不僅是貓洞村一張耀眼的名片,更是我們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紅色引擎’。”雨水時節,走進息烽縣貓洞村村史館,村黨支部書記陳孟菊一邊帶領記者參觀村史圖文檔案資料,一邊講述如何加強紅色文化弘揚傳承,將紅色資源轉化為增收致富的鄉村旅遊産業,凝聚起鄉村振興發展的強大合力。

  “我們還成立由黨史工作者、村黨員幹部、志願者等組成的‘紅色小分隊’‘紅色講師團’,設立‘紅色講壇’,整理編寫紅色故事30余個,開發紅色視頻、音頻、課件、情景劇等100余個,結合村史編撰《村書》及紅色主題書籍《血獻后土》,編寫‘村歌’《如您所願·幸福紅莊》等。”陳孟菊説。

  紅色文化從歷史故事變成了可沉浸體驗的紅色旅遊資源,村史村事不再只是停留紙上、館內,而是化作振興路上的指南針。

  在貴州,除了紅色文化外的一系列“村字號”活動也創新不斷,以少數民族非遺為代表的鄉村文化,借助球場、T臺、舞臺等場景,搭乘新媒體跨山越海奔向世界。

  黔東南州臺江縣臺盤村的籃球賽有著百年曆史。“據縣裏日誌記載,臺盤村舉辦籃球賽的歷史要追溯到1940年。”臺盤村黨支部書記張壽雙道出了村子與籃球的緣分。

  從最初的泥土地籃球場,到後來的水泥場地,再到如今的標準籃球架,“村BA”不僅是一項體育活動,更見證了這個苗寨的巨變。

  同為“村字號”的榕江縣“村超”亦是如此,榕江的足球文化始於上世紀40年代,全縣38.5萬人中有5萬人會踢足球,有公共標準足球場14個,是國家縣域足球典型縣,當地村民可謂“會説話就唱歌,會走路就踢球”。

  “村BA”和“村超”不僅是貴州體育文化的亮點,更是貴州十年發展的縮影。它們承載著時代的記憶,是貴州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堅持從鄉村來、回到鄉村去,以徵集作品為載體,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開展宣傳教育,匯聚建設美麗家鄉、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力量。”貴州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説。

  截至目前,貴州省已創建省級文明村鎮1000余個,全國文明村鎮100余個;已打造鄉村旅遊重點村1000余個,2023年鄉村旅遊接待量突破1億人次,實現收入超千億元。

  脫貧攻堅的欣慰戰果、特色産業的拔節生長、躬耕傳家的幸福笑臉、和美鄉村的美好暢想……貴州大地上的歷史性跨越,有多少甘苦血汗,就有多少百折不撓,這些動人故事繪就成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記者 劉久鋒 劉佳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