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陽光谷旅遊度假區花海打卡拍美照
興義雨補魯花海
安龍縣普坪鎮魯溝塘觀賞盛開的櫻桃花
蛋炒飯
搭鏈粑
五色糯米飯
竹筒臘肉
杜鵑花開
春日的黔西南,是一幅被造物主精心暈染的畫卷。喀斯特峰林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布依族姑娘的百褶裙擺掠過初醒的田野,苗族銀飾的脆響驚起李花樹下的山雀。在這片被北盤江滋養的土地上,當漫山遍野的山花與傳承千年的飲食智慧相遇,一場關乎視覺與味覺的春日敘事,便隨著晨露從花瓣滾落的聲音悄然啟幕。
花宴:大地寫就的芬芳詩行
在黔西南,春天不是日曆上的節氣,而是從舌尖綻放的具象存在。世代居住於此的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將“食花”的古老傳統化作與自然對話的密碼。
萬峰林的金色變奏曲
春日的萬峰林,三千畝油菜花海在峰叢間鋪展,布依族老人韋秀英總在日出前挎上竹簍:“花莖要在露水未幹時採,這樣的涼拌菜才帶著山野的靈氣。”她所説的“油菜花三吃”,已成為當地農家樂的活招牌。涼拌油菜花尖:採摘未開花的花莖,焯水後與糊辣椒、花椒油涼拌,口感脆嫩微苦,清熱解毒;花蜜粑粑:用油菜花粉與糯米粉揉制,包入野生蜂蜜,蒸熟後透出淡淡金黃;油菜籽油辣椒火鍋:以當年新榨菜籽油為底炒制辣椒,涮食清明前的山筍、冬日封存的臘肉香腸,油香濃郁而不膩。
桃花谷的粉紅浪漫詩
當頂效的山谷被染成粉霞色,布依族村寨的釀酒坊便飄出桃花釀的醇香。“每壇酒要放足幾百片花瓣,象徵日日如春。”釀酒師黃阿妹的手指在陶甕邊沿劃過,如同撫觸時光的年輪。這場“以花入饌”的狂歡催生出獨特的經濟形態:村口老榕樹下的烤肉攤,柴火將芭蕉葉的清香焙進肉串的肌理,遊客在花雨中大快朵頤的場景,構成了當代版的“桃花源記”。
李花宴裏的共生哲學
貞豐縣白層鎮的千畝李花海中,養蜂人楊老漢正將蜂箱搬至林間:“李花蜜要趕在梨花開放前采收,這樣才不會有雜味。”這種對時序的精準把握,凝結成餐桌上的李花酸湯魚——北盤江的魚在紅酸湯中翻滾,李花瓣的加入讓酸味中透出杏仁般的回甘,而在火塘邊舂打的糍粑,每一錘都暗合著二十四節氣的韻律,封印著冬雪與春陽交替的密碼。
山珍:喀斯特地貌的春日饋贈
當季風掠過北盤江峽谷,雷雨喚醒沉睡的蕨菜,春汛滋養著水芹菜的根系。黔西南人用世代相傳的智慧,將山野的饋贈轉化為治愈現代人鄉愁的良方。
蕨菜三重奏:時間的魔法
在興義市郊的雨補魯天坑,布依族婦人吳阿婆用米湯發酵酸蕨菜的手藝,這道需耗時三天製作的酸蕨炒臘肉,臘肉須取自吃蕨菜長大的黑毛豬,發酵産生的乳酸菌與煙熏氣息在鐵鍋中碰撞,那道看似樸素的蕨根粉涼粉,實則是生存智慧的結晶——先民們發明的儲糧術,在當代蛻變為消暑佳品。
折耳根:爭議性的美味
這個讓外地人掩鼻的“山野精靈”,在黔西南春日餐桌佔據C位。布依族大廚龍師傅的料理哲學頗具深意:“初生的折耳根嫩葉像嬰兒手掌,要用酸湯激發它的野性。”在他手中,辣椒粉與折耳根的激烈交鋒,最終在苞谷飯的調和下達成和解。而曬乾的折耳根煮水後加蜂蜜,既是飲品,更暗含布依族“以苦為補”的養生哲學。
水芹菜:江河孕育的春之味
在北盤江畔的者相鎮,水芹菜收割是場集體儀式。布依族婦女們赤足踏入春汛微涼的河水,鐮刀劃過處,肥嫩的莖葉落入竹簍。“芹菜粑要煎得外酥裏糯,才能鎖住水的靈氣。”黃奶奶至今保持著用鵝卵石磨制米粉的古法。當現代餐飲追求“分子料理”時,這裡的山民仍相信,只有柴火鐵鍋才能喚醒食材最深處的記憶。
民族風味:春日餐桌上的密碼
在黔西南的群山中,水田次第甦醒,春日的炊煙裏升騰著跨越千年的飲食儀式。當糍粑錘砸出糯米的清香,五色花米飯在竹簸箕上鋪展成彩虹,喀斯特峰林間的民族餐桌,正上演著一場與自然、先祖對話的味覺史詩。
在黔西南的布依古寨,布依族的三月三不僅是歌節,更是一場以食祭春的盛典。清晨,女人們背著竹簍走進薄霧籠罩的山林,採集楓香葉、紫藍草、黃梔子——這些草木即將在糯米上繪出《古謝經》中記載的“五色大地”。
楓香葉染黑的米粒象徵肥沃土地,紫藍草浸出的靛藍對應雨後天穹,黃梔子調出太陽的金黃,密蒙花點染星月的銀白,原色糯米則如河流貫穿其間。布依族老人會指導年輕人將彩糯拼成“納乜”(布依語:田魚)圖案,祈願稻花魚豐收。
寨中廣場上,男人們正輪番捶打蒸熟的糯米。當糯米漸成膠狀,婦女們迅速揪出糰子,包入蘇子糖或赤小豆,製成鹹甜雙味的“春糍”。這場持續快樂的打糍粑儀式,錘擊聲必須與銅鼓節奏完全契合——布依族相信,只有音律同步,糍粑才能儲存春日的精氣。
在萬峰林深處的布依村寨,春天的山珍被裝入竹筒演繹極致鮮味:冬季用米酒、花椒腌制的黑毛豬肉,塞入當年新竹筒,埋入燃燒後的稻殼灰燼燜烤。竹膜在高溫下融化,將植物清香滲入肉中,成就《布依族古歌》中讚頌的“竹魂肉”。在南北盤江交匯處,春日的飲食文化碰撞出獨特火花:北盤江的魚與發酵三個月的山筍同煮,木姜子油的加入讓酸味陡增野性。
市集:煙火人間裏的春天奏鳴曲
當晨光染亮萬峰林的峰尖,黔西南的春日市集便拉開帷幕。這些流動的盛宴,既是美食集散地,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微觀現場。
萬峰林景區入口的蛋炒飯一條街,幾十家店舖每日消耗雞蛋逾萬枚。這道看似平常的平民美食,在布依族媳婦王大姐手中煥發新生:用包谷飯裹著雞蛋液。炒制的雞蛋飯下著涼拌菜折耳根,成為外地遊客感受這個城市淳樸滋味的最佳菜肴。當城市餐飲陷入標準化焦慮時,這裡農家樂餐館的灶臺仍堅持用柴火——只有帶著松脂香的煙火氣,才配得上春天的食材。
興義老城區的市集,像條流動的文化長廊。絲娃娃攤主楊阿婆的十種春蔬搭配,暗合布依族“十全十美”的婚俗講究;雞肉湯圓的誕生,則記載著明清屯兵帶來的飲食融合史。而那籠蒸汽繚繞的刷把頭,面皮要經揉壓,才能達到“透光見餡”的薄度,工藝之精。
隨著賞花人潮遷徙的移動攤點,正是花市裏傳統美食的當代注腳。櫻花冰淇淋的研發者是返鄉創業的90後姑娘,她在外地學藝時總想起家鄉的漫山野花;花入糯米糰的製作現場,抖音直播架與石臼共存,老者舂米的節奏與點讚音效交織成奇異和弦……我們看到:古老的花食傳統,正在Z世代的味蕾上獲得新生。
春日餐桌故事仍在繼續
當暮色浸染北盤江的漣漪,炊煙從峰林深處的吊腳樓升起。布依族母親教女兒辨認可食野花的低語,苗族青年在短視頻平臺展示家傳腌肉技藝的歡笑,茶農將新採茶青裝車時的哼唱,共同譜寫著黔西南的春日交響。
當春日的暖陽灑滿黔西南的峰林梯田,這場以花為媒、以山為灶的美食盛宴正等待食客們前來解鎖。在這裡,每一口春天的味道,都帶著山野的靈氣與民族的智慧,成就了北緯25度最獨特的味覺記憶。
這裡的美食故事,從來不是簡單的味覺體驗。每一口春天的滋味,都凝結著喀斯特地貌的天地靈氣,鐫刻著多民族共生的人文密碼,更寄託著對自然時序的虔誠敬畏。(圖片均來自黔西南日報社圖庫 記者 尹婷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