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對民族特色村寨、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對革命戰爭時期留下的紅色舊址,要加強系統性保護。要堅持移風易俗,積極培育文明新風。要深化文旅體融合,豐富旅遊業態,打造“多彩貴州”文旅新品牌。
侗族群眾正在演唱侗族大歌。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賈智 劉楊 攝
作為我國農耕文明的珍貴遺産,傳統村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承載著人們綿長的情思鄉愁。自2012年全國實施“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保護制度以來,貴州共有757個村寨先後列入前六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佔全國總量的9.3%,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為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貴州秉持“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的原則,初步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長效工作機制,不斷探尋“村民主體、政府主導、社會助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讓傳統村落煥發出勃勃生機。
西江千戶苗寨全景。圖源:貴州圖片庫
山與寨的共生
當無人機掠過貴州苗嶺山脈,“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孕育出獨特的山地聚落文化。
俯瞰大地,苗鄉依山而建,侗寨臨水而居。在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1300余棟吊腳樓沿山勢層疊鋪展。木質結構建築以榫卯相連,不僅適應陡坡地形,還因勢利導、靈活佈局,通過底層架空、懸挑等設計手法,打造出舒適防潮的吊腳樓居所,並傳承至今。
在雷公山周邊苗寨,村民遵循“不得違約砍伐護寨樹”的約定,違者以“三個一百二”(120斤肉,120斤米,120斤酒)重罰。這種約定俗成的保護意識,讓雷公山依舊草木繁茂,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
黔東南州住房保障中心主任陳妮妮介紹,當地按照“分級保護、分類管理、鎮村聯動、一村一特、共生共長、共享共贏”的規劃思路,以“苗鄉侗寨、心靈家園”為主題定位,全面評估傳統村落基礎條件,選取5個重點片區和25個保護利用型村落進行重點打造,通過以點帶面、示範帶動,整體推進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建設。
貴州從江加勉鄉加坡村一角。王中明 攝
人與情的綿長
在貴州,每個傳統村落都是一部鮮活的歷史典籍:侗族大歌在鼓樓回蕩,苗族銀飾技藝代代相傳,布依族“六月六”長桌宴延續千年……這些文化遺産和傳統習俗,是村民的情感紐帶,也是村落保護的內生動力,凸顯著濃郁的“人情”傳承。
坐落在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寨鎮群山之巔的展留村,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展留村以錫繡聞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苗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龍女三九便出生於此。她自幼受母親錫繡工藝熏陶,精通紡織,其製作的錫繡作品簡約細膩,備受青睞。“我熱愛繡花,這輩子都要一直繡下去。8歲起我就跟著媽媽學繡花,後來學會鉤錫、上錫,才明白圖案中的門道。”
走向世界舞臺的貴州苗繡。依文集團供圖
傳統非遺技藝走出國門,既帶動當地村民增收,又讓技藝背後的人和村落為更多人知曉。
類似場景在貴州屢見不鮮: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控拜村,銀飾匠人經30余道工序,將苗族銀飾打造成時尚單品;黔東南州臺江縣老屯、施洞一帶的苗族姊妹節,各地遊客與萬餘名苗族群眾共跳蘆笙舞;黔西南州興義市南龍古寨,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優美旋律在山間林中回蕩。山水間,傳統村落宛如鮮活靈動的“博物館”,充滿煙火氣的文化現場。
黔西南州興義市南龍古寨一片蔥蘢。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陸青劍 攝
今與昔的延續
“我們在全省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區內因地制宜,統籌探索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政府主導發展、數字博物館保護、村企合作等模式,著力提升村落公共服務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水準,有力改善了群眾生産生活環境。”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葉棟槺説,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許多傳統村落經歷了悄然嬗變。
遊客在安順市西秀區雲山屯村遊玩。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慧 攝
在安順市西秀區雲山屯村,曾經寂靜的村寨如今熱鬧非凡,明代屯堡石屋與現代民宿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黔南州荔波縣瑤山古寨深入挖掘瑤族文化,在保留原始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增設瑤藥坊、竹編坊、瑤陶坊、陀螺工坊等體驗工坊,發展竹編、陶藝等手工藝研學項目,推動旅遊可持續發展,讓村民依託傳統文化走上致富路。
黔南州荔波縣瑤山古寨景區。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純亮 劉立超 攝
銅仁市德江縣煥河村實現5G網絡全覆蓋,當地幹部群眾創新運用新媒體技術,挖掘、傳承並傳播古民居、古樹群等有形歷史文化。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讓傳統村落既能留住鄉愁,又能展望未來。
早在2017年,貴州就頒布實施《貴州省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條例》,指導相關市縣出臺保護法規,明確各級各部門保護責任與義務,以及對破壞行為的處罰條款和法律責任,推動傳統村落保護步入法治化軌道。同時,劃定核心保護區與文旅開發區邊界,確保保護與利用平衡。
葉棟槺告訴記者,貴州在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工作中,持續推動傳統村落與鄉村旅遊、歷史文化名村、紅色美麗村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有效助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江南)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