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貴州“非遺活化方程式”:傳統文化×流量經濟的N種可能
2025-04-21 10:30:56來源:天眼新聞編輯:羅淼責編:趙瀅溪

  在大利侗寨聽侗族大歌,去天龍屯堡看地戲,在岜沙生命樹前探尋“中國最後一個槍手部落”的文化印記,在隆裏古城打卡明清軍事屯堡建築……

  貴州歷史底蘊深厚,紅色文化豐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對民族特色村寨、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對革命戰爭時期留下的紅色舊址,要加強系統性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的殷切囑託言猶在耳。

  近年來,貴州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不斷“加速度”。截至目前,貴州省已擁有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2座、名鎮22個、名村31個、街區29片、歷史建築1635處。貴州堅持以用促保、加強活化利用,通過改革創新,既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又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讓歷史文化遺産不斷煥發新活力、綻放新魅力。

貴州“非遺活化方程式”:傳統文化×流量經濟的N種可能_fororder_1

坐落于深山幽谷利洞溪畔的大利侗寨

  聞聲 古村老調引客來

  “前段時間有位廣東來的遊客,在寨子裏包場聽了一曲侗族大歌。”黔東南州榕江縣栽麻鎮大利侗寨的地接導遊、村民楊秀梅告訴記者,許多人慕名前來大利侗寨,就為聽一曲侗族大歌。

  與沿山而建的苗寨不同,侗寨常建於山巒交匯的底部,呈“凹”字形,大利侗寨正是如此。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大利侗寨,地處榕江縣栽麻鎮,坐落于利洞溪畔的深山幽谷之中。利洞溪穿村而過,侗族傳統民居、花橋、鼓樓、糧倉沿溪分佈,整個寨子被蔥鬱山林環繞。2014年,大利侗寨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貴州“非遺活化方程式”:傳統文化×流量經濟的N種可能_fororder_2

  “文化是古村落髮展的根脈。”大利村黨支部書記楊秀康介紹,基於大利村的歷史文化與傳統習俗,當地以“活化利用”“保老寨、建新寨”等舉措賦予它更強的生命力。2024年,大利侗寨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民宿從2022年的18家增加到46家。

  “好花紅來好花紅,好花開在刺梨蓬……”在黔南州惠水縣好花紅鎮好花紅村,傳統布依族民居保存完好。這裡是布依族民歌《好花紅》的發源地,2024年入選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布依人愛唱歌,婚喪嫁娶、日常勞作都要唱上幾句。“《好花紅》旋律單純,在發展進程中,既繼承了本民族原有的歌調,也吸納了漢族山歌的樣式,逐漸形成獨特的惠水山歌調,也叫好花紅調。”好花紅村村民王恩達説,《好花紅》是布依族的民族文化符號。

貴州“非遺活化方程式”:傳統文化×流量經濟的N種可能_fororder_3

  據介紹,近年來,好花紅村依託“好花紅”文化品牌,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修建了布依長廊、布依門寨、布依堂屋和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村民房屋。

  觀形 老寨新景煥生機

  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鎮山村坐落于花溪水庫中部一個半島上,古村三面環水,隨山勢漸次遞升,與半邊山和李村隔水相望,風景秀麗。

  2002年,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正式落成,館內一切展示物皆以村寨社區為單位,是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強調保護文化遺産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2019年,鎮山村被列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目前,該村已公佈登記不可移動文物數量18棟,建築面積3230平方米。

貴州“非遺活化方程式”:傳統文化×流量經濟的N種可能_fororder_4

鎮山村一景

  立足“原點”尋求“生長”。按照《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鎮山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2011-2025年)》,鎮山村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理念,整合資源、統一規劃,保護核心區,拓展文化區。

  2018年左右,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陸續入駐鎮山村。他們改造出一個個藝術空間,為鎮山村注入了新的血液,翻開了“鎮山藝術村”的新篇章。

  貴州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劉兆豐認為,歷史建築的保護理念更多體現為歷史的普遍性價值,更強調在保護下的多樣化利用,生生不息的活力。

貴州“非遺活化方程式”:傳統文化×流量經濟的N種可能_fororder_5

鎮山村一景

  像鎮山村一樣,全省各地紛紛探路對歷史建築進行活化利用。黔西南州貞豐縣根據古建築的歷史文化沿革與功能,將曾經見證古街區昔日繁榮輝煌的“兩湖會館”打造成為珉谷藝術空間;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屯村讓老屋咖啡、伍生藝宿、藝術家工作室陸續入駐,一個個當代人文聚落逐漸成形……

  文脈 多級共保續傳承

  貴州歷來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系統性保護工作。

  從1982年至今40餘年間,貴州積極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認定公佈和保護規劃編制,加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強化對歷史文化名城評估檢查和工作指導,初步建立起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歷史建築等多層級、多要素的保護體系。貴州也是最早提出“各市州黨委政府向省委省政府報告當年完成保護傳承工作情況”的省份之一。

  “全國各地都在想方設法充分挖掘古建築的文化價值,將其轉化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只有發現不同於別人的價值特質,形成品牌效應,文化資源優勢才能凸顯。”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鎮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林玲表示,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貴州多個部門聯手著力引導和鼓勵各地打造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品牌,實現既保護老建築,又提升其功能和價值,進而更好地服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按照《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貴州提出,到2035年,將實現全面建成系統完整的貴州城鄉歷史文化保護體系目標,城鄉歷史文化遺産做到有效保護、充分利用,不敢破壞、不能破壞、不想破壞的體制機制全面建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劉兆豐認為,遺産保護是為了人,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發展更新更是為了人,為了人的發展,因此必須真正推動社區自主、基層治理、全員參與等機制,一起走向以人為本、共同締造的目標。(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珊珊 吳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