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直播中
古驛道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苗繡圖騰編織著文明的傳承,蜂糖李甜透小康光陰,知青薪火點亮鄉村未來。以山河為卷,以奮鬥為筆,在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中書寫屬於自己的雲端傳奇——
“三、二、一,跑!”隨著指令響起,外地遊客從700米的高山一躍而下,滑翔傘如巨蝶展翅,掠過牂牁江畔。古驛道旁,89歲的老支書黃道美仰頭而笑:“百年前馬幫馱貨過山崖,如今城裏人‘飛’著來送錢!”
古道新韻:文旅融合喚醒沉睡歷史
半坡村位於六枝特區牂牁鎮牂牁江畔,一段10公里長的明清古驛道在荒草中沉睡了百年。青石板上的馬蹄印,曾見證過西南邊陲“三十里一驛,十里一塘”的商旅繁華,這條清雍正年間改修後的驛道將雲貴路程縮短10里,毛口至打鐵關的馬幫晝夜穿行,桐油燈焰照亮山崖。1937年滇黔公路貫通後,古驛道終被遺忘。
記者跟隨黃道美老人,一起走進半坡塘殘存的一段古道,穿越時空,去感受和觸摸那曾經被馬蹄和歲月打磨過的歷史印記。“‘岩疆鎖鑰’,這四個字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郎岱廳司馬喻懷信在此鐫刻的。”“這就是‘攔馬橋’,這裡本無橋,因為山高坡陡、地勢險要,馱馬到此稍有不慎就會滾下萬丈深淵,於是就有人用繩子捆在樹上作阻攔之用,故此得名。”他又指向半坡塘遺址,“那裏曾是接官廳、營房所在,如今只剩嵌著德政碑碎片的村民院墻了。”
近年來,文旅融合的春風吹醒古驛道。旅遊公路、通組公路、産業路縱橫交錯,淺黃色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滑翔傘基地在懸崖上起飛,外地遊客循著“坐看雲起”民宿導航而來。陽光下,曾經的免夫馬碑、刑臺殘基、兵營殘垣等文化遺跡,與山間的滑翔傘基地、茶葉基地、水果基地、時尚民宿等現代農旅融合産業“硬核碰撞”、奇妙共生。
苗繡圖騰:穿在身上的文明史詩
九層山,傳説有九十九座山,夜郎王多同曾在此厲兵秣馬,欲建都於此,後因不足百座山作罷。這裡居住著70余戶苗族(大花苗)同胞,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服飾。
在九層山的晨霧中,繡娘張天美的指尖正破譯“遷徙密碼”。三角形大山紋、菱形團結紋、矩形田土紋……這些苗繡圖騰,記錄著大花苗族四遷西南的血脈史詩。“祖先把歷史繡進衣裳,我們得讓世界看懂。”她舉起耗時一年縫製的苗族服飾向記者展示。
這項瀕臨失傳的手藝,在鄉村振興中重獲新生。半坡村黨支部幫助九層山婦女同胞組建了民族服飾加工作坊,添置了先進的縫紉設備,建立了銷售直播間。鼓勵繡娘張開美帶領一群不能外出務工的寶媽在家做苗族服飾,銷售收入已突破10萬元。
曾經“養在深閨”的民族技藝,如今借力電商和旅遊,變身文創精品,一套手工民族服飾售價超3000元,帶動70余戶年均增收5000余元。繡娘馬金秀笑言:“從前針線只為嫁衣裳,如今能‘繡’出小樓房!”
蜂糖李革命:小産業點燃大希望
在龍井的亂石堆裏,嚴強用4年時間完成了一場“蜂糖李革命”。這個曾因遊手好閒被嘲笑的村民,在駐村幹部支持下開墾20畝荒山,人背馬馱運來農家肥,種下蜂糖李、黃桃、早櫻桃。“前三年光投入不見果,村民説我‘把鈔票埋進石頭縫’。”他摸著手掌上厚厚的老繭回憶。
四年後,嚴強的龍井果園結出了高品質的水果,蜂糖李賣到30元一斤,第一年收入近4萬元,許多村民不敢相信,悄悄去他的果園觀望;第二年,他家果園的收入接近10萬元,村民們坐不住了,紛紛跑去找他請教種植技術。部分村民還跟著他種植了蜂糖李,全村累計種植10000多株。
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學習,如今他已成為村裏種植果樹的“專家”。在他的帶動下,通往龍井産業路的兩旁,閒置多年的土地煥發出了新生機。
“如果不受天氣影響,今年有望達到15萬元的收入。我要把大家帶動起來,實現規模連片發展,同時把直播搞好,努力把我們村的果子賣出大山,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嚴強信心滿滿地説。
嚴強只是半坡村黨支部培養的17名致富帶頭人之一,在他們的帶動下,村民在田邊地頭累計種植櫻桃、蜂糖李等果樹500余畝,産值突破150萬元。曾經砍樹當柴燒的村民,如今守著家庭果園年入數萬。
山海課堂:從知青牙刷到復旦學子的教育長征
半坡塘老街69歲的黃玉仁老人仍記得上海知青帶來的“文明震撼”:“他們用白瓷杯刷牙,驚得我們圍著看稀奇!”1969年,8名上海知青在此播下文化火種,“他們帶來了固體醬油、衛生紙、痰盂等,我們以前從來沒見過,我跟他們學會了刷牙,學會講衛生、學會看書……。”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半坡村偏遠閉塞,沒有郎毛路,有的只是勉強遮風避雨的茅草房、杈杈房、土墻房,僅靠一條古驛道連通外界。整個村上學讀書的人不多,讀過初中的更是鳳毛麟角。上海知青帶來書籍,空閒之餘讀書學習,對半坡村民産生了深刻影響。
以前全村找一個初中生都難,現在全村160多名大學生在全國各地發展。脫貧戶周玉國家培養出了三個大學生,令村民們羨慕不已。去年,半坡村4名學生考上了一本,其中新村組的陳俊詩考上了復旦大學本博連讀。
從知青牙刷到復旦學子,這場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教育接力從未中斷。昔日種下的文化種子,如今化作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密鑰。村支書鄧召雲説:“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央視出山記:一顆沃柑的共富宣言
2023年,半坡村登上央視跨年晚會,千畝沃柑基地閃耀熒屏。致富帶頭人嚴強捧起金燦燦的沃柑,向全國觀眾展示甜蜜答卷:“讓半坡的果子甜遍全國!讓我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近年來,半坡村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建成精品果園十余個,沃柑年産值超500萬元;千畝茶園香飄四海,遊客採摘、直播帶貨雙線並進,群眾持續增收。
如今的半坡村,滑翔傘雲端翱翔,民宿客棧客似雲來,摘櫻桃、採春茶、嘗蜂糖李、吃沃柑輪番登場。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5年的不足6000元躍至1.2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160萬元。
古驛蹄音猶在耳,雲端産業正揚帆。半坡這個曾靠馬蹄丈量世界的村落,正在喀斯特山坳裏寫就新時代的“山村變形記”。(記者 胡媛 陳棟樑 李高陽 鄧文理)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