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千鈞一髮,叫醒猴子河
2025-07-03 19:19:08來源:天眼新聞編輯:趙瀅溪責編:趙瀅溪

  “不要過來!不要過來!橋垮了!”

  一輛長10余米、打著“雙閃”的拖挂式紅色大貨車,車頭懸空,車廂驚險地停靠在已經斷裂的橋面上。

  斷橋下,是百餘米深淵。

  車內,江西籍司機遊國春強忍恐懼,從車窗探出頭,用力揮手。

  生與死的臨界點,一場震撼人心的營救行動火速展開。

  6月23日夜晚開始,貴州南部都柳江流域遭遇特大暴雨襲擊,黔南州三都自治縣都江鎮成為重災區,多地山體滑坡、路橋斷裂、電信中斷、房屋被毀。

  6月24日清晨7時40分,地處都江鎮境內的G76廈蓉高速猴子河特大橋,因山體滑坡衝垮支撐柱,導致引橋發生垮塌……

  大災面前,當地幹部群眾眾志成城,織成一張安全防護網,譜寫了一曲護衛生命的抗災搶險壯歌。

千鈞一髮,叫醒猴子河

廈蓉高速猴子河特大橋引橋垮塌現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廖文祥 王華 攝

  斷橋“奇遇”:生命救援行動驚心動魄

  暴雨傾盆砸向千山萬壑,山在抖,地在搖。

  6月23日夜晚至24日淩晨,事先接到氣象部門暴雨預警的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高速六大隊隊長胡健航一直沒睡好覺。“我們迅速組織了14個路面巡邏組,投入38名警力,加大網巡、路巡密度,重點排查橋梁、隧道、彎道等事故多發區域,確保第一時間發現並處置險情。”胡健航回憶説。

  6月24日4時02分,廈蓉高速排降2號隧道發生滲水事故,正在附近路段巡邏的高速六大隊民警陳九林接警後,不到10分鐘就趕到現場,發現隧道口出現塌方險情後,迅速上報並果斷對榕江往都勻方向實施臨時交通管制。

  7時24分,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高速六大隊接到群眾信息,G76廈蓉高速格都線(四格收費站與三都收費站之間)K1264上行猴子河特大橋引橋橋體變形,立即前往猴子河大橋對面實施交通管制。

千鈞一髮,叫醒猴子河

  7時40分左右,司機遊國春駕駛大貨車剛到猴子河特大橋,説巧不巧,就看見大橋正在垮塌,他迅速用力踩下剎車,大貨車在慣性下繼續往前行駛。車停下來了,車身停在斷裂的引橋邊,但車頭卻駛出橋面,懸在高空。

  正當遊國春驚魂未定之時,駕駛貨車從貴陽返回從江縣的申通快遞駕駛員梁足良,看到打著“雙閃”的紅色大貨車,他下車一看,嚇出了一身冷汗。

  梁足良沒有猶豫,轉身衝向車輛後方,在暴雨中迅速設置好警示標誌,避免車輛追尾事故發生。正當他忙得滿頭是汗之際,一隊救援人員迎面趕來。

  原來,趕往榕江縣支援抗洪的貴州藍天救援隊此時也聞訊趕到,看到現場驚險一幕,遵義市鳳岡縣藍天救援隊隊長葉林廣立即呼叫其他隊伍支援,因大貨車地處危險路段,常規救援車輛無法接近,他們決定從貨車尾部貨廂實施高空營救。

  葉林廣冒著危險,綁好安全繩,拿著梯子爬上車,慢慢挪到車頭,指導遊國春破窗,送入梯子。隨即遊國春身繫繩索,從駕駛室後窗鑽出,借助梯子爬上車頂,沿車頂牽繩走到車尾,安全落地。這場救援全程耗時20多分鐘。

千鈞一髮,叫醒猴子河

獲救貨車司機遊國春。

  “我是從開陽拉礦石到廣東,因晚上雨大,在清水江服務區住下來。6時30分駕車上路,駛到猴子河特大橋時,看到橋面正在垮塌就趕緊剎車。我的整個車子連同礦石有40多噸,車頭只有8噸重。正因為滿載礦石,才壓住了車頭。”獲救後,遊國春回憶當時險情仍心有餘悸。

  當斷橋上展開生命救援的時候,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對涉險路段發出雙向交通管制指令,避免了更大悲劇發生。

千鈞一髮,叫醒猴子河

  “生死時速,人命關天,一秒都不能耽擱。”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長甘大波説,“大貨車司機獲救後,我們通過無人機抵近偵查,發現斷橋下面滑坡上有4台小型車輛,立即調取卡口數據,聯動相關部門綜合運用數據碰撞、人車比對、軌跡追蹤等多技術手段,對當日淩晨6時後可能通行事故路段的345台車輛進行全量排查,逐車核實,並最快時間掌握了所有車輛去向,確認了駕乘人員安全,徹底消除了有車輛從橋上墜落的疑慮。”

  牽動人心的橋下4台小型車輛,經確認是停放在附近村莊被泥石流衝下的車輛。“得知沒有人員傷亡,我們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胡健航激動地説。

  橋下村莊:“紅色堤壩”守護生命安全

  當猴子河特大橋展開驚險救援之時,大橋所在地新合村的群眾,也經歷了一場終身難忘的“生死時速”——面臨山體滑坡,全村78戶125人在村“兩委”和黨員的引領下,提前轉移到安全地帶。

  6月24日淩晨1時,新合村韆鞦四組在暴雨襲擊中通信電力中斷,完全成為“信息孤島”。

  年近五旬的村民潘吉得作為參加過抗災防災演練的“結對明白人”,警覺大事不妙。他冒雨衝出家門,抓起不銹鋼盆猛力敲擊,被刺耳敲盆聲驚醒的村民,跟隨他往安全地帶轉移。“留在村裏的大多是老人,有的行動不便,我們就背起來朝外面跑。”潘吉得回憶。

千鈞一髮,叫醒猴子河

  “保命舍財……”64歲的黨員潘廣華和潘吉得一起疏散村民。半個小時不到,新合村韆鞦四組在村的19位村民全部轉移到寨子外的兩側高地。

  6月24日淩晨5時左右,在縣城務工的新合村黨員潘強文,因擔心90高齡的奶奶安危,在通信中斷的情況下,連夜開車回家,發現寨子山體滑坡嚴重。他勸説村民們立即集中到籃球場。“大概在7點多,發生山體滑坡,不少房屋受損。”潘強文説。

  村民們聚集在籃球場裏,遠遠看見猴子河特大橋引橋垮塌現場,後怕不已,“幸好走得及時”。

  新合村韆鞦四組距離村委會較遠,塌方阻斷道路,村“兩委”派出的搜救人員連夜出發,踩著泥濘徒步趕來。6月24日中午,前來救災的鎮、村幹部陸續抵達。

  6月24日傍晚,19位村民乘坐縣裏派來的救援車輛啟程前往三都縣城,和其他受災群眾一起入住縣委黨校這個臨時的“家”。

  新合村村民成功轉移,與遊國春的獲救共同構成“雙重奇跡”。

  都江鎮新合村黨支部書記韋大帥活脫脫一個泥人,泥巴在褲腿結成硬塊,他一邊指揮村幹部清理淤泥,一邊接受記者採訪。

  “新合村地質災害點較多,雨季容易誘發山體滑坡。”韋大帥介紹,成功避險,全靠平時常態化的應急演練,還要歸功於全鎮挑選身體好、頭腦活的村民培訓為防災“結對明白人”,依靠這些“神經末梢”,形成“一戶盯幾戶”責任鏈。

千鈞一髮,叫醒猴子河

  截至7月1日,新合村有124人暫住在縣城的安置點。

  “你們安心住在這裡,好好養胎……”記者來到三都自治縣委黨校安置點時,黨校校委委員、科研班主任、高級講師劉景蘭正在和新合村村民潘光勇夫婦噓寒問暖。

  潘光勇的妻子周菊懷孕7個多月,6月24日兩口子從務工的浙江嘉興回鄉探望母親,遇上災情,和母親一起入住這裡,吃住不愁,還發換洗用品和衣物。

  “一天吃飯標準50元,比在家還吃得好。等孩子出生,我要好好起個名字,永遠記住這份恩情。”潘光勇扶著妻子動情地説。

  眾志成城:構築摧不垮、衝不毀的抗災防線

  6月19日至29日,三輪強降雨襲來,總雨量達668.4毫米,單日雨量達240毫米,是三都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強汛期降雨,相當於全年三分之一的降水量在10天內傾瀉而下。

  警報拉響。大面積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塌等自然災害,讓三都自治縣96個村(社區)12萬餘人受災、2萬餘人緊急轉移、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4億元……災情發生以來,一組組數字刻錄下洪災的無情。

  “三次洪峰過境,三都零傷亡。”面對無情天災,迎著暴雨洪峰,黨員幹部與群眾手挽手、心連心,內外合力構築起一道摧不垮、衝不毀的防線,交出這份迎戰洪災的答卷。

  地處都柳江上游的三都,“零傷亡”的“抗災奇跡”是如何練就的?發生在都江鎮的抗洪壯舉是最好的見證。

千鈞一髮,叫醒猴子河

  都江鎮打魚村黨支部書記岑忠偉猶記得轉移那一夜,年輕人攙著老人,大人抱著娃娃,大家胳膊挽成繩。

  都江鎮壩街社區群眾潘世華兩口子,不忍眼睜睜看著家鄉受災,果斷從江蘇常州回家參與救災。

  都江鎮羊福社區一名孕婦突發宮縮,在道路中斷、通信癱瘓的困境下,醫護人員攜擔架徒步翻越塌方山嶺,將孕婦平安抬到縣人民醫院。

  一次次一方有難、八方馳援的守望相助撼動人心——

  應急管理部和省應急管理廳派出工作組到三都實地指導,投入大型無人機、直升機、衛星視頻基站及救災物資支持救災工作。

  貴州移動搶修隊攜“背包基站”馳援都江鎮,20分鐘內恢復政府應急通信。

  中國電信黔南分公司搶險隊徒步59公里,打通都柳江沿線6處信息孤島。

千鈞一髮,叫醒猴子河

  南方電網從深圳調運150根複合電桿,用無人機將電桿吊運至斷路村落,隨後搶修隊與荔波民兵在泥漿中徒手安裝。

  “水鄉三都”正在煥發鬥志,轉入災後重建家園階段。

千鈞一髮,叫醒猴子河

  清淤攻堅戰打響。武警黔南支隊百餘名官兵組成“突擊隊”,一鏟鏟清除淤泥。

  目前,全縣受災各學校清淤工作基本完成,在完成房屋安全評估、地質災害評估、消殺等工作後,預計7月7日復課。

  7月1日上午,記者一行沿著都柳江畔的321國道驅車前往都江鎮新合村。不時遇到垮塌土石方路段,一台臺挖土機揮動有力的臂膀清除障礙。

千鈞一髮,叫醒猴子河

  在都江鎮新合村,記者看到觸目驚心的山體滑坡遺留景象,當地10多名幹部群眾正在清除堆積的淤泥。

  記者偶遇返回村莊參與清淤的64歲新合村村民潘發師。“我是一名42年黨齡的黨員,村裏的事情必須帶頭幹。”潘發師的短袖上衣被汗水浸透。(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瑩 向淳 晏惠軒 何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