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貴州“村馬”全國賽馬邀請賽的騎手縱馬奔馳在賽場上。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明雪 攝
賽馬場上,工人們保養維修場地;馬房旁,棗紅色的駿馬毛色如綢、身姿矯健,在騎師的引導下訓練。6月,記者來到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國西部賽馬城,全長1601米的環形專業賽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裡在為即將啟幕的“2025年美麗鄉村賽馬聯賽”作準備。
2024年7月27日,三都“美麗鄉村速度賽馬聯賽”開賽,縣內87個行政村參與角逐,每場比賽都吸引上萬人現場觀戰。帶著泥土氣息的賽事意外爆火,全網流量超3億次,被網友稱為貴州“村馬”。
2024年,三都舉辦“村馬”賽事33場次,接待遊客540.86萬人次,旅遊收入達50.3億元,被中國少數民族體育協會評為“2024中國民族馬文化運動十大影響力事件”之一。
從“端坡”到賽道,一匹“黑馬”的誕生
今年“五一”期間,貴州“村馬”全國賽馬邀請賽場場爆滿。據統計,5月1日至3日,三都旅遊接待人數超過21.4萬人次,增幅34.68%;旅遊總收入突破2.16億元,增幅44.45%。
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同時也是“中國賽馬之鄉”。水族人民自古愛馬、養馬、賽馬,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1988年,三都成立賽馬協會,提出除端節賽馬外,每年舉辦一次大型賽馬運動會。
“每逢水族端節,年輕人在‘端坡’上登高賽馬,慶祝豐收。傳統的水族賽馬,馬匹不用馬鞍,村民們在山頭田間觀看比賽,野性十足。”三都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姚遙回憶道,過去賽馬多為民間自發,規模小、影響力有限。
2023年,三都決定將賽馬推向市場化運營。2023年8月,貴州賽馬城文化體育公司成立,歷經兩年探索,以“國際標準+民族特色”重塑賽事體系,逐漸推動“村馬”破圈成為“村字號”IP。
“2024年,我們對縣內的養馬情況進行摸排,發現水族人民對賽馬的熱情超過我們的想像。於是,我們把賽事領進了按國際標準打造的賽道。”該公司負責人覃雲峰介紹。
從縣域到全國,一場滿載誠意的盛宴
在“村馬”比賽現場,專業跑道、民族方陣巡遊、非遺展示區“三軌並行”。奔馳的賽馬和精彩的馬術表演,與水族文化展演同步進行。
“第一次看到馬術比賽融入少數民族文化,既新奇又震撼。”深圳遊客袁浩林感嘆,夜晚萬戶水寨的長桌宴更讓他難忘,花香糯米飯、水鄉白切雞等特色美食擺了六行長桌。“五一”期間,萬戶水寨的長桌宴訂單額14萬餘元。
在萬戶水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馬尾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韋桃花的馬尾繡店成了熱門打卡地。“遊客看完賽馬就來店裏打卡,有的還會帶著自己的設計稿定制專屬作品。”韋桃花説。
如今,三都自治縣已開發50餘款水族“馬文化”文創産品,2024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
2024年比賽期間,縣內87個行政村共有1300余人共同參與到“村馬”活動各環節,全民共建共享的熱情,讓“村馬”成為凝聚民心的盛會。
姚遙説:“今年的‘美麗鄉村速度賽馬聯賽’將面向全國發出邀請。只要以村為單位,派出3匹戰馬,就能踏上三都的賽馬場。全新賽制、全民參與,賽事將比去年更宏大、更精彩。”
小賽事撬動産業鏈,“馬上”馱起新經濟
在三都黃埔騎師學校,馬術訓練場上傳來陣陣馬蹄聲。作為貴州省首個馬産業定向培養專業,“休閒體育—馬術方向”專業班備受青睞。“2024年我們總共培訓了400多人。這些孩子通過培訓選拔後,會真正走入賽場。”該校黨委委員謝朝醒滿懷期待地説。
三都的馬産業從賽場延伸到文旅領域。13家特色民宿、259家酒店星羅棋佈,其中新建的貴州“村馬”酒店,120間“馬景房”即將開門迎客。“馬研學”“馬旅拍”“馬術培訓”等旅遊産品更是火爆。
“今年以來,西部賽馬城接待了研學團隊3000余人,馬旅拍項目有2000多名遊客參與。現在,遊客在三都的停留時間從過去的1天延長至2.5天。”覃雲峰表示,未來,“村馬”將打造“周周有賽事、月月有亮點”的常態化體驗。
該縣中和鎮水族騎手石紹張的馬廠內,十幾匹賽馬正嚼著草料。2019年,他返鄉創辦三都竅亮馬業有限公司,如今靠著養馬、賽馬、售馬,年收入超10萬元。他説:“‘村馬’火了之後,許多外地騎師把自己的馬寄養在我的馬廠裏。”
三都通過“以獎代補”等政策鼓勵群眾養馬,並投入財政銜接資金198萬元。2025年,該縣馬匹存欄量突破3100匹,貴州馬核心種群達891匹,年末預計存欄量達5000匹、綜合産值超億元。
從養殖到賽事,從馬術培訓到馬具銷售,一條涵蓋“育種、訓練、賽事、文旅”的馬産業鏈正在形成。馬背上不僅馱起了精彩賽事,還正在馱起一條馬産業鏈,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記者手記
“村馬”出圈後,山地與賽馬吸引了八方目光,人們驚嘆“原來山野間也能跑出國際范兒”。這是一場關於文化根脈與産業創新的精妙共振,也是一個少數民族發掘和運用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賽道上踏出的獨特舞步。
採訪過程中,三都水族群眾的淳樸善良讓人印象深刻。1300余名村民主動參與賽事服務,騎手石紹張説起愛馬時眼含光亮……這片生機勃勃、渴望發展的土地,不斷生長出溫暖鮮活的故事。
從“端坡”野地到專業賽道,水族群眾用最樸素的熱情把流量釀成了共富的美酒。當文化根脈深扎泥土,當産業創新揚起韁繩,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自會奔涌出獨特的韻律。(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明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