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一群來自廣州海珠的“點燈人”,跨越千里,奔赴黔山,在朵雲學校的天空下,為漂泊的“雲朵”點亮前行的燈盞。
正如王國維所喻“三重境界”:一曰“立”,山海攜手,為每一個“山裏娃”托起成長之基;二曰“守”,深耕細作,以資源與關懷澆灌每一片渴望舒展的“雲朵”;三曰“得”,靜待花開,讓孩子們在同一片藍天下綻放光芒。
山海“點燈人”:托舉每朵雲找到自己的上升氣流
“叮鈴鈴……”7月4日15時40分,隨著下課鈴聲響起,甕安縣朵雲學校的孩子們迎來本學期最後一次“大課間”。湛藍天幕下,嶄新的跑道承載著孩子們奔跑跳躍的身影,藍白相間的現代化教學樓靜靜矗立,“云云得意 朵朵生輝”的宣言在陽光下閃耀。抬頭處,姿態萬千的流雲,正如這群曾散落山村的“山裏娃”——如今,他們匯聚於此,不再是漂泊的“雲朵”。
朵雲學校的孩子們與支教老師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牟泗亭攝
這是廣州市海珠區與黔南州甕安縣山海協作的碩果:從2020年建校時平均成績40.48分的起點,到如今躍升至70多分;從全縣墊底到勇奪2024年黔南州鄉鎮初中教學品質評估一等獎。五年間,從霧中尋光到步履堅定,朵雲學校始終踐行初心——“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來自廣州市海珠區的支教老師黃建華在離開之際為每位同學準備了一份禮物和一封書信。牟泗亭攝
立:山海攜手,托起“漂泊雲”
嶄新的教學樓、偌大的報告廳、一流的設施設備、綠草如茵的足球場……2020年9月,總投資9960萬元、其中廣州市海珠區投資4500萬元共建的甕安縣朵雲學校(廣州海珠學校)正式啟用。
它是甕安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映山紅社區的“家門口”學校,匯聚了從甕安偏遠村寨搬遷而來的1200多名中小學生。回憶過去,孩子們依稀記得求學之路崎嶇漫長:以前只能在山坡上踢足球,過去上村小學要走1個多小時路程,學校也沒有圖書閱覽室……隨著朵雲學校的落成,在縣城就地上學成為這些孩子們擁抱新生活的幸福起點。
廣州市海珠區參與共建的朵雲學校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功能豐富的文體場館,為孩子們鋪就了一條通往知識殿堂的“高速路”。牟泗亭攝
“建校之初,學校的圖書資源人均不足3冊,5年來,通過海珠區的傾力援建和社會各界的公益幫扶,每個班都建了一個圖書角,並參照廣州市中小學閱覽室標準建設朵雲智慧圖書室。”校長秦昌貴説,這所學校不僅解決了“有學上”的物理空間難題,更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功能豐富的文體場館,為孩子們鋪就了一條通往知識殿堂的“高速路”。
然而,地理上的“天涯路”易平,教育的鴻溝卻難以跨越。學校迎來的生源中,42.56%的學生是留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嚴重缺位,成為橫亙在學校面前更為巨大的無形之山。
來自廣州市海珠區的支教老師金娜在教學中動態分層賦能,尊重學生差異。牟泗亭攝
建校後的首次摸底考,學生平均成績僅40.48分,全縣墊底!嶄新的校舍裏,跑動著的是對課堂紀律懵懂、學習動力匱乏的身影。站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秦昌貴內心焦灼:“硬體‘立’起來了,卻像‘空架子’。學風的根,如何紮下?”
面對孩子們學習習慣與發展需求雙重滯後的現狀,支教老師和本地老師紛紛放棄休息時間頻繁家訪,試圖搭建家校共育的橋梁。學校創新性地將“營養早餐”改為“營養午餐”,不僅解決家長後顧之憂,也讓老師有更多時間陪伴輔導學生。
然而,辛苦一週在校培養的行為習慣,週末回家過後就蕩然無存。“5+2=0”——秦昌貴這樣概括當時的困境,老師們也常常有種“拳頭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但,他們從不言棄。
年輕教師李青在金娜老師手把手、心貼心的引領下,已在省級教學競賽中嶄露頭角。牟泗亭攝
守:精準潤澤,喚醒“沉默雲”
面對“學校獨撐、家庭缺位”的教育斷層現狀,首批來到朵雲學校的支教老師藍廣德堅信,教育幫扶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喚醒與習慣的重塑——每一朵雲都有獨特的姿態。於是,“云云得意 朵朵生輝”的理念在探索中萌生。
“精心設計的問題,換來的是一片沉默。孩子們像一朵朵蜷縮未展的‘雲’。”第三批支教老師金娜對第一堂課記憶猶新。她的“海珠教案”遭遇“水土不服”,家訪所見也是以老人居多,對於教育孩子有心無力。她深知,孩子們需要的是穿越迷霧的“燈塔”——引導和陪伴。
在支教老師的幫助下,朵雲學校的教研活動從零星火花走向體系化深耕。牟泗亭攝
如何喚醒“沉默雲”,打破“5 + 2=0”的低效循環?
動態分層賦能,尊重學生差異——這是破局的關鍵。金娜摒棄“一刀切”,依據學情將所帶的五年級(2)班學生分成飛翔、奮進、加油3個組,核心是認同“每朵雲都有不同的上升氣流”。並建立3個分級家長群,實施“精準溝通”:對學困生家庭注重鼓勵多報喜;對中等生家庭注重要求與激勵;對優等生家庭則注重引導提升。
“寶貝,今天的進步老師都看到了。”一年間,金娜精心錄製82次個性化聽寫音頻發送到家長群,悄然改變著家庭教育氛圍。她所帶的班級語文平均分實現23.76分的躍升,作業完成率從40%飆升至85%,課堂發言率從30%提升至60%。
朵雲學校是甕安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映山紅社區的“家門口”學校。牟泗亭攝
學校發起的“朵雲少年閱讀計劃”,喚醒了孩子們對文字的熱愛與表達的自信。“雲端共讀計劃”得到300多個家庭積極響應,親子閱讀打卡讓山間的夜晚多了溫馨的燈光。“雲端家長會”參與率從初期的不足30%提升至85%,成為家校溝通的核心橋梁。興趣班也成為孩子們舒展個性的舞臺,堅持繪畫的學生宋棋,筆下的山水成了她夢想去看的風景。
孩子們眼中曾經的怯懦和茫然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破雲而出的自信光芒……這背後,是先進教育理念深度本土化的艱辛探索。首批支教力量帶來的“云云得意 朵朵生輝”理念雛形,在一批批支教團隊與本地老師的共同實踐、碰撞、磨合中,被不斷豐富、深化、具象化。
興趣班也成為孩子們舒展個性的沃土。牟泗亭攝
得:內生蝶變,舒展“自信雲”
7月4日,朵雲學校五年級(2)班的空氣中凝滯著化不開的離愁,金娜迎來了支教的“最後一課”。沒有知識點,只有珍藏的記憶與殷切囑託。她展示著朵雲學校清晨的藍天照片:“這是朵雲的藍天,也是你們的藍天。”台下,孩子們已泣不成聲。一封封語言稚嫩卻情感真摯的信塞滿她的手心:“您就像一盞燈,照亮我的路……”
這場溫情告別,與一年前面臨的“沉默課堂”和“5+2=0”的無力感,形成了動人對比。離別的淚光,是不捨,更是蛻變後的深情迴響。七年級的彭興哲説:“老師不會放棄任何一位同學,學不懂就慢慢來!”八年級的稅榮萱目標清晰:“以後我要成為語文老師,像我的老師一樣!”家長們也驚喜地發現,孩子帶回的不僅是進步的成績單,更有自律的習慣和感恩的心。
興趣班成為孩子們舒展個性的沃土。牟泗亭攝
支教背影終將遠去,但先進教育理念已在朵雲學校的土壤裏紮根,正孕育著“得”的果實。
“不僅要教好學生,更要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優秀老師隊伍。”這是支教老師共同的心聲。副校長陶靈順説,支教團隊以師徒結對的方式一對一傳授經驗,帶動本地老師共同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班級建設、學科建設,手把手地幫助本地老師提升教學素養和能力。
“老師們要走了,真的不捨。”作為本地老師精彩蝶變的代表,李青含淚説,在金娜老師手把手、心貼心地引領下,她已在省級教學競賽中嶄露頭角。在這裡,教研活動從零星火花走向體系化深耕,“云云得意 朵朵生輝”理念已內化為課堂裏精準的分層、作業本上溫暖的批註,成為本地老師自覺踐行的“守雲”之道。
臨別之際,金娜贈予秦昌貴校長一份厚禮——《朵雲學校三年發展綱要(2026—2028)》,擘畫了“研雲·築雲·拓雲”的清晰路徑,融合了海珠理念與朵雲學情,錨定“省級東西部協作優質學校”藍圖。秦昌貴滿懷信心地説:“如今的朵雲學校是甕安縣德育示範基地、黔南州鄉鎮學校標準化建設標杆。”
一封封語言稚嫩卻情感真摯的信。牟泗亭攝
“金娜們”離開了,但廣州市海珠區的教育援黔步履不停。優秀老師的接力支教已成傳統,甕安選派的骨幹老師赴穗學習步入常態。這源源不斷的人才流與智慧碰撞,確保了先進理念與本土實踐的深度融合,為朵雲學校注入不竭的“雲動力”。
這些沉甸甸的“得”,終將化為托舉“雲朵”的氣流:支教團隊用心血澆灌出孩子的蛻變,本地老師在歷練成長中反哺課堂,學校在理念昇華中迎來跨越。
藍天之下,流雲舒展,曾散落山間的“雲朵”,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上升氣流,正積蓄力量,自信翱翔。(牟泗亭、 陳輝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