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啟幕,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
隨著活動周臨近,這片苗鄉大地正涌動著一股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熱潮。
蘆笙文化展示館
芒筒蘆笙是丹寨縣苗族群眾溝通交流的重要紐帶,每逢傳統佳節,苗族同胞都會奏響蘆笙樂,跳起蘆笙舞歡慶節日。丹寨縣龍泉鎮排牙村,芒筒蘆笙不僅是樂器,更是苗族文化的靈魂。芒筒蘆笙製作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楊通輝的工作室內,刨花飛舞,笙管林立。楊通輝手持刻刀,正仔細打磨一根蘆竹笙管。“每一寸長度、每一個音孔的位置都關係到音準,差不得分毫。”楊通輝説。
蘆笙製作
從選竹、烤竹、定音到組裝,十余道工序全靠手工完成。“芒筒蘆笙的音色要渾厚低沉,像山谷迴響,這是苗族古歌的底色。”楊通輝輕撫一支近兩米高的芒筒蘆笙,眼中滿是自豪。
面對機器製造的衝擊,楊通輝始終堅信手工的溫度無可替代:“老祖宗的技藝不能丟,但也要讓年輕人覺得有趣。”近年來,芒筒蘆笙樂器逐漸走進了學校、景區以及越來越多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蘆笙手工藝人們也迎來了事業的春天。
“現在訂單很多,都是幾十把幾十把的訂出去,一年下來都在忙著製作,現在一年收入也有三四十萬,我們的蘆笙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希望非遺周能讓更多人聽到我們丹寨蘆笙的聲音。”楊通輝笑著説。
另一邊,在距離丹寨縣城十余公里的甲腳村,竹編花籃遠近聞名。“花籃是我們少數民族地區女性用來裝針線盒的器物,也是以前青年男女用來表達愛意的定情信物。”技藝人潘朝良説。
手工藝人正在製作竹編花籃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非遺周,潘朝良和村裏幾位竹編手藝人一道,這幾天正在趕制編織花籃。手指翻飛間,細薄的竹片逐漸成形為精巧的竹籃。“竹編是生活,也是藝術。”潘朝良介紹,丹寨竹編以當地特有的水竹為材,經過破竹、削篾、染色、編織等多重步驟,成品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
“像我一天大概能做一個多一點,專門有老闆來村裏收購我們的竹籃,一個竹籃市場價80元,一年下來,我也賺了不少。”在甲腳村,像潘朝良這樣以竹編為生的的竹編手藝人有十五位,甲腳村依靠竹編花籃製作,一年産值超過48萬元。
儘管竹編技藝學習週期長、收益慢,潘朝良仍免費帶徒授藝,村裏五六名青年已在他的指導下走上職業竹編之路。“非遺周是一個窗口,讓世界看到丹寨竹編的美麗。”潘朝良説。
丹寨縣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本次非遺周將集中展示蘆笙製作、竹編、蠟染、苗繡等百餘項技藝,並通過市集、展演、體驗工坊等形式推動非遺與文旅融合。正如楊通輝的蘆笙與潘朝良的竹編,古老技藝正以堅韌而靈動的姿態紮根苗鄉土壤,叩響時代之門。非遺周不僅是展示的舞臺,更是一場關於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對話——在丹寨的青山綠水間,匠心故事仍在續寫。(文/圖 邱力 吳義環 吳貴川 吳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