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清晨的黔南州都勻毛尖鎮,萬畝茶園還籠罩在薄霧中,雙新村的“品茗調解站”已飄出縷縷茶香。調解員羅廷珍溫杯燙盞,將一捧新採的毛尖投入玻璃杯,熱水衝下,茶芽舒展。
“就像這茶,矛盾也要慢慢‘攤青’,才能看清本質。”她對著桌前因茶園邊界爭執的兩位茶農微微一笑。
都勻毛尖茶製作技藝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融入基層治理。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當地將千年制茶智慧與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毛尖茶製作技藝六步調解法”,讓糾紛化解如制茶般精準細膩。
茶韻綜治中心:氤氳茶香中的調解陣地
在毛尖鎮茶韻綜治中心,法律諮詢服務室與茶藝展示廳僅一廊之隔。鎮裏的一位負責人指著墻上的制茶流程圖解釋:“攤青是精準識別矛盾,殺青是快速控制局勢,揉捻是耐心疏導心結,做形是構建解決方案,提毫是細化協議條款,烘乾是確保落實到位。”
據介紹,隨著都勻茶葉綜合産值突破33億元,涉茶糾紛日益多元。鎮裏整合司法所、派出所等8個部門,在綜治中心設立“三室一廳”,同時推動16個“品茗調解站”進駐茶企。
在螺螄殼茶場的調解站,竹制茶桌上放著《矛盾糾紛登記簿》,最新一頁記錄著三天前解決的鮮葉收購糾紛——“經三輪沏茶協商,雙方各讓一步達成收購價補償協議”。
四支隊伍:織密茶鄉調解網絡
“這道工序就像‘殺青’,得及時阻斷矛盾發酵。”在坪陽村合作社,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子全一邊在炒茶鍋裏徒手翻炒新葉,一邊向記者解釋他的調解心得。作為茶文化品茗協商隊伍的核心成員,他獨創的“一杯茶工作法”已在全鎮推廣:“第一杯茶靜心,第二杯茶説理,第三杯茶化怨。”
這支隊伍只是毛尖鎮特色調解網絡的一環。司法局同志向記者展示了“四支隊伍”的立體化架構:茶産業維護協商隊伍由農業服務中心牽頭,41名隊員活躍在18個茶青交易市場,用《茶園管護公約》化解邊界糾紛;重點項目調解協商隊伍吸納退休法官、工程師等專業人才,針對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徵地補償等矛盾提前介入;茶文化品茗協商隊伍以20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骨幹,用“茶桌對話”軟化對立情緒;專業法律協商隊伍則整合鎮村法律顧問,提供從合同審核到訴訟輔導的全鏈條服務。
在百里茶廊施工現場,項目調解隊隊長陳軍剛化解一起機械損壞茶苗的糾紛。“我們就像‘揉捻師’,要讓雙方訴求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慢慢融合。”他指著調解記錄本上密密麻麻的簽字説,“這個月已經處理了7起類似糾紛,涉及補償金額全部當場結清。”
六步閉環:從茶青到茶香的治理智慧
記者見證一起茶園用工糾紛的調解全過程。調解員首先“攤青”——分別傾聽雙方訴求並記錄要點;接著“殺青”——控制現場情緒避免衝突升級;隨後“揉捻”——剖析勞動法相關規定;“做形”階段提出多種解決方案;“提毫”環節細化工資支付方案;最後“烘乾”——簽訂協議並約定回訪日期。
“制茶講究火候,調解講究分寸。”調解員拿起一把茶葉説,“就像揉捻要力度均勻,調解要法理情兼顧。”
隨著最後一道“烘乾”工序完成,今年上半年全鎮成功化解糾紛287起,涉茶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6.2%。茶農羅明輝捧著剛簽好的協議感慨:“喝了三泡茶,心氣順了,道理也明白了。”
氤氳茶香中,千年制茶智慧正轉化為現代治理的生動實踐。都勻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深化“茶文化解紛樣板”建設,讓這片綠葉既富百姓口袋,更潤和諧鄉村。(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永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