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邊都是懸崖峭壁,沒有路就人工開鑿。”站在即將通車的花江峽谷大橋橋面,貴州交投集團所屬橋梁集團六安項目部質檢科科長鄧果望著腳下的深谷,四年前初到此處的場景仍清晰如昨。
彼時,為挖樁基孔,他們在陡峭懸崖上硬生生鑿出作業平臺——受地勢限制,平臺僅容數人立足,大型設備無法進場,四五十米的深度就只能靠雙手一點點向下掘進。雨天淋透衣衫,冰雹砸在身上生疼,卻連個躲避的地方都沒有,這樣的日子,鄧果和工友們早已習以為常。
今年5月8日晚7點半,一場14級狂風的突襲,更是讓鄧果刻骨銘心。“當時項目部的房子都被大風吹壞了,我們幾個加班的同事還在橋上。”他邊説邊打開手機裏的照片,畫面中房屋墻體被風撕了一個大口、現場設施歪斜,而更令人揪心的是,由於大橋因為阻尼器、抗風支座還未施工,幾萬噸重的鋼桁梁竟被狂風掀得左右晃動。
“在橋上遇到七八級風是常事,那時候如果在高空遇到大風唯一的辦法就是係好安全帶,趴在地上減少受風面積。”鄧果語氣平靜,可眼神裏藏著對險情的敬畏。他看下大橋下方就是紅軍長征時期戰鬥過的花江鐵索橋,“紅軍戰士面對槍林彈雨都不怕,我們這點風雨算什麼?”直到風勢漸小,項目部管理人員沒有第一時間撤離,而是先組織工人安全離開大橋,再仔細檢查鋼梁、橋面的受風情況,確認無重大隱患後,才離開現場。
在他看來,自然條件的惡劣尚能咬牙克服,真正棘手的是技術上的“硬骨頭”,混凝土養生便是其中之一。“混凝土澆築完,得連續7天每隔20-60分鐘灑水養生。”鄧果解釋,這看似簡單的操作,在數百米高空卻成了難題:一方面,塔基面積大,人工灑水不僅效率低,白天黑夜往返作業還藏著極大安全風險;另一方面,水少了會導致混凝土開裂、品質不達標,水多了又會造成浪費。人工操作的隨意性、不可控性,根本沒法保證養生效果。
為破解這一困境,公司技術團隊與合作公司聯合攻關,研發出一款自動養生小程式。“我們提前把管道埋進混凝土裏,現在只要在手機上設置好參數,系統就能自動灑水,還能實時查看養生狀態。”談及這項創新,鄧果的語氣裏多了幾分自豪,科技的力量,讓高空作業的安全與品質有了雙重保障。
花江峽谷的天氣,還給大橋建設出了另一道難題——這裡每年霧天佔比達三分之一,普通監控設備常因能見度低“失靈”。為確保施工精度,項目團隊引進北斗衛星系統,與北斗公司深度合作。“霧天設備用不了,就靠衛星實時監控,每一個安裝點位都能精確到毫米級。”鄧果説,從開工到如今即將通車,大橋建設遇到的難題數不勝數,而他只是無數默默奉獻的建設者之一。
四年時光轉瞬即逝,從第一個樁基開挖到主塔順利封頂,從鋼梁吊裝到位到橋面全面完工,鄧果見證了這座世界第一高橋的每一個歷史性時刻。“當第一輛車開到主塔施工場地時,大家都激動得跳了起來。”他笑著回憶,如今這座主橋全長2890米,橋面與水面垂直距離達625米的大橋即將通車,能將兩岸原本2小時的車程縮短至2分鐘。“這種成就感,真的難以用語言形容。”鄧果説道。
站在橋面上,鄧果的目光緩緩掃過橋面的每一處細節——欄杆的焊接點、路面的平整度、塔基的穩固性,每一處都凝聚著建設者的心血。這座橫跨花江峽谷的“鋼鐵巨龍”,即將告別建設階段,承擔起連接兩岸、便利民生的新使命,而像鄧果這樣的建設者們,也將帶著這份榮耀與堅守,奔赴下一個建設現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牟紹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