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臺挖掘機來回穿梭,正在進行表土剝離作業……這不是普通的土地開發項目,而是煤矸石填溝造地試點示範項目的現場。
曾經堆積如山的煤矸石,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矸石山”。但如今,“矸石山”正成為六盤水再造良田、創造價值的“金疙瘩”,一場從“黑色”到“綠色”的變革在江南煤都悄然上演。
作為貴州省乃至長江以南最重要的主焦煤生産基地,六盤水市煤炭資源佔全省三分之一以上。但每噸煤炭開採伴隨約0.25噸煤矸石産生,讓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背上了沉重的生態包袱。
六盤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煤矸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主要領導包辦督導,高位推動煤矸石綜合治理,將其納入全市“防風險、促發展”18個專項的重點工作內容。
填溝造地:喀斯特山區的“綠色逆襲”
走進貴州發耳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工業廣場西南角,一片生機勃勃的耕地取代了曾經的煤矸石堆場,大葉女貞、紫荊等樹木鬱鬱蔥蔥,蔬菜長勢喜人。誰又能想到,這裡曾是一片荒蕪,陡峭的天然衝溝堆滿了礦井生産時産生的煤矸石。

貴州發耳煤業廠區(資料圖) 供圖 六盤水市融媒體中心
煤矸石填溝造地,成為破解生態難題的“六盤水解法”。
喀斯特地貌使六盤水耕地存在“海拔高、土地資源少、土地破碎、土壤貧瘠”的客觀情況,為填溝造地提供了條件。通過利用煤矸石對荒地、貧瘠或零碎農用地、閒散地和廢棄地及荒溝的土地進行平整、改造,既能提升土地品質,又解決了煤矸石隨意堆放問題。
2024年8月,省生態環境廳會同有關部門出臺《貴州省煤矸石填溝造地試點示範技術指南(試行)》,為煤矸石填溝造地提供了技術支撐。目前,煤矸石填溝造地第一批試點示範項目審核通過6個,六盤水獲批3個,項目上報數和通過數列全省第一;第二批試點示範項目審核通過21個,六盤水獲批7個。
“3個項目預計可消納煤矸石218.6萬噸,實現造地166.82畝。”六盤水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首批3個試點示範項目前期手續已基本辦理完畢,全部動工建設,將在1至2年內建設完成。
填溝造地絕非簡單的物理轉移,而是融合了科學評估、技術創新和制度設計的生態綜合治理之路。分層壓實、防滲隔離、生態修復的技術路線,既阻斷了揚塵污染、土壤環境品質下降、地下水滲漏的風險,又通過覆土造地增加了可利用的土地資源。
這是一場“再造青山”的生態治理,不是與自然對抗,而是順勢而為。煤矸石填溝造地打破了“污染—治理”的線性思維,建立起“固廢—資源—空間”的綜合利用模式。發耳煤業從矸石堆中生長出的綠地,正是這種治理模式的生動注腳。
多元利用:煤矸石的“七十二變”
除了填溝造地,六盤水還積極探索煤矸石的多元化利用途徑。
在煤矸石發電方面,六盤水建成運營矸石電廠1座(國投盤江發電有限公司),煤矸石配比為21.84%,年消耗煤矸石66萬噸。同時,正在建設兩座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盤南、大灣低熱值煤發電廠),建成後煤矸石年消納能力將達160萬噸以上。

六盤水師範學院孔德順教授帶領團隊攻關“煤矸石製備聚合鋁鐵聯産白炭黑”技術 供圖 六盤水市融媒體中心
科技創新,正在為煤矸石綜合利用開闢新路徑。2024年,貴州華耀研究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5500萬元價格從六盤水師範學院購入“煤矸石製備聚合鋁鐵聯産白炭黑”技術,旨在利用煤矸石規模生産聚合鋁鐵和白炭黑等高附加值産品。
據測算,不計設備損耗及其他不可預見成本,利用新技術處理1噸煤矸石,可獲聚合鋁鐵和白炭黑各0.4噸,理論上可獲利約1000元。此外,制取聚合鋁鐵和白炭黑後的剩餘物石英及二氧化鈦,可以直接出售,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對煤矸石的“吃幹榨盡”。
“項目一期建成後,預計年處理煤矸石80萬噸。”華耀集團董事長陳凱表示,聚合鋁鐵、白炭黑市場前景廣闊,新技術國內領先,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從人見人嫌的“工業固廢”,到人見人愛的“循環富礦”,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成為破局的“神來之筆”。
土地復墾及原位生態修復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盤江精煤股份公司和水礦集團公司分別聯合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貴州大學等,從2021年開始,啟動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煤基固廢轉變為人造土壤,用於石漠化治理和矸石山生態恢復示範項目,逐步推進歷史遺留矸石山生態修復300余畝。
此外,煤矸石還被用於水泥生産,全市7家水泥廠年利用煤矸石約20至50萬噸。
站在曾經的煤矸石堆場上,綠意盎然的景象讓人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片堆放固廢的深溝。從“黑色包袱”到“綠色財富”,六盤水用“愚公移山”的執著,繪就了資源型城市綠色發展的生態畫卷。(文 宋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