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貴州錨定“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的總體要求,堅定不移探索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這五年間,曾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山村,循著戰略指引實現華麗轉身,從基礎設施到産業發展,從人居環境到民生保障,處處涌動著蓬勃生機,這五年的變化,不僅寫在山村的山水間,更刻在村民的笑臉上。

如詩如畫的洪江村。董婧珣 攝
在黔南州荔波縣喀斯特群山間,洪江村曾是典型的“空心村”:2017年以前,全村超三分之二青壯年外出務工,114棟布依幹欄式老屋在風雨中腐朽,田土荒廢、污水橫流,村集體經濟收入僅2萬元。
如今,這片土地被重新上色:藝術家改造的老屋鱗次櫛比,非遺工坊裏染料飄香,研學團隊穿梭鄉野田間。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至163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萬元,較全縣平均水準高出18%。這場從“空心沉寂”到“國際藝術村”的蛻變,始於一場以政策為基、藝術為媒、民生為本的鄉村振興實踐。

洪江村老屋一隅。董婧珣 攝
老屋新生:藝術賦能盤活資産
當進城村民不捨老宅卻無力護其週全,藝術家嚮往鄉土卻暫無落腳之地,看似各自無解的困境,實則形成了精準的需求對接:村民需要的維護力量與藝術家渴求的創作載體恰好互補,這種契合不僅化解了個體難題,更成為激活閒置資源、傳承鄉土文化的破局鑰匙。
2017年,黔南州出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同年洪江村納入改革試點。當地抓住機遇,創新推出“先招商,後收儲”模式,配套宅基地“三權分置”機制,明確所有權歸集體、資格權歸村民、使用權可流轉,允許村民有償退出閒置農房,藝術家可獲得最長50年使用權。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破解了村民“守著老宅沒收益”的困境,也確保了藝術家在處置房屋時擁有更大的自由度。農房從“閒置資産”變成“增收活水”,讓常年在外的村民無需再為老屋修繕勞心費神。像韋祖易等100余戶村民便用土地和房屋交易的收入在城裏購房、開辦商鋪,圓了安居樂業的夢想。

村民韋慧利回到洪江村後,能在打理民宿的同時照顧老人小孩,一舉多得。董婧珣 攝
105名國內外藝術家先後陸續入住村寨,按照“原結構加固、原材料再利用、原工藝復活、原功能升級”原則修復民居。藝術家李向明改造的“土語南居藝術館”,用村民廢棄的老陶罐、舊農具裝飾墻面,打造兼具創作、展覽、交流功能的藝術空間,每年接待藝術愛好者超5000人次;詩人雁西在“走馬轉角樓”中打造書院,已舉辦28場詩歌活動,成為文化共享陣地。截至2024年,48棟閒置農房變身藝術工作室、圖書室等,煥發新顏。
老房子翻新後,不僅改善村容村貌,還為當地村民帶來多元創收可能。打工返鄉的韋慧利夫妻,丈夫幫助藝術家修繕老屋,而她成為民宿管家,實現家門口就業,年收入可達3萬元。
隨著藝術家與村民的交流日漸頻繁,曾經封閉的村民開始懂得何為審美。村子裏的院墻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磚瓦堆砌,而是構築成獨特的幾何圖案;雕塑家劉嵩田將村民打稻穀使用的谷鬥創作成擴音器喇叭的《鬥音》作品,美術家李春生將馬桶製作成《C位》作品獲獎,讓美學與哲思融入日常。

村民在藝術家的指導下,利用當地建材,把院墻堆砌成了有趣的模樣。袁蘺芊 攝
為了讓新村民和老村民共享發展成果,洪江村黨支部書記韋永俊還利用“善治美”小程式發佈村事任務清單,比如保持道路衛生、舉辦文藝活動等。新老村民完成任務後都可獲得積分,提升鄉村美譽度的同時還能到積分商城兌換禮品,讓“出力”與“受益”看得見、摸得著。“我希望大家在這裡找到歸屬感,擰成一股繩。”
非遺傳承:技藝變身富民産業
藝術發揮了自身的乘數效應,為洪江村後續非遺活化、研學産業發展奠定了革新基礎,讓鄉村振興不僅有經濟增量,更有文化溫度。
“到洪江村的遊客越來越多,對文創産品也越來越感興趣。現在咱們工坊旺季收入可達六七千元,比小作坊時期翻了一倍。”“天才媽媽夢想工坊”帶頭人韋孟娩眼中閃爍著光亮。她的一番話揭開了洪江村非遺活化背後的故事。

“天才媽媽夢想工坊”帶頭人韋孟娩正在設計紋樣。董婧珣 攝
儘管洪江村蠟染、扎染、竹編等非遺技藝底蘊深厚,然而,掌握傳統技藝的老匠人年事已高,年輕人卻因收入微薄紛紛外出務工,傳承險些斷代。
轉機出現在“天才媽媽夢想工坊”落地的那一刻。工坊依託當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和藝術資源,在中國婦女基金會與各級婦聯支持下,由洪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籌運營,致力於傳承民族手工藝,推動鄉村文化發展與婦女賦能。
村內的老房屋成為承載文化的場所,閒置農房被改造為11個非遺手工作坊。工坊內,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手把手教學,從染料熬製到紋樣勾勒,讓古老技藝煥發時代光彩;電商直播培訓、線下展銷會等産業平臺搭建,更讓一件件精美作品走出深山,成為市場熱捧的文創商品。

工坊內,扎染文創産品既傳統又時尚。董婧珣 攝
截至目前,“天才媽媽夢想工坊”已開展8期技能培訓,累計培訓300余人,培育出5名“非遺帶頭人”,帶動69名婦女實現靈活就業,其中18人穩定參與訂單生産。
2025年,“媽媽村舍”項目落地洪江村,更將“非遺工坊+民宿+研學”融為一體,形成“媽媽經營、家庭賦能、村落共生”的發展模式。比如將工坊天臺打造為民宿客房,二樓提供休息服務,可欣賞青山環抱、稻穀金黃,一樓能體驗粘膏染、蠟染、扎染等技藝或購買文創産品,滿足遊客的個性化需求。

韋孟娩的工坊二樓設計為民宿,一樓為體驗非遺技藝和選購文創商品的場所。董婧珣 攝
如今,村民與藝術家已合作開發背包、圍巾、布藝玩偶等文創産品40餘款;蠟染工坊將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結合,年銷售額逐年增長;竹編工坊培訓村民編織的竹燈、竹籃銷往全國;殘次品經藝術家再創作蘊含新的意義與價值,2023年韋孟娩將粘膏染工藝品帶去北京參加活動,收穫大家喜愛。
文旅融合:業態創新促共富
“白天學蠟染、逛展館,晚上住老屋民宿,還能跟著畫家學畫畫,這趟旅行滿是文化味。”四川陳女士的評價道出了洪江村的魅力。
民宿集群作為文旅融合的“物理載體”,在保留傳統與融入藝術方面獨具特色。“一念花開”高端民宿、“洪七民宿”等21家特色民宿由閒置老屋改造而成,復刻紅磚青瓦、木格柵等布依族建築元素,又植入藝術基因:有的民宿兼具展覽與住宿功能,有的民宿將蠟染紋樣融入軟裝設計……472個床位的客房入住率常年超85%。高入住率的背後,是遊客對藝術體驗的認可,也是洪江村民宿集群差異化發展的成功。

村民老屋煥新顏。董婧珣 攝
研學旅遊讓文化“可感可學”,成為洪江村産業發展的主力軍。2022年,洪江村獲得全國中小學生校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授牌。學生行走在田埂間、石板路上,聽村史、逛書院、看民居、觀展覽、學泥塑,體驗稻田捉魚、製作布依族“福馬”竹編……在專業講解員的引導下,探尋藝術背後的故事,積累了平時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培養了人文素養。2023年以來,洪江村平均每年接待研學團隊達到6000人次,僅思政研學主題活動就為村集體增收10.8萬元。
村民的身份也在發生轉變,15位村民轉型為研學導師,人均月增收3000元。他們白天熱情地為學生授課,分享生活經驗與文化知識;晚上則圍坐在一起,交流教學心得,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準。“日新月異的發展讓村民和藝術家共同進步,既開闊眼界又開放思想。”貴州省教育廳派駐洪江村第一書記陳仕濤感慨道。

前來參加研學的學生團隊。資料圖
節慶活動則讓文旅價值持續延伸。洪江村持續打造“月月有節慶、四季有活動”品牌,中國—東盟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周、布依“福馬節”、稻田裝置藝術展等活動吸引客流,帶動11家農家樂經營,年均營業額達12萬元。“未來,我們將繼續優化不同主題的旅遊線路,為遊客提供多樣化選擇。”陳仕濤説。
如今,洪江村構建起“藝術創作+研學+非遺+文旅”的發展體系,不改“青瓦白墻映群山”的鄉土本真,還為村莊注入現代發展活力。在這裡,能安放老屋聽雨的鄉愁,更能托舉起村民增收、文化出圈的蓬勃未來。(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蘺芊 周梓顏 視頻 董婧珣)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