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飛針走線,繡出生活新篇;靛藍浸染時光,渲染産業生機。
10月27日至31日,由省婦聯、省委網信辦主辦的“網媒看貴州·錦繡展黔程”網絡媒體基層行活動走進黔中大地,從南明區青雲市集的文創小店到肇興侗寨的文化展館,從凱里的創新賽場到丹寨的蠟染工坊,10余家媒體記者及網絡大V用鏡頭與筆觸記錄下“錦繡計劃”實施以來,我省婦女特色手工産業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的蝶變歷程,見證這項民生工程在鄉村振興路上的生動實踐。

技藝煥新:傳統非遺對接現代市場
在花溪區青岩古鎮的青岩尋坊貴州錦繡館,苗繡的艷麗與蠟染的素雅相得益彰,作為全省首個文旅融合的活態展示館,這裡以“非遺+文旅+文創”模式激活傳統技藝生命力,館內桑蠶絲精繡而成的板絲繡作品,憑藉精湛工藝成為特色標杆,更依託旅遊流量遠銷歐美。
“‘錦繡計劃’,作為我省推動非遺傳承與女性就業的重要工程,我是這一計劃12年發展的見證者,更是直接受益者。”站在錦繡館內陳列的苗繡展品前,貴州錦繡館負責人、花朵文創主理人曾維的話語裏滿是感慨。
曾維介紹,貴州錦繡館開館一年多以來,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200余名繡娘實現居家就業,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真正讓非遺從博物館走向生活場景。
這樣的煥新場景遍佈黔貴大地。丹寨縣的貴州丹寨寧航蠟染有限公司裏,畫娘們手持蠟刀在布帛上勾勒紋樣,企業採用“企業+設計師+農戶”模式,將傳統蠟染與真絲結合推出的“蝶戀花”主題圍巾,成功入選“貴系列”品牌精品名錄,作品不僅走進中國民族博物館,更登上英國倫敦時裝周舞臺。
貴陽市雲岩區的貴州創和服飾有限公司裏,苗族挑花刺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蘭帶領團隊將繡紋融入襯衫、旗袍等現代服飾,年産手工繡品萬件,讓苗繡跳出傳統框架擁抱市場。從雀亦文創生活集合店的精緻擺件到水仙馬尾繡文創旗艦店的特色繡品,傳統手工正以多元形態融入現代生活,實現“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

創業賦能:多元平臺搭建廣闊舞臺
10月28日,在凱里市舉行的2025年貴州省婦女特色手工産業錦繡計劃創新創業大賽決賽火熱開賽,18個獲獎項目涵蓋刺繡、蠟染、竹編等多個領域,來自14個省區的250件參賽作品,集中展現了非遺技藝與現代産業融合的豐碩成果。
賽場之外,産業平臺的支撐作用同樣顯著,凱里市開元大道的初色東方民族文創體驗基地內,創意設計與手工技藝碰撞催生新業態;苗侗風情園的黔東南州錦繡館搭建起資源對接橋梁,促成省內外企業達成合作;貴州古苗疆刺繡工貿有限公司借助平臺將苗繡推向高端市場。
依託“錦繡計劃”的産業平臺和政策扶持,貴陽市雲岩區的創和服飾、黔尚品等品牌企業深耕細分領域,從技藝挖掘、繡娘培養到産品創新、市場開拓,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讓深山裏的民族手藝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這些平臺與20個“貴州省錦繡計劃巧手經濟縣”共同構成産業支撐網絡。黎平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讓侗族技藝紮根鄉土,貴州花田禾美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則以品牌化運營開拓市場。截至目前,“錦繡計劃”已扶持2680家相關企業發展,形成多層次創業生態。

惠民增收:指尖功夫變幸福密碼
“背著娃、繡著花、養著自己養著家”,這句流傳于貴州鄉野的順口溜,生動勾勒出“錦繡計劃”帶動婦女增收的真實圖景。
丹寨縣通過23個婦女手工産業示範基地和10余家骨幹企業,輻射帶動近8000名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繡娘人均年增收達8000元以上,其中1200余人實現穩崗就業。
都勻市西山大橋非遺市集上,貴州飛遺秀文化有限公司、貴州吾土吾生民族工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攤位前客流不斷,參與製作的婦女每月能獲得穩定收入。
在政策加持下,“指尖經濟”的輻射效應持續擴大。凱里市的貴州古苗疆刺繡工貿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繡”的傳承陣地,自2013年成立以來,始終以“保護、傳承、創新”為核心理念,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累計培養繡娘6000余人,人均年增收超萬元。公司更通過培育電商人才、直播帶貨等方式,讓繡品突破地域限制對接廣闊市場,産品遠銷歐美市場。通過直播,繡娘們實現了“接單刺繡+直播增收+銷售材料包”的三重收益,真正實現了“指尖技藝”向“指尖經濟”的轉化。
據相關統計,截至2025年,“錦繡計劃”已覆蓋全省9個市(州),培訓學員26萬人次,帶動近11.4萬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

價值重塑:巾幗力量綻放時代芳華
“錦繡計劃”的深層意義,更在於讓婦女在傳承技藝中實現自我價值的躍升。
2009年,安徽姑娘寧曼麗因一次偶然的采風與丹寨蠟染結緣。面對傳統手工藝面臨的失傳困境,她毅然紮根苗鄉,創辦寧航蠟染工坊,成了蠟染非遺的“守護者”。16年時間,從最初只找到3位老藝人,到如今擁有48名固定手藝人,帶動200多人形成産業鏈。寧曼麗説:“一開始只是想留住這份美麗,沒想到會成為改變很多人命運的事業。”
如今的寧航蠟染已成為集生産、研學、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非遺基地。工坊內,遊客既能體驗親手製作蠟染的樂趣,也能欣賞到國家級傳承人的精湛技藝。2024年,工坊接待研學團隊超2.2萬人次,研學收入佔比達38%,形成“非遺保護+文旅融合+産業振興”的良性循環。寧曼麗感慨説:“每一道蠟染紋樣都是苗族文化的基因密碼,而‘錦繡計劃’就是讓這些密碼轉化為幸福生活的金鑰匙。”

如今,貴州各地不斷涌現兼具技藝、管理與創新精神的女性帶頭人。
據悉,非遺苗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龍祿穎將苗繡紋樣與AI設計融合,作品登上意大利米蘭時裝周;“布依垚”品牌創始人李利帶著文創産品亮相中國駐巴塞羅那總領事館,讓東方美學驚艷國際友人,女性的勞動價值被看見、被尊重,“繡娘”“染娘”正成為多彩貴州的鮮活名片。
從2013年到2025年,十二載精耕細作,貴州“錦繡計劃”已成為傳承民族技藝的文化工程、提高婦女地位的發展工程、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工程。
在一針一線的編織中,傳統與現代交融;在一招一式的傳承裏,文化與經濟共生。在為期5天的基層行活動中,同行的媒體人真切感受到:這片土地上的婦女們,正用巧手繡出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也繡出貴州鄉村振興的錦繡未來。(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蘭榮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