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天門市是農業大市。過去,農民種植結構單一,賺不到什麼錢。近年來,天門市持續調整農業種養結構,千方百計擴大有效供給、中高端供給,田裏種出的作物身價看漲,成為市場搶手貨。
一個大棚一年可以産出多少錢?
“15萬元!”2017年,當紅日子富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漢平帶著社員們到山東考察時,被這個答案驚得閉不攏嘴。
彼時,對於天門大部分普通農民而言,一個大棚一年約有三四千元收入,訂單種植收入高一些,在1萬元左右。
“人家緊緊圍繞市場轉,把地種到了極致!”吳漢平感慨。
直面差距,奮起直追。近年來,天門市堅定不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為導向持續調整農業種養結構,農民從過去的“土裏刨食”,逐漸轉變為“特色生金”。
科技支持錯峰上市
“種銷不愁,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多寶鎮風景新村2組貧困戶丁志忠種了2畝多地,從2017年開始,他與紅日子合作社簽訂訂單種植協議,由合作社免費提供種子、肥料、農藥、薄膜等,並以合同價對種植的農産品進行收購,畝均收入過萬元,當年就摘掉“窮帽”。
2020年開始,包括丁志忠在內的100多戶貧困戶,以及風景新村、大眾新村等合作社覆蓋的社員,田裏有望生出更多“票子”。
在該鎮雙橋村7組,兩座連棟保溫大棚已建成投用,這是合作社2020年6月剛剛建立的育苗基地,總投入300多萬元,可為農戶提供集中育苗服務。
大棚頂部有兩層保溫膜,支撐大棚的都是“鋼筋鐵骨”,可抗10級大風,不懼雨雪。大棚還設有自動化控制設備,一旦溫度過高,棚內就會自動噴水,隨後風機啟動將水霧吸往棚外,確保棚內溫度降低到28℃以下。
在現代化保溫大棚內孕育,種子的發芽率可達90%以上,遠高於露天育苗。“露天育苗一畝地需要6到8袋籽,在大棚裏用3袋半籽就行。”吳漢平説,雖然大棚育秧成本會高一些,但綜合算下來仍比較合算。
吳漢平還計劃建設3個連棟保溫大棚,這麼一來,可以實現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上市。“比如,夏天市場上缺葉菜,我們就可以趁機上市,每斤不會低於1元。”吳漢平信心滿滿,“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基地有1萬多畝,種植了13個品種。確保每個季節都有蔬菜供應,就能讓田裏産出更多效益。”
把地種到極致
10月底,華豐專業合作社的1.2萬畝再生稻就要收穫了。“種一季、收兩季”的再生稻,相較于傳統“種兩季、收兩季”的早晚稻來説,每畝種植成本降低600元,産量相當,産值則高出一兩千元。
華豐合作社成立於2006年,過去一直採取傳統種植模式:種雙季稻,或者一季小麥、油菜再種一季中稻。隨著普通稻穀價格走低,國內外米價嚴重倒挂,靠“走量”火起來的華豐,不得不在品種結構調整上動心思。
中稻、小麥等昔日合作社的當家作物逐漸“退位”,取而代之的是蝦稻、瓜稻、再生稻、果稻套種等模式,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還讓農民增收。
“為什麼種糧食的,還要做果園呢?主要是市場上有需求。”理事長吳華平説,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精品水果的市場潛力相當大。
2019年,合作社建起300畝精品果園。打的生物藥,增收增效,還保障土壤不受農藥化肥殘留侵害,為水果的優良品質打下基礎。“果凍橙、三峽紅、倫晚、雙臂棚架梨等等,這些高品質水果現在很受市場歡迎。”吳華平説。
“效益最好的是瓜稻連作,每畝産值可達2萬元左右。”吳華平喜滋滋地説,第一年種瓜、油菜、小麥;第二年種水稻、油菜、小麥;第三年再種西瓜……循環往復。“水旱輪作,不僅能減低田間病蟲害基數,還能改善土壤酸度,提升土壤養分。”
下一步,吳華平準備帶動石家河、皂市等鄉鎮的合作社,將精品果園面積增加到1萬畝左右。
摸準市場脾氣種田
市場缺啥,田裡長啥,農業才有希望。
10月9日17時左右,天門高新園曹家灣村民胡科剛剛從田裏勞作回來,褲腿上還沾著泥巴。“今年剛買了臺聯合收割機,十幾畝稻田我自己全包了!”胡科揚起年輕的臉龐,滿是朝氣。
胡科家裏過去主要種植蓮藕。2017年,天門市開始推廣蝦稻共作,在村幹部鼓勵下,胡科也在自己稻田、藕塘裏養起小龍蝦。
過去在外做生意的經歷提醒胡科:市場有脾氣,你養我也養,結果會怎樣?
“行情再不好,只要品質好就不愁賣。”想起父親的話,胡科決定減少投苗面積,養殖個頭大的小龍蝦。
2020年受疫情影響,小龍蝦蝦苗和普通小龍蝦價格偏低,但胡科養的小龍蝦平均價格仍然賣到每斤10多元,高的時候24元左右。
人勤土生金,有志者事竟成。胡科一連三年喜獲豐收,稻穀、湘蓮、龍蝦多樣進款,年純收入6萬多元,徹底脫貧。
從“土裏刨食”到“特色生金”,一場向土地要效益的田間革命,在竟陵大地打響。
半夏是中國中藥寶庫中的一種重要藥材。特別是疫情以來,中藥材産業迎來發展機遇。汪場鎮半夏種植面積達8600多畝,2000多戶農戶土裏刨“金”,總産值過億元,成了該鎮種植面積最大的經濟作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