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陽新發現13處商周時期冶鉛遺址
7月2日,陽新縣白沙鎮,北京科技大學李延祥教授考古團隊向記者獨家揭秘最新考古成果:陽新白沙鎮、富池鎮、城北開發區、軍墾農場、陶港鎮等發現14處鉛冶煉遺址,其中13處屬於商周時期。
這一發現和初步研究,填補中國商周冶鉛遺址研究空白。
商周時期鑄造了數量巨大的青銅器,其中鼎、豆、簋等青銅禮器多含有鉛。但是鑄造這些青銅器所需的鉛來自哪,一直是考古界的未解之謎。李延祥教授介紹,黃石地處鄂東南,是長江中下游銅鐵多金屬礦帶的重要礦集區,陽新銀山即為當地重要的鉛鋅礦區,礦區淺部出産有伴生錳礦的鉛鋅銀氧化礦石。多部文獻顯示,該地宋至清時期即設有銀冶機構,産銀規模大,其技術是先冶煉鉛,然後用古老的灰吹法從鉛中提取銀。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資料顯示,銀山周邊有相當數量的商周遺址。
“手感比普通石頭重,有冶煉後的流動波紋、蜂窩狀氣泡痕跡,這是冶鉛後的煉渣。”當天,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李延祥教授考古團隊成員之一逄碩,手持可攜式X射線熒光分析儀,對著銀山遺址上的一塊煉渣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煉渣中的錳含量達到了23.6%。李延祥教授介紹,“錳含量在20%至30%之間,是冶鉛煉渣的特點。”
銀山一帶地面多處分佈有古代冶煉遺址,雖有相當一部分遭到破壞,但仍有成片的煉渣,規模較大,保存也較完整。李延祥教授考古團隊近兩年在銀山及其周邊共計14處遺址上,採集到冶鉛煉渣,其中,銀山遺址煉渣遺存豐厚,屬晚期冶煉遺存;其餘13處遺址的前期文物普查中,均採集到商周陶片、鬲足等遺物。李延祥認為,目前發現雖具相當規模,但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陽新商周冶鉛遺址群,將成為全國考古界迄今發現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冶鉛遺址。
據介紹,此次考古調查,是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夏商周時期)”重大項目,也是黃石市工業遺産保護中心與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合作項目“黃石古代工業遺産調查”成果,田野調查期間,得到了黃石、陽新文博單位的支持。(湖北日報記者龔雪、通訊員王定興)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