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聶海勝家鄉賡續“飛天夢”——襄陽市青少年傳承航天精神
2021-07-12 10:48:16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閱讀提要

  作為“三問蒼穹”英雄航天員聶海勝的家鄉,襄陽市近年來把傳承航天精神與加強青少年“四史”宣傳教育結合起來,在廣大青少年心中埋下航天夢、強國夢的種子。如今,這一粒粒種子,正在萌芽、開花。

  “恭喜你,被我們學校航天航空學院錄取!”

  7月10日,18歲的小姑娘王雪穎接到來自清華大學的報喜電話,錄取通知書即將從北京飛到棗陽市楊垱鎮。

  “2013年,聶海勝伯伯搭乘‘神十’二次飛天時,我在鎮上的海勝學校讀書。今年他第三次飛天時,恰逢我參加高考。”王雪穎説,“他是我們棗陽市楊垱鎮人,也是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碩士畢業,我的理想就是像他一樣,為國家航天航空事業作出貢獻。”

  作為“三問蒼穹”英雄航天員聶海勝的家鄉,襄陽市近年來把傳承航天精神與加強青少年“四史”宣傳教育緊密融合,在廣大青少年心中埋下航天夢、強國夢的種子。

  如今,這一粒粒種子,正在萌芽、開花。

  我對海勝伯伯説——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聶海勝三度探巡蒼穹。

  平復了激動的心情,棗陽市楊垱鎮海勝小學六年級學生劉浩宇在日記本上寫道——“我一定努力掌握更多的航天知識,將來乘著‘神舟十五號’‘神舟十六號’去探索宇宙,造福祖國和人民。”

  如果不是聶海勝,沒有多少人會知道這個棗陽市西北角的楊垱鎮。

  2005年,聶海勝搭乘“神六”首次執行飛天任務,讓這個小鎮出現在聚光燈下。在各級黨政部門及一些企業的支持下,海勝小學、海勝中學提檔升級,“楊利偉班”“聶海勝班”“費俊龍班”等標牌懸挂在教室門口。更重要的是,老師、家長和學生的信心強了起來。

  聶海勝行,我也行!

  2005年聶海勝首飛,張雪正在海勝小學讀書。現年25歲的她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我無法像聶海勝一樣探巡蒼穹,但我可以像他一樣百折不撓。”2020年,攻讀碩士的她需要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面對上百次拒稿,她不斷修改、補充、完善,最終成功刊發。

  2013年聶海勝第二次飛天,王雪穎立下了航天報國的理想;今年6月17日聶海勝第三次飛天,劉浩宇又埋下了搭乘“神舟十五號”“神舟十六號”的種子。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聶海勝的家鄉,“飛天夢”賡續。

  我對航天先輩説——我們要更珍惜、更努力

  包括張雪、王雪穎、劉浩宇在內,榜樣的力量,激勵著襄陽市約90萬青少年。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20噸的航天器。

  “其實,就在發射前兩天,還有數據存在偏差。”2021年元旦,來自航天42所、發射現場技術人員王相宇將發射成功背後的故事,帶到了襄陽市科技館。30個家庭、100余位聽眾聆聽了成功背後的驚險與艱辛。

  在航天42所,為周邊學校開展航天知識科普講座已成為一項新老傳承的傳統。

  從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航天型號輔助動力源領域技術領頭人楊玲,到“荊楚楷模”、領銜研製“長征五號”消氫點火裝置的鄧康清,再到“神舟”系列逃逸系統發動機配方研製負責人劉學,接力棒薪火相傳。

  36歲的張先瑞出生於航天42所原址——襄陽市谷城縣廟灘鎮郭峪村,是聆聽著航天故事長大的一代人,碩士畢業後重返航天42所,接過前輩的接力棒,為下一代青少年播撒火種。

  28歲的內蒙古小夥何那仁朝格圖帶著航空模型來到襄陽市20中、31中、晨光小學等,將“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廣為傳播。

  晨光小學六年級學生李慕妍説:“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晚、基礎差,革命先輩為之付出生命,我們這一代要更珍惜、更努力。”

  襄陽市24中高一學生孫子墨説:“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我們每一位青年學子都要學習傳承共産黨人的艱苦奮鬥精神,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接力賽跑。”

  我對未來的自己説——飛天夢,強國夢,建功一定有我

  觀看神舟飛船發射現場直播、聆聽航空科普知識講座、參觀航空知識培訓館……近年來,襄陽市持續在青少年中舉辦這一系列活動。

  王雪穎曾參觀襄陽航空研究院並作為學生代表講話:“飛天夢,強國夢,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一定有我。”當她填報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志願時,獲得母親的認同:“希望她成為像聶海勝、劉洋一樣的民族英雄。”

  學生、家長認同的背後,是襄陽市多種形式的“四史”宣傳教育。

  2020年5月,襄陽市科協、襄陽市教育局聯合授予5713廠航空知識培訓館為全市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以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識,了解航空航天史,感悟“三線精神”。

  “去年夏天,一個孩子在‘武漢空戰’版塊駐足觀看。今年春天,他帶著父母又來參觀,給父母講解那段歷史。這樣的孩子,能不愛國嗎?能不積極向上嗎?”館長郭劍峰認為,青少年成長就像種樹,文化知識學習是樹冠,愛國主義教育是樹根,根深方能葉茂,方能樹高千尺。

  在第三屆襄陽市青少年科技節“小工匠”七巧科技競賽中,來自全市59所學校的700余名中小學生參與製作黨史人物書籤、黨史知識明信片、紅船模型、神舟系列飛船模型,不斷強化青少年對黨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

  全市舉辦青少年科普展覽358場次,青少年參觀人數近100萬人次,命名市級科普示範學校33所,建成縣級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5個,500多名中小學生獲得國家專利,獲得省以上獎勵科技創新作品534件。

  “這一代青少年都是在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容易被紛繁複雜的信息所攪擾,只有將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與文化知識學習辯證統一起來,從小埋下愛我中華的種子、立下強國志向,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們的成長之路。”襄陽市教育局局長程敬榮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峰 通訊員 陳建波 江偉兵)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