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丹江口水庫特大橋瞄準兩項“世界之最”
2021-09-08 09:40:11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周經韜

  原標題:十淅高速湖北段創新技術迭出 丹江口水庫特大橋瞄準兩項“世界之最”

丹江口水庫特大橋瞄準兩項“世界之最”_fororder_01

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庫特大橋主塔施工現場。

丹江口水庫特大橋瞄準兩項“世界之最”_fororder_02

三臂鑿岩臺車正在施工。

  項目名片

  十堰至淅川高速公路(湖北段)起于丹江口市石鼓鎮,經涼水河、龍山,止于丹江口市丁家營鎮,與福銀高速公路連接。項目全長41.079公里,設計時速100公里。十淅高速湖北段由湖北交投投資67.7億元建設,于2019年9月開工,計劃2022年底完工。作為縱貫南北的鄂豫省際快速通道,該高速將河南洛陽老君山、丹江口水庫、武當山三大風景名勝區“一線串珠”,促進鄂豫邊界區域高品質發展。

  9月1日,秋汛時的丹江口水庫水位高企。群山翠谷間,一條鄂豫省際快速路正在火熱建設中。

  從武當山腳下起步的十淅高速,沿一條斜線往河南方向延伸。這是湖北省在建的唯一一條穿越丹江口水庫核心區的高速公路。

  十淅高速湖北段建設目前可謂“勢如破竹”——路基、橋梁、隧道等進展順利,完成投資佔批復概算的63.4%;全線最長的西埡子隧道,下月將雙幅貫通;11月底,控制性工程丹江口水庫特大橋底起吊第一榀箱梁。這意味著,到今年底,十淅高速湖北段主線將實現路基貫通,明年春節前後可實現橋面貫通。

  雙保險,空中搭“積木”

  細雨綿綿,丁家營樞紐互通工地,高架匝道橋劃出一道弧線。一台汽車吊配合著施工者,正在空中搭“積木”。

  9月1日11時許,順著橋旁的鐵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爬上20多米高的匝道施工面。腳下,因施工半幅車道臨時封閉的福銀高速上,汽車不斷呼嘯而過。橋上一側,6名工人捆紮著鋼筋。

  福銀高速正上方,2名工人輕拉、扶著吊車上吊著的鋼箱梁構件“挑臂”(一節鋼箱梁的兩端部位,一塊重達9噸),1名工人借助對講機指揮著橋下的司機。

  不到10分鐘,一頭高一頭低、晃晃悠悠的“挑臂”,與已拼裝好的另3塊構件齊平。電焊工人手握焊槍,火花四濺中,一塊20釐米長的鋼塊將“挑臂”與其他構件連為一體。

  在這裡,十淅高速與福銀高速通過9條匝道連通,成為進出武當山的便捷大通道。整個互通主要是混凝土澆築,只有跨越福銀高速的部分採用鋼箱梁。

  現場鋼結構負責人董雷介紹,因為互通匝道弧度大,混凝土箱梁韌性不夠,只能選擇相對“柔軟”的鋼箱梁。跨越車流滾滾的高速公路,施工中一個螺絲落下都可能是重大隱患。記者看到,工地上了“雙保險”,工人都係安全帶,鉤子扣在安全繩上,橋兩邊還有鋼護欄,上面安裝防護網,避免零件高空墜落。

  目前,兩個匝道76節段正在加速“搭積木”。董雷稱,國慶節即將來臨,為不影響遊客進出武當山景區,工作人員正加班加點,機器不停,掀起施工高潮,全力衝刺國慶節前建成。

  “機器換人”挖隧道

  丁家營樞紐互通5公里外,是兩公里長的西埡子隧道,這是十淅高速湖北段最長的隧道。

  走進直徑11.9米的隧洞,除了隆隆作響的鼓風機聲,裏面沒有火熱的施工情景。踩著一層塵土,走到1公里處,迎面是沒有挖通的山體。湖北交投十淅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唐守峰説,隧道由兩支隊伍對向掘進。眼下,對面正在加緊施工,衝刺最後的40米。

  唐守峰説,與以前的人海戰術不同,現在隧道施工有了新“神器”,施工既環保又高效。

  原來,在隧道施工中,建設單位引進濕噴機械手、弧形模板、帶模注漿等先進設備和工藝。比如去年花130萬元購買的濕噴機械手,作業時一名工人只需操作類似遊戲柄的遙控設備,機械手就能自動往洞壁噴注混凝土,既均勻,強度又高,附著力還好,混凝土回彈量也小,施工中的粉塵濃度大降。“澆築同樣面積的混凝土,以前要七八人,現在只要二三人。”

  在十淅高速竹園窩隧道工地,另一“神器”也大顯神威。這個黃色的大機器有3隻“手臂”,在兩名工人操作下,正快速向岩壁鑽孔。這是在湖北高速隧道上首次引進使用的三臂鑿岩臺車,作業範圍可達178平方米。有了它,不需要開挖臺架,無高空墜落危險。工人站在服務平臺內,裝藥、連線、放線,平臺臨邊有防護,頂部有防護頂棚,隧道掘進不僅效率高,還更安全。

  讓不對稱“傘”穩立水庫中

  十淅高速湖北段,創新技術迭出。

  主跨760米的丹江口水庫特大橋兩座主塔,已澆築到123米高。乘坐施工電梯8分鐘,記者登上南岸主塔最高處的施工面。50平方米左右的施工面上,滿眼“鋼筋陣”,20多名工人或捆紮鋼筋,或焊接鋼筋。

  記者了解到,這是一座外形不尋常的特大橋——傘形斜拉橋,橋體“不對稱”,江中傘形完整,岸邊傘形則“瘦身”4/5,重量少2.5萬噸。

  如何讓橋體平衡?建設者在岸邊路基下,挖出26米深的“深坑”,澆築混凝土、注入沙子,形成牽引力達1萬多噸的“地錨”,讓不對稱的“傘”穩穩站立。

  於是,這座大橋將産生兩項“世界之最”——世界上跨徑最大的部分地錨式混合梁結構斜拉橋、世界上跨徑最大的組合梁斜拉橋!

  負責施工的中交二航局項目經理周范武介紹,這兩項世界之最,打破西班牙盧納橋保持37年的世界紀錄,還衍生出首次採用CFRP預應力岩錨體系輕型地錨橋臺、首次發明具有阻尼鎖定功能的新型跨中無軸力連接裝置等6項國內領先的創新成果。

  站在主塔上,只見南岸邊的“地錨”初步建成,18個“格子”裏即將灌沙;邊跨支架已經搭起,即將澆築箱梁。而遙相對應的北岸主塔,正以每天1米的速度“長高”,兩座主塔設計高度190多米,均預計年底封頂。

  丹江口水庫特大橋,十淅高速控制性工程。周范武介紹,隨著樁基、承臺等關鍵工程完工,項目建設“輕舟已過萬重山”,將衝刺明年建成。湖北交投十淅公司透露,全線將按照2022年底建成的目標奮力衝刺,力爭提前建成通車。(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盧家國 伍進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