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     輿情智庫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湖北8項入圍終評
2021-09-23 09:40:47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湖北8項入圍終評 這些考古成果價值何在一句話説清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湖北8項入圍終評_fororder_01

巿民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參觀。長江日報記者彭年 攝

  湖北入圍“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終評的8項考古發現,有的為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提供重要史料,有的為長江、黃河同屬華夏文明提供實物見證,有的為中國科技史、文字史提供重要物證。

  ■ 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距今3500年的武漢城市之根

  盤龍城遺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是長江流域已知佈局最清楚、遺跡最豐富的一處商代前期城址,距今有3500年曆史,是商朝南土中心城邑、武漢城市之根。1954年發現,1988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遺址保護範圍3.95平方公里,重點保護區1.39平方公里,由宮城、李家嘴、楊家灣、楊家嘴、樓子灣以及小嘴等組成遺址群。遺址內涵豐富,有宮城遺址、貴族墓群和手工作坊遺址等,出土大玉戈、青銅大圓鼎、青銅鉞、綠松石鑲金片飾件等3000余件精美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長江、黃河同屬華夏文明的實物見證,也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産。

  ■ 湖北曾侯世代墓葬:揭示了未為史書所載的曾國700餘年歷史

  自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被發現後,曾國考古不斷取得新進展。2011年以來,隨州葉家山、隨州文峰塔、棗陽郭家廟、京山蘇家壟、隨州棗樹林等曾國考古發現連續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中國考古新發現”,引起學界廣泛關注。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豐富而精美的出土文物揭示了未為史書所載的曾國700餘年的歷史。

  考古資料表明,曾國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漢地區的重要諸侯國,始祖為“南公”,可與齊、晉、魯等大國並列于《史記》中的“世家”,與文獻中的“隨國”為一國兩名。曾國立國700餘年,經歷了從王室藩屏到楚國盟友的轉變過程,有著深厚的禮樂文明積澱,是我國考古發現中世系最完整、時代跨度最長的兩周諸侯國,為研究我國先秦青銅文化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明進程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與龍崗秦墓:為研究秦帝國提供重要資料

  睡虎地秦墓是一處戰國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發掘于1975年,現已發掘了其中的12座。墓葬中出土秦代的竹簡1100余枚,以及毛筆、石硯、墨塊等文房用具。竹簡上的秦代LiSu ,反映了篆書向LiSu 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記載了有關秦代法律、醫學等諸多內容,為研究中國書法、法律、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龍崗秦墓是一處戰國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現已發掘了其中的9座。出土秦代竹簡283枚及木牘1方。內容記載了秦代法律等方面的內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睡虎地與龍崗秦墓的發現,為研究秦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 湖北天門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長江中游地區迄今發現最大、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石家河遺址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迄今發現分佈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附屬聚落最多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它位於天門市石河鎮鎮北,分屬土城村、蘆嶺村、唐李村、東橋村轄地,主要有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主體東西橫跨2公里,南北縱跨4公里,佔地面積達8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由40處地點組成,年代跨度距今6000年至距今4000年。

  新發現的譚家嶺古城被認為是距今5300年以前我國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印信臺祭祀遺址共揭露出石家河文化晚期5個人工黃土臺基、6組套缸遺跡等祭祀遺存,是目前發現的長江中游地區規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場所;譚家嶺新出土的一批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線刻圖案、複雜的透雕和細如針尖的鑽孔,普遍使用的圓雕、透雕、減地陽刻、淺浮雕線刻工藝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水準。

  ■ 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世界迄今發現的持續生産時間最長的古銅礦遺址

  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位於大冶市城區西南約4公里的金湖街道辦,是一座從商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漢代開採和冶煉的古銅礦遺址。遺址年代約為西元前9世紀至西元1世紀, 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地表積存了約40萬噸古代煉銅渣,是一處規模龐大、保存完好、埋藏豐富、延續時間長的古代礦冶基地。遺址內已清理出各種採礦井巷數百條,生産、生活用具上千件,還有多種形式的煉銅爐,併發現有春秋時期的煉銅爐8座。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于1973年被發現。經過11年的考古發掘,已知這是一處以採礦和冶煉為核心的古代礦冶遺址,採冶年代始於商代,經西周、春秋戰國延續至漢代,持續時間長達1000餘年,貫穿整個青銅時代。它是世界迄今發現的古礦遺址中時代久遠、持續生産時間最長的一處古銅礦遺址。

  ■ 湖北荊門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長江中游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現地

  湖北荊門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發現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距今5300年至距今4500年。屈家嶺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的人工稻穀、薄如蛋殼的彩陶器皿、極具螺旋式上升辯證思維的紡輪彩繪。它是長江中游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現地,是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農耕文化內涵極為豐富。

  屈家嶺遺址的發現,表明這裡是長江中游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説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對於研究我國原始人類聚落的起源與發展、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湖北江陵東周時期楚都紀南城及周圍東周墓群:出土代表當時短兵器製造最高水準的越王勾踐劍

  1975年和201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博物館等單位對紀南城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紀南城規模巨大,佈局嚴謹,規劃科學,建築宏偉,許多設計與建築理念都為後世都城所效倣。紀南城現存城址東西長4450米,南北長3588米,城墻夯築,城外有城壕圍繞。已發現城門7處,其中兩處是水門建築。在城內發現呈中軸線排列,可能是宮殿遺跡的高大夯土臺基40余座,此外還有制陶、冶鑄作坊遺址,400多眼水井,簡瓦、板瓦等建築材料。

  城外發現規模巨大的25處墓區,其中包括700余座貴族墓和上千座小型楚墓,曾出土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等珍貴文物。

  ■ 湖北鄖縣人的發現:為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提供重要史料

  1975年,在湖北省鄖陽地區鄖縣(今十堰市鄖陽區)發現古人類牙齒化石。1989年發現一具人類頭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發掘,又發現一具頭骨化石。兩具頭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腦顱和基本完整的面顱,第二具更為完整,根據頭骨特徵,屬於直立人類型,定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根據古地磁法測定,化石大致距今80萬年至90萬年。

  經1990年以來的多次發掘,在其文化層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擊碎片和帶有打擊痕的礫石,並出土似手斧的兩面器。與人類化石伴生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而且頭骨、下頜骨完整者數量之大是其他遺址不多見的。鄖縣人化石及其文化的發現,對人類進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鄖縣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與藍田人的年代相當,但鄖縣人化石體質上卻顯示出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徵,從而對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發展關係以及南北文化關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