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共建 共治 共享——從麻城看“共同締造”的價值觀
2022-09-07 13:06:28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蔣碩

  編者按

  近日,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門紮實做好試點示範工作。這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重要載體。

  2017年,在住建部的關心與支持下,湖北省紅安和麻城開展了“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兩地按照共同締造活動的理念、方法進行積極實踐,試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探索了一批成功的經驗、辦法與路徑,兩地都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共同締造活動精選試點縣(市)。

  為了幫助全省各地各部門全面準確掌握“共同締造”活動的實質要義、理念方法,湖北日報派出兩路調研組深入紅安麻城兩地,開展細緻全面的蹲點式調研,分別從價值觀與方法論的視角,對兩地的探索實踐進行解剖總結,現依次刊發供大家借鑒。

  一磚一瓦顯鄉韻,一鎮一街出美景。7月底8月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蹲點調研麻城市鄉村社區,一股獨具魅力的楚韻新風撲面而來。

  曾經,環境臟亂,規劃無章;如今,村社整潔、山秀水美。而形貌之變的背後,更有社會治理之理念、方式、路徑、效果的悄然升級。

  2017年以來,麻城市以黨建為引領,以村社為單元,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口,推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在全市探索“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

  “共同締造”活動的推進過程,是堅定不移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過程,也是黨的“人民觀”不斷根植、彰顯的過程。

  只有把人民當作目的,一切為了人民;把人民當作主體,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當作尺度,堅持人民至上,我們才能擁有做好一切工作的信心之源、力量之基,才能無往而不勝、豁然開新局。

  決策,把“話筒”交給老百姓

  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充分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權與參與權,讓大夥參與到決策中來,才能精準、到位地體現人民群眾的訴求,“一切為了人民”的理念才能落實落地。

  盛夏的石橋垸村,繁花似錦,村容整潔。村廣場上的閻家河鎮展館,遊客一波接著一波。

  2018年,經濟弱、環境差的石橋垸村徐家寨被住建部納入麻城首個“共同締造”項目——村塆改造。

  “大動干戈,有必要嗎?”“是不是搞形式?到頭來瞎折騰?”徐家寨共108戶村民,第一次塆組會上,80%的村民投了反對票。面對質疑,住建部駐村幹部與村“兩委”挨家挨戶做工作,反復説明“這回咱們主意一起拿”。可是,村民互相觀望,誰也不肯表態。

  村“兩委”租來一輛大巴,組織村民前往河南省信陽市郝堂村參觀。看到郝堂村村民自發動手後,林田交織秀美,村落精緻整潔,村民艷羨不已。回村後的塆組會上,80%的村民同意改造。

  到底怎麼改?與以往不同,這次“話筒”交到村民手裏。對村莊規劃、公路走向、水塘景觀,鎮村工作組一遍一遍召集村民與北京的設計師一起,共商共謀。

  設計方案多次修改,動工前的最後一次塆組會,村民再無異議。所有村民無償拆除了自家的豬欄、牛圈、旱廁,為新修公路、水塘讓道。村塆改造順利實施。

  鄰近的古城村,也把村莊整治的“發言權”交給了村民。

  老護城河繞村而過,中間要修兩座橋。在中建集團設計效果圖中,高高的拱橋與流水、村居、綠樹相映成趣,煞是“好看”。

  不過,村民有異議。村會議室裏、楓香樹下、田間壟上,村民各抒己見。老人鄭發成説,坡太陡易摔倒,於是拱橋降低了弧度,高拱變低拱;村裏殘疾人説,磚太滑,於是大磚換成小四方防滑磚;快遞小哥鄭勝安説,上下橋臺階不方便,於是橋面改臺階為緩坡,安裝螺紋鋼筋增加承重,讓三輪車與板車也能通行……按村民的意願,設計一改再改,最終修成緩坡平橋,既美觀又實用。

  “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要好好珍惜、利用。”麻城市委組織部部長潘琪介紹稱,讓群眾參與決策最關鍵的是尊重百姓與打造共商平臺;近三年,除發佈《全市“共同締造”實施方案》外,麻城市還印製《“共同締造”致居民的一封信》《百姓心願卡》等宣傳資料40000余份;搭建政務留言板、塆組群眾會、村議堂、小巷微信群等線上線下議事平臺,收集訴求1.6萬條;全市每年僅組織“塆組群眾會”就達8000余場次。

  建管,發動群眾一起幹

  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力量。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大家擼起袖子一起幹,才能幹得快、幹得好,才能運行順暢、事半功倍。

  建設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需要真金白銀,需要有人擼袖出力流汗。

  錢從哪來?工從哪出?

  木子店鎮長嶺關村吊橋溝,重巒疊嶂,風光旖旎,適合發展鄉村旅遊,但多年來一直停留于設想。

  2020年,由於受疫情影響,村裏青壯勞力無法外出務工。“何不一起來為村裏做點事?”村“兩委”組織塆組會上的一個提議,得到眾人響應。

  “大夥商議修一條3.5公里的旅遊公路和一條5公里的遊步道。”村黨總支書記熊德平回憶。村委會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省應急管理廳駐村工作隊、市交通局幫助多方籌措,加上村集體、農民合作社收入,最終籌集了200多萬元。開山鑿路那天,炮聲回蕩山谷,村民激動萬分。

  “走!修路去!”接下來的幾個月,每天早上,村裏的青壯年便結伴上山,個個肩挑背扛,搬石修路。渴了,飲山泉水;餓了,啃速食麵;累了,山邊席地而坐。當年5月,遊步道提前修好。由於村民主動投工投勞,花費比正常預算節省近四分之一。

  發展共建匯民力,眾人拾柴火焰高。麻城市成立市委書記、市長挂帥的“縣級部署、鎮級主抓、村級組織、群眾參與”四級聯動機制。全市建立“村黨支部+塆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與“街道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城鄉組織架構,發動黨員“一戶十聯”。從群眾可見可知可感的小事入手,以整治房前屋後小環境為切入口,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推進公共設施改造。

  黃土崗鎮堰頭垸村,百姓自發拆除牛欄豬圈柴垛700多間,義務投工投勞1萬多個。鼓樓街道朝聖門社區居民捐資38萬元,硬化支街小巷,佔工程總投資的1/4。據住建部駐古城村第一書記徐淩功測算,通過“共同締造”,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像道路、晾場等技術含量低、工作量較大的項目,通過百姓投工投勞節約了四成人力成本。

  項目建成只是開始,治好管好才能長久長效。

  麻城在城市小區設立“樓長制”“巷長制”;在農村,引導成立五老會、安全聯防隊、紅白理事會等民間團體,採取就近就便義務管、公益性崗位專門管、自治組織監督管等形式,借助“愛心積分”“微孝善超市”等辦法,將公共文體設施、文化廣場、綠化帶等管理維護交給群眾負責,推進共管共治。

  古城村有三口荒廢的沙質河塘,雜草叢生。村委會組織村民拔草、鋪膜、倒進80釐米深的黃泥,從舉水河連續引水兩周,方見清澈塘水。“太不容易了,我們必須愛護好!”村保潔員黃友花每天巡查河塘、打撈漂浮物。河塘兩岸,村民約定門前“三包”,不向河塘排污,確保村莊整潔。

  “共治共管必須堅持‘塑形’與‘鑄魂’兩手抓。”麻城市委宣傳部部長羅俊稱,為此,全市一方面治理“十大亂象”“十大陋習”,一方面評選“十佳村規民約”“十好市民”“十星級文明戶”“誠信之星”,有效地促進了公共精神的養成。幾年來,全市已創建地市級以上文明村鎮61個,評選“十星級文明戶”3.4萬戶,成功躋身全省文明城市,成為中國孝善文化之鄉。

  評價,群眾説好才是真的好

  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工作績效的“金標準”。人民群眾參與評價,其結果才最真實、最有效、最管用,才能在不斷的正向激勵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7月15日至16日,麻城市開展半年重點項目拉練檢查,各街道、鄉鎮端出亮點現場PK。黃土崗鎮“百川書院”項目勇奪桂冠。

  百川書院位於喻家垸村,清澈的池塘後,3棟鬥拱結構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綠樹間。走進院內,“三人行必有我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儒家經典名言遍佈。

  幾年前,村裏邀請鄉賢返鄉推進“共同締造”。中南民族大學教授李海娥看到一處清代私塾閒置,遂以此為中心,陸續流轉2000多畝拋荒地,栽種濕地松、油茶、金銀花和蘄艾等,建設融文化體驗、現代農業、休閒康養于一體的綜合體。村支書黃吉理説,書院已經投入2000萬元,每年給村集體上交50萬元,帶動2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其中脫貧戶就有80余戶。

  閒置的私塾再度散發出濃濃書香;環境變美了,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村民們共評項目效果時紛紛豎起大拇指,還主動投工投勞修築通山公路。市委宣傳部因勢利導,在百川書院建設青少年研學基地,將農家書屋、文明實踐中心嫁接書院規劃建設,把“仁義禮智信”等優秀的儒家傳統文化融入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

  “金盃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鎮黨委書記李小雄説,按照“項目服務誰,誰評價項目”的原則,由當地群眾對“共同締造”項目進行評價和反饋,老百姓的分值佔很大比重。

  為了推進共評結果使用,形成正向的激勵閉環,麻城市著重建立“以獎代補”機制,重獎那些群眾參與面廣、效果好的項目,群眾發動得越好越給激勵,幹得好的給得多,今年已經安排獎勵資金3150萬元。

  在福田河鎮福白菊第一村金家邊村,鎮裏改變自上而下評比規則,由村民在田間地頭評種菊能手,發放農資獎勵。種植大戶夏玉文與夏賢朝在上月評比中都當選能手,鎮裏現場獎了農藥化肥。村支書楊興江笑呵呵地説,獲獎意味著責任,能手們都得免費培訓指導其他村民,不好好教下次就會掉下來。

  普惠,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發展成果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共享,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體現黨的根本宗旨,才是“共同締造”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

  今年初,關廂社區供銷住宅小區有一塊兩畝半的空地閒置,有地産老闆找到社區幹部,表示願出高價買去蓋樓。

  但社區幹部與百姓群策群議後,決定建“居民之家”,集收取快遞、休閒運動、文明實踐中心、居民書屋、“四點半學校”等於一體,人人獲益。

  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是麻城市推進“共同締造”的初衷。該市大力推進停車場、口袋公園、公廁、群眾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建設。對全市8個社區36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讓3700余戶居民收穫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圍繞全市重點農業産業鏈,各地建立聯農帶農機制。2021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比城鎮居民增幅高出3.6個百分點。

  在黃土崗鎮堰頭垸村,數千畝板栗、福白菊、油茶、梨園基地與6MW光伏脫貧基地等五大特色産業,將大批村民嵌入農業産業鏈中。

  為了幫助留守婦女更好就業,2020年10月,群眾踴躍集資60多萬元,加上政府投資300多萬元,村裏將舊房改造,建立全市首個“網紅之家”,內設網紅培訓中心、公益直播間、地標優品展示館、物流服務公司,30多名“鄉村網紅”在抖音、京東、淘寶等平臺直播帶貨,帶動百餘名留守婦女從事産品加工。堰頭垸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去年銷售額達1800萬元。

  宋埠鎮李釗村,佔地40畝的日光溫室蔬菜大棚,採取建設、農資、種苗、技術、銷售統一,利潤分成的“五統一分”合作模式,蔬菜遠銷大灣區,年産值超過100萬元,為村民直接增收數十萬元,為村集體經濟貢獻30萬元以上。“大棚就在家門口,菜不愁銷。”村民熊家和原是泥瓦匠,去年將自家土地流轉,承包了一個蔬菜大棚,不再外出打工。

  古橋村從前“臟亂差”,大齡青年找對象都難。推進“共同締造”以來,村級主幹道提檔升級,全村接上自來水,家家進行“廁所革命”,村莊“顏值”飆升,鄉村旅遊興旺,鄰裡和諧友善。宜居宜業的鄉村人人嚮往,52名大齡青年成功“脫單”。

  啟示: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

  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源自群眾更強大。麻城市的“共同締造”實踐,體現了執政黨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的內在價值追求,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應秉持的價值觀。

  麻城,一座紅色之城。

  作為黃麻起義的發源地,這裡曾經走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與紅二十八軍。上十萬百姓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

  “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百萬幹群中逐漸形成共識: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革命年代需要人民打江山,新時代更需要人民共建江山。

  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農村空心化、城市管理滯後等問題凸顯,社會治理的複雜性與難度日增。傳統單向度、管控式、由政府大包大攬的治理模式下,政府行動與群眾需求常常不合拍,也導致管理成本上升。破解這一難題,必須回歸初心,守住人民底色,站穩群眾立場,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讓人人有責、人人盡責,最終實現人人享有。

  2021年10月,麻城市召開第九次黨代會,將“共同締造”寫入黨代會報告,強調未來五年,要強化黨建引領,以群眾為主體,深化拓展“共同締造”,推動跨越式發展。

  乘馬崗是中國第一將軍鄉,這裡走出了王樹聲、徐海東等26位將軍。如今,傳承紅色基因,山鄉村寨響遍“是黨員,跟我上!”。

  走進乘馬崗的大街小巷,共産黨員戶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紅色的門牌標識上,有黨員的姓名、照片,還有聯戶的十人名單。去年,乘馬崗鎮入選中組部與財政部的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項目。革命後代與黨員帶頭無償拆掉幾百間雞棚、牛欄、豬圈、柴垛,率先加入義務施工大軍。

  黨員做表率,群眾緊跟上!鎮長馮立回憶,不到100天,鎮裏就建起一個兼具紅色教育與經濟發展功能的廣場、街區。

  基層治理中,如何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麻城市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精神,今年5月底,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出臺《深化拓展美好麻城共同締造行動的實施意見》,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

  市委書記汪國兵表示,麻城將守牢中國共産黨的“人民觀”,堅持人民至上,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最大限度發揮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將“五共”理念從城鄉人居環境整治領域,向産業發展、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新型城鎮化等領域不斷拓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冬林 劉毅 崔逾瑜 汪訓前 艾丹 通訊員 萬永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