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447種“飛羽精靈”愛上百湖之城
2022-11-02 09:23:2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蔣碩

  原標題:武漢觀鳥協會15年接力護鳥——447種“飛羽精靈”愛上百湖之城

447種“飛羽精靈”愛上百湖之城_fororder_01

10月31日傍晚,武漢市東西湖區柏泉府河天鵝湖,空中飛翔的小天鵝與湖面同伴順利會合,準備越冬。湖面上還能看到白鷺、豆雁、鷸、鸕鶿等大量鳥類在此棲息。據現場護鳥隊隊長湯國社介紹,武漢府河濕地生態良好,每年都會吸引數萬隻候鳥在此停歇越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通訊員 劉儀聆 晏君 攝)

  編者按

  11月5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將在武漢開幕,這是我國首次承辦這一國際盛會。

  作為“國際濕地城市”,武漢市修復濕地、保護鳥類,恢復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等,涌現出了一批代表性人物。他們之中,有背著相機奔走在山野林間的“觀鳥人”,有潛心研究濕地保護的科研工作者;有農民“護鳥戰士”……為展現他們精心呵護濕地、保護鳥類及其它動植物的生動故事,今起本報開設全媒體專欄《致敬江城濕地守護人》,敬請關注。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深秋時節,武漢迎來一批批南遷的“貴客”,其中不乏青頭潛鴨、黑鸛、卷羽鵜鶘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沙洲邊、濕地中、岸堤上,武漢市觀鳥協會的“守望者”們正密切關注它們的動向。

  據其統計,在這座人口超千萬的城市中,近年觀測到的野生鳥類種數和新發現鳥類種數紀錄年年刷新,447種野生鳥類與千萬居民和諧相處,共享綠色發展福利。

  “這是觀鳥人之福,也是武漢之幸。”協會會長顏軍説,持續開展的濕地保護和修復工作,正吸引越來越多的“飛羽精靈”親臨體驗這座百湖之城的魅力。

  15年接力,從9人到近300人

  自2007年武漢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觀鳥分會成立以來,作為9名分會“元老”之一,顏軍的生活就與“鳥”緊緊綁定在一起。

  “每天觀測各種飛禽,讀‘鳥書’、聽‘鳥語’,在城市中體驗野趣,非常有意思。”他笑著説,他和成員們幾乎跑遍了武漢具備觀鳥條件的所有角落,經年積累的經驗讓他們現在能從毛色、叫聲甚至活動方式中瞬間辨別鳥的名字——

  翼端亮著金黃色光澤的金翅雀,經常成群齊飛;棕背伯勞,是“勞燕分飛”裏的“勞”,也是眼部有著粗黑色紋路的鳥中“佐羅”;頭頂有撮白毛的白頭鵯,在各地會講不同方言,覓食時還會使用假動作……

  這些“小傢夥”的在漢活動軌跡被一一記錄,在2016年首次匯總為《武漢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年報》,並連年更新至今。2021年,全市監測點位上升至70個的同時,由武漢觀鳥協會會員、武漢觀鳥愛好者、武漢各高校環境保護協會觀鳥組提交的觀測記錄也達到近2500份。

  翔實可靠的各類“鳥情”背後,見證著居民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升,江城觀鳥人也漸漸從幕後走向臺前。

  “2017年武漢市觀鳥協會註冊為獨立社團後,各領域牛人加速匯聚,他們也帶動著更多的人體會到觀鳥的樂趣。”顏軍介紹,儘管入會設有活動時間和學習門檻,協會會員近年仍增至近300人。

  幫助黑鸛找到“回家的路”

  “走,看黑鸛去,又有好消息!”10月31日,收到協會成員發來的微信,顏軍放下案頭的觀鳥圖鑒,邀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同往天興洲。“又有幾隻飛來安家了。”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在東亞地區數量僅有約1000隻,對棲息地環境要求極高。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它們在武漢便幾乎絕跡。但從2014年至今的連續9年裏,這片武漢腹地的重要濕地在每年冬天都和它們如期相見,且數量逐年增多,去年最多時達到38隻,為目前國內在市中心三環線發現黑鸛的最大數量。

  這些年,黑鸛如何在武漢找到“回家的路”?

  “黑鸛來漢過冬前,我們都會組織協會志願者每週至少上島凈灘一次,給它們落腳留下好環境。”顏軍説,在政府部門和協會的宣傳引導下,近一年已經有超過20個社會團體參與凈灘活動。“現在大家都是主動成團,活動名額一下就滿了。”

  同時,在觀鳥協會的建議下,2021年3月,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將天興洲等3處野生鳥類棲息地納入保護範圍;2021年12月,洪山區發佈禁止令,嚴禁經營性行為和機動車越野競技、野外露營等;今年9月,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啟動生物多樣性調查,逐步摸清武漢市生物多樣性“家底”。

  “從觀鳥到護鳥,來武漢越冬的候鳥增多了,協會責任也更重了。”顏軍説,在政府的支持下,協會已在鳥類在地保護、鳥類保育工作、鳥類監測報告編纂等多領域實現突破。

  在保護自然中治愈自己

  鳥類是濕地的常客,也是濕地環境的晴雨錶,它們的種群多寡、活動狀態與當地生態息息相關。

  “鳥不像人可以説話,它們習慣用腳投票,而我們就是它們的傳聲筒。”顏軍説,為了讓江城見證更多的“萬鳥翔集”的盛景,落實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協會的工作必須再進一步。

  在武漢市觀鳥協會的持續推動下,2018年至2019年,漲渡湖濕地全面實行退養還濕。其後不到一年,協會成員就觀測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青頭潛鴨來此越冬,鳥類種數也從2011年的160種增加到218種。

  今年10月22日,武漢市觀鳥協會受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委託,成立沉湖濕地保護志願者服務隊,75名志願者將在未來共同守護這一全球候鳥遷徙通道(東亞-澳大利亞)的重要驛站。

  ……

  久在都市中的人們,也在仔細觀察鳥的一舉一動中,難得擁有了離開日常生活的放空時刻,並借由大自然治愈自己。“現在我還記得2005年在漢水公園拍攝了第一張觀鳥照片——一隻白鹡鸰在水草邊歇腳,夕陽播撒在它的羽毛上,那一刻,美極了!”顏軍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馬文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