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仲夏之夜,站在恩施市海拔1300米的望城坡上,俯瞰全城,40年時光之筆,繪就眼前一幅壯美圖景:山川環抱,影姿綽綽;清江如帶,大道如虹,串起滿城燈火;現代建築與吊腳樓閣,錯落有致,相得益彰。
1983年8月19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獲批成立,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自治州、全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居住有漢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7.6%。
這片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曾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
1983年至2023年,轉眼40年,恩施州不斷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以“生態立州”,久久為功,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
大生態必將引領大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承載全國“兩山”實踐創新示範區建設新使命的恩施州,做好“土、硒、茶、涼、綠”五字文章,闊步邁向湖北綠色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交通之變——條條公路通進閉塞山村
路,是武陵山區群眾最深切的痛楚和最迫切的渴望。
鶴峰縣漁山村的窮,根子在路;它的脫貧故事,也起始於交通改善。
1997年,絕壁上的漁山村終於有了一條出村通道——全長740米的索道,一端連著漁山村,一端通向對面的走馬鎮柘坪村,中間是深達600米的峽谷。一隻由幾根鋼筋焊接而成的鐵籠子,挂在兩根鐵索上,靠一台老式柴油機驅動。
此後十幾年裏,“一根索道通外界”,成為漁山村的真實寫照。
柴油機老化,故障不斷,村民們時常經歷索道在空中停擺的驚魂,漁山村對路的渴求更加強烈。
2015年,鶴峰縣政府投入1800余萬元,耗時2年,一條25公里的公路終於鑿進漁山村,漁山人告別“索道時代”。2018年,漁山村脫貧摘帽。
出村打拼因為路,回鄉創業也因為路。
恩施市白楊坪鎮洞下槽村村民陽家壽的人生選擇,與路緊緊相連。在他的記憶中,村民要步行4小時到龍鳳鎮,才能見得到汽車。村裏沒有路,他決定出去闖一條路。
1990年,18歲的陽家壽前往恩施市,尋找幹事創業的機會。打拼多年,他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將家安在了州城,未曾想過有一天會回到洞下槽村。
2018年10月,一條寬6.5米的産業路開工4個月後,陽家壽回到洞下槽村,投資數千萬元,發展茶旅産業,帶動村民開設農家樂和民宿20多家。2022年,洞下槽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0萬元,産值過億元。他説:“如果沒有這條産業路,我是不會回鄉投資的。”
奔流不息的唐崖河在咸豐縣朝陽寺鎮雞鳴壩村流入朝陽水庫,河對岸就是朝陽寺集鎮。
一年前,咸豐縣遠紅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田遠紅無數次站在唐崖河畔,看著對岸的集鎮想,什麼時候能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讓合作社的富硒土豆能賣上一個好價錢。
2018年,武漢一位客商到合作社考察,看到坑洼不平的鄉土路,最終放棄了合作。“路況太差,土豆運出村會擦傷表皮,一斤要少賣三毛錢。”田遠紅説。
去年11月,橫跨兩岸的唐朝旅遊公路通車,田遠紅的夢想變成現實。今年3月,這位客商又來了,當場與他簽下40噸富硒土豆供應合同。
近年來,恩施州著力構建大交通,緩解群眾出行難,條條公路通村進組,條條鐵路連通縣域,公路通車里程達30647公里,鐵路通車里程達341公里,實現了“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內連外通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
産業之變——三大特色産業蓬勃發展
眼下,正是恩施州避暑旅遊的高峰。每天傍晚,恩施女兒城便迎來一天人流量的峰值,55歲的譚學聰會在廣場上,獻演一場土家特色歌舞。
上世紀90年代初,恩施州生態旅遊資源優勢漸顯,巴東縣著手打造神農溪景區,招聘演職人員。22歲的譚學聰,憑藉一曲土家山歌脫穎而出,這一唱就是30多年。
30多年裏,恩施州文旅産業蓬勃發展,全州建成3家5A級景區、21家4A級景區和5家省級旅遊度假區。2022年,全州旅遊綜合收入超過438億元。
除了“土”和“涼”,“硒、茶、綠”也是恩施耀眼的名片。
從長在深山無人識,到走出大山、邁向全球,恩施硒茶産業走過了一段漫長的發展歷程。恩施玉露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楊勝偉,是這一歷程的見證者、親歷者和推動者。86歲高齡的他,曾培訓茶葉技術人員3萬餘人次,培養“恩施玉露”傳統製作技師392人,目前仍擔任著46家茶企的技術指導。
2018年,楊勝偉全程主持製作的“恩施玉露”,成為武漢東湖國事活動茶敘用茶。去年11月,恩施玉露製作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以恩施玉露、利川紅等品牌引領的硒茶産業覆蓋恩施州880個村,産值超過220億元。
恩施州有著“世界硒都”的美譽,擁有全球唯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和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恩施是富硒地帶,要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把它轉化為富硒産業。”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
2015年,從事生物醫藥研發的從欣博士,從南京來到偏遠的恩施城,一頭扎進“硒”的世界。8年來,他致力於植物界“聚硒之王”——堇葉碎米薺的人工栽培及植物硒蛋白提取技術研究。在經歷近千次失敗後,終於全産業鏈掌握了堇葉碎米薺技術體系,為恩施州硒産品精深加工開啟了新的里程碑。全州硒産業精深加工産業實現高速增長,短短幾年,産值從300億元向千億元邁進。
去年9月,省發改委印發《恩施州大産業發展規劃(2022—2035年)》,為恩施州綠色産業發展擘畫了壯美藍圖,提出到2035年,形成5個千億級産業集群,力爭五大産業集群總産值達到10000億元,全面建成綠色現代産業體系,成為湖北綠色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城鄉之變——山村變景區,村民變市民
8月3日,利川市蘇馬蕩避暑“候鳥”人數達到今年來最高峰值:40萬人,馬光建的民宿也迎來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時候。
56歲的馬光建是蘇馬蕩藥材村人,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多年,去年卸任。“蘇馬蕩開始發展是2010年之後。”馬光建説。2003年,靠讀書走出藥材村的楊正龍回鄉找到馬光建,想在藥材村發展旅遊,馬光建覺得這名年輕人有文化有想法,見過世面,支持他承包了8000畝森林開發旅遊。2008年,楊正龍多方籌資50多萬元,修建了蘇馬蕩第一家避暑客棧,並連續三年舉辦杜鵑旅遊文化節,蘇馬蕩人氣漸旺。
市場無形之手,推動著蘇馬蕩駛上快速城鎮化道路。此後10餘年間,70多家開發商進入蘇馬蕩,建設了數十個小區,集鎮版圖面積擴大了10倍,達到28.09平方公里。
“稀稀拉拉幾棟破房子,沒一點看相。”這是2017年,武漢科技大學教授曹詩圖為建始縣高坪鎮青裏壩村做旅遊規劃時,第一次來考察的印象。如今,他在這裡購買了康養房,年年來避暑。
“變化太大了,沒有過去的一點影子了。”曹詩圖感慨。他的房子建在半山腰,推開窗,整個青花田園綜合體盡收眼底。偌大的停車場上,停滿了度假遊客的車輛,800多間客房的酒店,幾乎天天客滿。青裏壩村45歲的村民張周玉就在酒店所屬的公司當主管,每月工資4000多元。此外,她在旁邊還有兩棟4層樓的房子,一棟自己住,一棟開民宿,年收入30萬元以上。
張周玉原本並不是青裏壩村村民,24年前,迫於生計,丈夫來到青裏壩村開診所,她隨丈夫在村裏租了2畝地務農。十幾年省吃儉用,夫妻倆開了青裏壩村第一家民宿,生意很是紅火。青花田園綜合體項目建成運營後,她又瞅準商機,對民宿進行了改擴建:一棟變兩棟,兩層變四層。看著越來越美的鄉村、越來越好的生活,張周玉説,一切像夢一樣。
鄉村精彩蝶變,城市日新月異。今年7月25日,恩施市金子壩街道佔地400平方米的楓香坪美食廣場開街,美食廣場位於恩施火車站旁,不遠處就是奧山世紀城,施州大道、金桂大道一縱一橫,拓展著州城骨架。36歲的楓香坪社區書記向丹説,前26年,她是楓香坪村村民,後10年,她就地成為恩施市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泉 蔡俊 魯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