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屈家嶺遺址發現迄今我國最早水利設施
2023-12-05 09:34:06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12月4日,記者從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考古工作專家現場會獲悉,屈家嶺遺址考古取得系列重要新收穫,其中發現迄今我國最早水利設施。相關發現進一步揭示屈家嶺是長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實證地。

  屈家嶺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陶洋在作專題彙報時稱,屈家嶺遺址考古隊會同航測、年代學、環境考古等領域專家,對遺址進行了系統勘探和多地點解剖,新發現了熊家嶺、鄭畈等多處史前水利系統。其中,熊家嶺水壩位於遺址群東北部,坐落于青木垱河東西向支流的河道上,土築而成,連接南北兩端山體,以攔蓄水資源。現存壩頂高約2米、寬約13米,壩底寬約27米,南北長約180米。熊家嶺水壩分為早晚兩期,晚期壩在早期壩的基礎上加高加寬擴建而成。早晚兩期壩體的各層堆積中,絕大多數都摻有禾本科植物根莖,應屬原始“加筋工藝”;存在“草裹泥”痕跡,其作用與現代營建堤壩使用的草袋裝土類似。

  陶洋介紹,水稻等出土遺物及碳十四等測年數據顯示,晚期壩的年代距今約4900—4800年,早期壩的年代距今約5100—4900年。相關專家現場考察認為,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水利設施。

  熊家嶺水利系統除水壩外,還包括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構成要素。水壩東側為蓄水區,與自然崗地合攏面積約19萬平方米;西側為灌溉區,約8.5萬平方米,植物考古顯示該區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於蓄水區的北部缺口處,入口寬約26米,出口北抵青木垱河中上游,呈南高北低的走勢,體現了“因地制宜”的科學建設理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稱,史前治水是農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型水利設施是農業豐收的前提和保障。農業豐收能夠提供穩定的糧食資源,是人口持續增長和聚落髮展、階層分化的強大動力,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努稱,屈家嶺遺址發現的水利系統,初步推測用於稻田灌溉,表明屈家嶺先民的治水理念已從被動防禦轉變為主動調控,部分實現了從適應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較早邁進史前“水利社會”,助力屈家嶺發展成為中國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

  近年考古工作還揭示,屈家嶺遺址先後歷經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三個史前文化階段,主體年代為距今5900—4200年,存續近2000年。油子嶺文化時期,聚落範圍約105萬平方米,為長江中游地區同時期面積最大的聚落。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羅運兵稱,作為長江中游地區大型中心聚落,屈家嶺遺址此前已發現大量史前稻作遺存、長江中游最早旱作物粟遺存,最早的快輪制陶工藝和磨光黑陶生産技術、國內已知最早的高溫黑釉陶,以及規整的環壕設施、高超的建築工藝、獨具特色的“壕堰式”聚落等。系列重要考古收穫,進一步揭示屈家嶺是長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實證地。(記者海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