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用行動告訴世界:千萬級人口的大城,也可以與自然共生共榮。”8月6日,武漢“建設支點 當好龍頭”主題報告會迎來“厚植支點建設的綠色底色 全力繪就濕地花城美麗畫卷”專場。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局長黃江波圍繞“生態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三個關鍵詞,系統闡釋了武漢的綠色實踐。
生態之城:候鳥翅膀投下的“信任票”
武漢濕地佔市域面積近四分之一,166個湖泊與165條河流織就獨特生態脈絡。“我們用心守護這份得天獨厚的生態財富,全力擦亮國際濕地城市‘金名片’。”黃江波在報告仲介紹。沉湖濕地便是縮影——曾經的“百里荒湖”,如今迎來超3萬隻夏候鳥築巢繁衍。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馮江用數據見證蛻變:“沉湖濕地自2013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以來,12年間,記錄到的鳥類種數從169種增加到301種,數量更是從2萬多只增長到高峰期超過10萬隻候鳥在此棲息。”
武漢以制度創新築牢生態根基。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臺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首創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建成杜公湖等國家濕地公園,並借力“空天水岸”智慧監測系統守護4萬公頃濕地。成效令人矚目:25萬隻候鳥選擇武漢越冬,“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數量佔全國21%,50處小微濕地更讓自然觸手可及。
這一實踐贏得國際認可,《濕地公約》副秘書長傑伊·奧爾德斯視頻致辭時讚嘆:“我堅信,武漢必將以其‘國際濕地城市’的遠見卓識,持續為全球濕地保護貢獻更多積極範例。”
宜居之城:千園織網 綠道串珠
2024年,武漢公園總數突破1024座,躍升中部首個“千園之城”,770處社區公園與口袋公園如繁星般點綴三鎮。綠道總長延伸至2426公里,東湖綠道三期畫圓105公里世界級濱湖綠道,摘得“亞太區卓越獎”。“如果將公園比作翡翠,那綠道恰似項鍊。”黃江波形象比喻。未來三年,綠道系統建設行動將進一步推進綠道“環山入林”,編織自然野趣網絡。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視頻寄語中高度肯定武漢探索:“相信武漢有能力承擔起中國公園城市建設的示範。”他指出,武漢從“300米見綠、500米入園”到“公園20分鐘效應”,“一步一步從單點慢慢變成網絡,完成整體空間綠色佈局。”
幸福之城:綠色福利流入生活末梢
綠色不僅裝扮城市,更成為普惠福祉。“‘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我們堅持生態為民……讓綠意和繁花排隊寵愛我們的市民朋友。”黃江波闡釋“幸福之城”內核。
“如果説濕地、公園、綠道是城市綠色空間的主動脈,公園文化活動、綠色驛站等就是綠色福利的毛細血管、神經末梢,進入市民日常生活。”城市觀察團成員陳章語道出市民心聲。
500座社區綠色驛站成為市民參與綠色治理的樞紐,政府、社區、企業、志願者共創共享。武漢社科院研究員朱哲學點明其治理價值:“武漢的綠色惠民,是制度搭臺,群眾唱戲。既美了城市,又暖了人心。”“以花繡城”行動同樣精彩——全域賞櫻網、110條浪漫花路、200余萬株月季織就五彩錦繡。2024年全市公園遊客量超1億人次,830余場文化活動讓公園成為幸福磁場。
報告會尾聲,黃江波向市民發出誠摯邀約:“我們將全心全意為大家提供更多更美的綠色空間……期待大家做江城的‘綠色合夥人’。”面向未來,他堅定表示:“‘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我們將奮力為湖北整體提升支點的生態承載力作出應有貢獻。”武漢,這座濕地花城,正以蓬勃綠意奮楫爭先,持續厚植支點建設的鮮明底色。(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文漪 通訊員 劉紅蕾 向智 胡一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