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林場場長:如果奔著出名去 這事就幹不成

2017-12-19 14:40:13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res01_attpic_brief

  12月5日,在肯尼亞內羅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三位中國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代表,捧回了2017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激勵與行動獎”的獎盃。12月12日,記者專訪了領獎代表之一,林場黨委書記、場長劉海瑩(左三)。

  1 努力有了成果,吃過的苦都值了

  記者:塞罕壩林場獲獎的消息一發回國內,立即引起全國人民關注,大家都很激動,作為領獎代表之一,請問您當時是什麼心情?

  劉海瑩:第一個感覺是自豪,首先,這是對我們林場人多年來植樹造林所取得成效的一種肯定;其次,這次獲獎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生態環境建設的肯定,更是對中國綠色發展理念的高度認同。但同時我也深感責任和壓力,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高度重視,並專門作出重要批示,今天上午跟河北省委、省政府領導座談的時候,省委書記王東峰和我們重溫了總書記的批示,這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鞭策。再者,我們並非十全十美,還有很多要努力和進步的地方,我們感到未來的責任更重了。

  記者:現在,塞罕壩進入了公眾視野,林場人50餘年的工作獲得了社會廣泛認可,回顧幾十年來走過的路,您有什麼感想?

  劉海瑩:林場建立的時候是1962年,那時國家正處在困難時期,黨和國家能作出這樣的決策,説明咱們黨一是高瞻遠矚,二是對人民負責。當時,從全國19個省區市、24所大中專院校抽調了一百多名畢業生來林場,這是很寶貴的資源,可以看出黨和國家對這件事是多麼重視。

  我來林場的時候是1984年,最艱苦的那段歲月我沒經歷過,都是從“老壩上”那兒聽説的。那段時期主要面臨三大困難,一是高寒、高海拔、乾旱的自然條件。那裏最極端的氣溫能達到零下四十幾攝氏度,那時候也沒有很好的禦寒措施。壩上屬於亞高山地區,海拔大約在1010米到1940米之間,雖不至於産生直接的高山反應,但是長期工作生活下來,對身體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很多職工患了風濕病、關節炎。同時還有乾旱的問題。這些自然因素綜合起來導致了第二個困難,就是缺食少房。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能生長的農作物很有限,只能種莜麥、土豆等耐寒作物,由於脫皮加工的工藝水準有限,莜麥連皮一起磨,很難下咽,蔬菜更是長得不成樣子。第三個困難是技術缺失,包括育苗技術、機械造林技術、人工植苗技術。我們林場叫機械林場,但是建場初期機械造林遇到很多問題,樹栽不活,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直接關係到林場的命運。

  老林場人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擊倒,大家鉚著一股勁兒,1964年搞了一場馬蹄坑大會戰,總結以前的經驗,終於解決了在中國北方高寒地區機械栽植針葉樹的技術難題,堅定了機械林場繼續建下去的決心和信心。後來又掌握了全光育苗技術,改進人工植樹技術,開始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現在,林場人55年的努力有了一點成果,獲得大家認可,吃過的苦都值了。

  2 最簡單最直白的初心就是把樹栽活

  記者:您剛剛提到了“老壩上”,在之前的採訪中,您也多次提到他們對您的傳幫帶,請問他們對您影響最深的是什麼?

  劉海瑩:我認為一是有執著的信念,不忘初心。到了林場,我們最簡單最直白的初心就是把樹栽活。第二就是堅守。我們的工作堅持一天兩天不難,但堅持十年八年乃至一輩子,需要頑強的毅力。在他們的影響下,我們在工作過程中,漸漸與樹木、大山建立起了感情。比如這棵樹是某個人栽的,或者他父親栽的,這片林子是他護過、經營過、看著成長起來的,就有了切割不斷的情感紐帶。

  記者:很多媒體和網友稱呼你們為“塞罕壩人”,請問您怎樣歸納塞罕壩人的特質?如何看待塞罕壩精神?

  劉海瑩:由於塞罕壩人做出了一點成績,出名了,導致塞罕壩人頭上現在有了一些光環,所以有人這樣稱呼我們,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但在我看來,這就是自然形成的一個區域性概念,好比生活在承德的叫承德人,生活在石家莊的叫石家莊人,如此而已。其實當初林場人幹這件事的時候,就沒有奔著出名去,如果奔著出名去,這事兒就幹不成。好比一個人預期10年出名,結果50餘年後才被大眾知曉,那他肯定半途就不幹了。

  要説塞罕壩人有什麼共同或者特別之處的話,我覺得那就是精神,也就是你説的塞罕壩精神。最初,由於建場以來塞罕壩的成績不斷顯現,到建場30週年的時候,當時林業部的老領導給塞罕壩精神歸納了16個字,叫“勤儉建場、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2010年,國家林業局領導來考察的時候,在原有基礎上對塞罕壩精神進行了總結提煉,歸納為“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2016年,河北省委原書記趙克志到塞罕壩考察之後,又對塞罕壩精神賦予新的含義,歸納為“忠於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現在的12個字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批示中歸納的,叫“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可以看出,塞罕壩精神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但有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艱苦創業”。

  3 把塞罕壩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記者:對於多數林場而言,在追求生態效益的同時,經濟效益也是一大目標,請問塞罕壩林場有沒有經營壓力?

  劉海瑩:壓力肯定有,林場是河北省林業廳直屬事業單位,財政資金補助一部分,剩下要靠自己掙。我們認為在經營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兩種關係,一是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比如在發展旅遊上,我們的方針是適度開發。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本來可以承受每年100萬人的遊客接待量,但我們卻將每年的遊客量控制在50萬人以內,因為那個地區原本樹木稀少,生態環境很脆弱,如果在不保護的前提下去開發,很容易再次破壞。我們不能僅看眼前利益,還要對未來負責。二是處理好自身利益與周邊利益的關係。林場經營起來之後,自身産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給周邊居民帶來了效益,比如採伐季節需要採伐工,為周邊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再者森林裏有很多可供採集的資源,如蕨菜、蘑菇等,周邊居民採回去自用或賣給遊客,我們從不收費。我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包含了這兩層意思,那就是可持續和共享。

  記者:您想對林場職工説些什麼?

  劉海瑩:我最想對他們説的是,一個組織也好,一個人也好,做一件事情就要堅定信念、持之以恒,做到了這一點,一定會取得一定的成績,一定會對他人有所貢獻,也會被他人認可。我想鼓勵他們,特別是年輕人,要實幹、肯幹,把塞罕壩精神永遠傳承下去。(本報記者 劉一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